文 | 刘泽龙(来自甘肃通渭,OFS毕业生)
通渭县隶属于甘肃省定西市,位于甘肃中部,定西市东侧,是一座历史文化悠久的古城。据发掘出土的文物证明,在四五千年前就有人类在这片区域繁衍生息。因境内牛谷河流淌通往渭河而得名。
通渭县城
这座陇中古城在时间的磨历和历史的沉淀后,形成许许多多的优秀的独特的文化习俗。被誉为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饮食文化
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所以我就从通渭人民的饮食文化讲起,带大家了解这座尘封在陇中的古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
通渭县地处陇中黄土高原丘陵壑区,多黄土梁,峁和河谷阶地,地势两立,西北高而东南低,海拔1600米-2200米。属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性季风气候,独特的地形地貌和气候决定其为传统的农业县,被誉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农业生产主要以种植为主。粮食作物有小麦、莜麦、扁豆、谷子、糜子、玉米、洋芋、荞麦等17个种类,经济作物有胡麻、蔬菜、瓜果、药材、花卉等上百个种类,丰富的作物产品提供了新鲜的食材,造就了通渭人民独特的杂粮饭。炎热的夏天,酸棒棒、酸懒疙瘩、酸搅团、酸拌汤、酸长面等清凉解渴的浆水系列面食必然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味。忙完农活的人们,在自家的院子里的一张小桌上,几碗浆水系列面食,一碟农家咸菜,几瓣蒜,一小碗胡麻油泼辣椒面,真是一顿低调奢华有内涵的美味。
传统民俗文化
介绍完饮食文化,接下来便是一些传统民俗文化。
通渭剪纸,通渭彩绘,通渭木雕,通渭草编,通渭社火,皮影戏,通渭小曲等都是当地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通渭小曲和通渭社火。
通渭小曲是民间流行的各种民调小调的集合体,其曲调很丰富,据民间艺人讲大概有一百多个。20世纪60年代,文化馆曾组织专业人员开始了对通渭小曲的搜集与整理,现已搜集、整理出来的曲调有90多个(现存录音和曲谱)。通渭小曲的演唱脚本内容也是极为丰富的,主要表现了劳动人民纯朴厚道、勤奋善良的百姓本质以及男女之间的真挚爱情。有些也借用神话传说,用浪漫的手法来寄托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剧本内容广泛、趣味性极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生动泼辣的语言、浓郁的泥土香味、一应寓于其中,深受群众的欢迎。它是广大人民群众集体创作的结晶,灌注着劳动人民的心血,是一部民间文学作品集。2010年通渭小曲戏在第三次申遗中,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社火,俗称耍社火或耍故事,是城乡居民为庆祝春节而普遍开展的传统性文化娱乐活动,它是将秧歌、戏曲、武术等表演艺术和竹扎、裱糊、剪纸等制作工艺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形式。在通渭,这种活动各乡镇不尽相同,北部各乡镇以传统见长,而县城、东部、南部则在传统的基础上糅合了现代成分,体现出与时俱进之势。社火一般在每年正月初四、五,由社火头(组织人)串联热爱社火的村民开始置办,一般先在山场寺庙演出,其次是到邻近村子,正月十五、六或十七、八结束。多以自然村为单位开展活动,也有几个村联合开展的。活动主以“地摊”形式进行,也有极少数搭台演出,大部分地区主要在晚间活动,少部分地方白天黑夜都进行。社火表演的节目非常丰富,主要有谝春宫、跑场子、纸马舞、腊花舞(类似于秧歌形式)、闯高烨、摇旱船、舞狮子等,除此之外,还有粗犷奔放的探马舞,滑稽逗笑的跑黑驴,幽默风趣的推车子,气势磅礴的龙灯舞,妙趣横生的载高跷(踩着高跷进行一些有规律的动作)以及极具地方特色的民歌演唱(大部分都是清唱)。
通渭社火场景
最后就是通渭深厚的历史文化,其可分为文学文化和遗址文化两大部分。
文学文化
通渭被誉为中国书画艺术之乡,素有“家中无字画,不是通渭人”之说,这足以表达通渭人对书画艺术的喜爱和推崇。对于有知识文化的人来说,挂字画是一种文化修养的体现,而对于一般的农民来说,挂字画不仅是为了装饰,更体现了对于艺术,对于美的追求,自己不识字,即使是请人读解,也要使语言符合自己的心志。在通渭人眼中,物质的贫穷更应该通过高贵的精神来弥补。
