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访报告 | 白云深处有读书郎

BY:况小娟

【走访时间】:2017/10/8-2017/10/11
【走访地点】:云南省红河州屏边县白云乡

【走访任务】:1、通过给屏边中学的高中生发放奖学金,对获得奖学金资助的每位学生一对一沟通了解同学们学习生活状态及未来发展想法;
2、给白云中学、白云小学和白泥小学的学生发放助学金,对新增受助候选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习情况和家庭经济情况。分别与每位同学进行面对面沟通以及实地走访。
3、根据访谈学生的学习及家庭生活状况,汇总采集受助候选学生的所有信息,完成资助前的综合评估。
【走访汇报】:本次走访涉及25位奖学金学生,38位助学金学生。其中9名学生辍学。
新增结对助学生6名,已内部消化完毕。

【走访队员】:5人
沈燕:队长,一个还在哺乳期的妈妈
国宇:一个热心公益的大三学生
黄姐:离开马上高考的儿子来走访的妈妈
萌萌:抢着要和新增贫苦孩子结对的猎头美女
小白:走在公益路上的90后

【屏边走访日记1】
“我想把成绩提上去,把弟弟照顾好,不让父母操心”
“我的小学同学都结婚生子了,我不想这样,我要考大学”

10月8日,国庆假期最后一天。我和沈姐姐一大早从坐了一个小时的火车,从河口口岸赶到屏边。到达屏边时,下起了雨,正遇上热闹的赶街,有坡度的一条街道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蔬果。有当地特色的小香蕉,也有很多叫不上名字的特产。
沈姐姐说,你看,这场景多像我们药山呀。我们小村也有这样的洋芋。
药山,小村,那里有我和沈姐姐的共同回忆。2015年春季,我们在云南巧家药山的小村小学支教,成为OFS的支教老师。回来后我想继续在公益路上行走,便加入了一家叫当代公益的公益公司,沈姐姐后来成为OFS屏边助学点的负责人。
得知她这次要来走访,我也报名参加了。云南简直就是我们的第二故乡呀。
中午在一个摊子上吃了碗米线,我们就忙活开了。去农行取钱,写信封,把六万多的资助款按名字装在每个信封里。晚上7点,等剩下的三个小伙伴会合后,我们便去屏边民族中学发放奖学金了。

夜里的屏边民族中学灯火通明,高中生们已经回校开始晚自习。屏边民族中学是屏边县唯一一所中学,把初中和高中都整合在一起了,目前还在修建。苗族学生占六成,当地老师说升学率比较高,90%能考大学,但能上本科的大概只有10%,大多数会去读职业学校去学习一技之长。
在一间教室里见到了孩子们,我们五个人分工,让他们填写表格,与他们沟通。我和几个高二高三的同学聊,他们大多想考云南大学和云南民族大学。有个黝黑的男孩叫小顺,他说完便吐吐舌头,不好意思地说:“有点难。”
这些孩子只有节假日才回家一趟,有几个孩子要坐两个小时的车到白云乡,再走一个小时的路才能回到山中的家里。除去交通费,食宿费也不低,一个月500元是最低消费了。这些孩子在同龄人中,已经是走得比较远的了。曾经一起读小学的同学,大多已回去结婚或出去打工了。
这一张张青春的脸上,透着对未来的憧憬。内心有上进的动力,也夹杂着对成绩的焦虑。
小顺在这学期最想完成的事是——
提升英语等学科成绩,赶上其他同学;
把弟弟照顾好,不让在家的父母操心;
性格再外向些,和同学们的关系更好;
想挤出一点时间,多阅读几本课外书……
对于生活和学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真不错。加油吧,朴实上进的高中生们。

【屏边走访日记 2】
“我不要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我要走出这大山”
“我不读高中了,我要去江苏体育馆当一名职业拳手”

第二天一早7点,我们便搭上最早一班7点钟的车去白云乡,那里是不少受助孩子的家。原本担心下雨和塌方,还好运气不错,出太阳了。一路上风景太美了,清晨阳光洒在林间,白云漂浮在山谷。终于明白为什么这地方要叫“白云乡”了!
盘山路绕了两个多小时,到达白云中学。白云中学的罗校长出来迎接,笑着说,正是因为你们来了,才有这么大太阳。这是欢迎你们的到来啊!
蓝天白云下的白云中学也美翻了。孩子们下课后在操场上打篮球,一副生机勃勃的样子。

白云中学有459名学生,12个班级。老师有40多个,但由于有女教师生二胎,还有一些老教师忙后勤没有教学任务,真正上课的只有30多个老师。学校里有一个很大的图书室,但书架和书都有点老旧了。因为缺老师来管理,图书馆到现在还没“开张”。
在一间化学实验室里,我们见到了资助的初中孩子们。把表格发放下去,指导孩子们填写。很多孩子都写了家住泥巴房,家里靠种苞谷和生姜为生,一年收入在一万以内。也有近一半的孩子写了父母出去打工,家里只有自己在。

我注意到一个苗族男孩写的信息——
“我喜欢打篮球,今年上了初中后,我感觉课程多了,对于一个爱打篮球的我来说,那就是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但自从国庆后,我与爸爸在农田里干活,我觉得那更难受。所以,我开始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我不要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我要走出这大山。”
刚看到这段时,我们还觉得有点搞笑。再看,又觉心酸。走出大山的路,几多艰辛啊。

这个孩子是想通过读书走出大山的,另一个孩子却坚定地告诉我,下学期读完初三,他就不上高中了,他要想办法进入江苏体育馆,成为一名职业拳手。他的梦想是想成为拳王泰森和邹市明一样的人,为国争光。
我问他,为何不读完高中或大学再去当职业拳手呢。他的身体瘦小,语气却很坚毅地回答:“我等不及了,我要为国争光。”过了会儿,又弱弱地加了句:“再说我成绩也不是很好……”
不知道这一年是不是真的会成为他最后的读书时光,有梦想谁都了不起,祝福这个有梦想的孩子。

【屏边走访日记3 】
“我不会写字,就画个圈圈吧”
“我是家里的希望,身受压力,要更努力才行”

家访两天,多亏两位老师带路和翻译,我们得以了解孩子们的生活现状和家长的想法。
我也算是有丰富家访经验的人了,10月9日走访时却差点对着这路哭…国宇同学还摔了身泥。10号这天,下雨了,好冷,路也不太好走。吴老师开着车带我们去家访,开到塌方处,他都捏了一把汗。安全起见,路途遥远的学生家庭未能走访,但都有到村委会见到学生的家长。
有3个孩子的家在山林深处的泥巴房,只有这条泥泞的小路通。带我们去的当地老师都第一次去这个地方,实在是太偏远。我们花了五个小时,才把7个学生的助学金发交到他们家人的手上。
走访的大多是苗族人家,家里一般就老人在,父母大多出去周边的蒙自或河内打工。他们淳朴勤劳,靠种苞谷和生姜维持生计。今年雨水多,收成并不如意。原本也在这海拔1700多米的山上种些茶叶,但最近一两年没人来收购,也就荒了。

有一个苗族奶奶80多了,忙着晒谷子,笑起来露出仅剩的一颗牙,乐呵呵的。还有留在家里的一对夫妻,全部收入来源于男人拉骡子搬东西赚钱,女人的眼睛看不见,就照顾家里的日常。一家人在一起,不富裕也其乐融融。
每家每户基本都有牛羊马鸡狗猪,还有画眉鸟!原来屏边人有“斗鸟”的风俗,比赛谁家鸟儿唱歌好听。泥巴房内都挺简陋,没啥家具和电器。有的家里只有两个25瓦的电灯,昏昏暗暗。