通渭文化广场
通渭县马营中学书画陈列室 · 师生书画作品
虽然通渭是甘肃中部18个干旱县之一,但通渭人却要在自家的院子里栽几棵树,种几朵花,节省水去浇灌它们,这不仅仅是在浇树浇花,同时也浇灌着自己顽强的性格和不屈的精神。
在甘肃省通渭县城西八十华里的榜罗镇附近有个秦家坪,坪上有一座合葬墓,里面安静地睡着东汉时期通渭的杰出“夫妻诗人”——秦嘉和徐淑。他们二人的爱情故事是中国文学史上流传千年的佳话,他们深笃的爱情源于他们相知想契的知己之爱,夫妻之间的聚少离多又使他们的爱情弥漫着淡淡的伤感。但他们却始终如一,坚守着那份纯洁,伟大的爱情,东汉政局混乱、社会动荡不安, 夫妻两人相隔万里,聚少离多,只能通过书信来表达自己的思念,成就了一代情诗经典。其诗歌情感丰富,感染力极强,有言曰,情诗飘出十里花香。秦嘉和徐淑的诗,受到了我国历代诗论家和诗选家的称赞,从文人五言诗发展过程来看,秦嘉与徐淑占有重要的地位,其诗歌作品表明文人五言诗的技巧渐趋成熟,五言诗的文人化倾向已趋明朗,五言诗体已告形成且开始活跃于诗坛。秦嘉、徐淑赠答诗还开创了赠答诗这一创作形式,开拓了五言诗题材上的创作领域。
秦嘉徐淑像
遗址文化
(1)温家坪遗址(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青铜时代齐家文化)位于通渭县寺子川华亭村阴坡社温家坪,面积约10万平方米。地表为耕地,文化层距地表0.5至0.8米,厚1.5至2米,地表散布丰富的陶片、石器、骨器等,20世纪70年代出土完整的陶器、石器、玉器等珍贵文物,1993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战国秦长城。战国秦昭襄王二十八年至三十五年(公元前279至前272年)修建,通渭境内全长约100千米。由陇西县北云天乡马儿坪进入通渭榜罗镇四罗坪东南面,经许家堡子、桃园子梁、文树川焦家川、卢家嘴、上长城经第三铺乡城墙湾、长城湾、史家川、李家川、北城乡卢中、寺子川华亭、越过大营梁进入静宁县。1981年10月9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3)红色文化遗址。在通渭县西南部有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光荣革命传统的历史名镇―― 榜罗镇。1935年9月26日,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七千余人到达榜罗镇,9月27日晚,毛泽东主持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史称“榜罗镇会议”,确定了把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放到陕北,到陕北去会合红二十五军、二十六军,巩固和发展陕北革命根据地,把陕北作为领导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榜罗镇会议是红军长征和中国革命继遵义会议以来的第二次具有转折意义的重要会议,因而彪炳史册,功垂千秋。榜罗镇会议遗址被列入“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10月9日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伟大领袖毛主席在文庙街小学接见陕甘支队一纵队第一大队先锋连全体指战员时,首次朗读了他的《七律·长征》这篇气势磅礴的现代诗。
通渭――这片饱含历史文明痕迹的热土,在历史长河的冲刷中脱颖而出,像一颗明珠一样,镶嵌祖国西北的黄土高原之上熠熠生辉。 文明在发展、时代在演进,但生长在这座陇中古城的勤劳聪慧的人民在与贫穷落后的不懈抗争中,孕育了丰厚的乡土文化,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体系。正是历史积淀下来的这些民间民俗文化,彰显了通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厚博大的传统文化底蕴。
联系小编请添加微信 小O:188-178-178-89
关于我们:我们的自由天空(OFS),专业的民间乡村教育志愿者服务公益组织
为大通渭打c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