和家中的大人核对家庭信息,让他们签名字,发现很多人都不会写字,只好画个圈圈拍个照以示已收到助学金了。大人们都挺支持孩子们读书的,孩子也渴望走出深山。
走出去赚钱是他们认为更好的出路,没有技术和文化的人才会不得已留下来种田。有个“孤儿”的叔叔,初中毕业,普通话说得很好,今年32岁了只能守在家里。他很无奈地说,他也很想出去啊,可是家中上有年老的父亲,下有读小学的侄子要照顾,作为家中唯一一个劳动力,只能留家种田。
他家的泥巴房前停了一辆破旧的摩托车,似乎都长青苔了。“没钱去修,修车要花好多钱……”叔叔有点不好意思。他愁的事还很多,30多岁了因为家境困难还没娶到媳妇,想出去打工而不得。当我们告知孩子下学期可能有人资助时,他眼圈有点红,局促地说不知道怎么说那些感谢的话。这笔钱也许不多,但对于他来说,是一份来自小家之外的助力,他不再是一个人在撑。

孩子读书,本应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在山区,却总有人在负压前行。一户人家说,儿子考上了大学,一年一万多学费,贷款了8千,家中一年收入基本都用还贷了。这份压力,给了家庭,也在孩子心里。
这份压力,我在一个沉默寡言的高三男孩感受到了。他母亲卧病在床,妹妹也在读书,家中全靠父亲辛苦劳作支撑。他想为家分担压力,也明白往后家中的重担也将落在自己身上。对于是否继续上学这事,一直很犹豫。既想上学,又觉家中困难,父亲太辛苦。
“爸爸为这个家做得如此之多,希望寄托在我和妹妹身上,我身受压力,成绩却并不理想。我一直在努力当中,严格要求自己,每次考试总要进步一点点才行。”
看着他脸上透着超越同龄人的成熟,有点心疼。

10号晚上在高中发助学金,还有个高三男生主动提出不要这1600元的助学金。“因为自己的成绩下降了,考上大学很难,感觉辜负了资助人的好心。”他甚至请求,把这笔助学金给别的成绩好的同学。
做了好久思想工作,他还是不肯签收。我对他说,成绩并不是最重要的,人的品德比成绩重要。资助人给你的这笔助学金并不是说你一定要考高分,是为你家庭减轻一点负担,当然也是鼓励你好好学习。但成绩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人品更可贵。资助人在你身上也看到了你的闪光点,你诚实善良、乐于助人,她想助你走得更远。你不要有压力,不用自责,尽力就好。
说到这,这实诚孩子好像懂了,说了声谢谢老师。

【屏边走访日记4】
“十多年前,我们读书时候也是这样,两三个人挤一张床。”
“老师根本就留不住,一年最多走了四个”

在白泥小学和白云小学,我们和家长们交流。语言不通,当地老师便在旁充当翻译。能来的都是在家务农的父母,为着孩子们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似乎更勤快点,希望就更多一点。
为了鼓励孩子们读书,现在这里的九年义务教育中会发补贴125元和午餐补贴80元。这已经极大地减轻了山村家庭的压力。家长们每星期给住校的娃20元左右的零花钱,就差不多了。家长们为了更好的生活,孩子们为了更好的出路,都还在努力。
另一方面,政府也在加大对学校硬件设施的投入。
在白云小学的寝室,一群孩子睡不着觉,看着我们。门内一个宿舍12张床睡28个娃,一张床挤了两三个人。有朋友说:“十多年前,我们读书时候也是这样。”可见,乡村学校的设施还是“更新”得慢。好在新宿舍楼快要建成,以后不用这么拥挤了。

如果说在这个世上,有什么最可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无疑是教育。
目前在乡村,教育资源很难与城市谈“公平”。受限于当地环境和教师资源的稀缺,乡村孩子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和城市的孩子比还是有较大差距。
有一个很直观的例子:白泥小学近300学生,只有不到十名老师,没有专职的音体美老师。孩子们每天就是“语文数学语文数学”的单调循环。这些孩子从小就开始住校,当地老师既当爹又当妈。朱校长有点无奈:老师根本留不住,最多的一年走了四个。
在这种环境下,孩子求学和教师教书都是不容易的。希望公益组织的助学走访,能让希望更多一分。
白云乡好美,愿这群住在白云深处的人家,生活越来越美好。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