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访时间:2025年3月25日 – 3月28日
走访地点: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大化瑶族自治县
走访任务:发放奖(助)学金学生105人,发放金额145,500元;走访新增奖、助学金学生31人
走访人员:赵秀云(队长),黄惠珍,曾玲,谢春燕,王芳,王惠
文 | 王惠
㊀ 用脚步丈量希望,以行动传递温暖
我初次听到广西大化这个地名,还是十年前第一次参加屏边走访,当秀姐聊起关于大化助学点情况时才大概知道,它是个地处大山、经济基础薄弱的少数民族聚集区。因这次大化走访主要集中在最为困难的七百弄乡。于是上网查询了一些信息,“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被惊到啊”!随着对当地信息了解的增多,加之从未踏足过,那些对大化七百弄乡鲜为人知的描述,不由得让我兴奋,也更加期待此次广西大化的走访。
㊁ 七百弄的由来与地貌
它位于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西北部的七百弄乡,距县城75公里,总面积251平方公里。早在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官府在该地区设团总局,局以下设七个村团,每个村团下辖100多个弄,故得名“七百弄”。所谓“弄”,瑶语意为深洼地,是山与山拱起的掌心,是山与山连结的脚窝。由海拔800-1000米的5000多座喀斯特峰丛深洼地组成,千姿百态的深洼地1300多个。该地区的洼地是世上最陡最深最大的,斗淋和坡立谷地是世所罕见的,重峦迭嶂,山岩嶙峋,崎岖突兀,喀斯特地貌壮观而震慑人心。
“这是一个被上帝青睐的地方。上帝赐予它神奇壮丽天下独绝的美景。于是它拥有世界上发育最典型的喀斯特高峰丛深洼地貌景观。这又是一个被魔鬼诅咒的地方。魔鬼偷走了人类赖以生存的水和土地。”瑶族村民就居住在弄底,傍山建房,能利用的土地少之有少,耕种“碗一块瓢一块”的土地。
正是它恶劣的自然环境,曾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定义为:“除沙漠外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因此多少年来它一直是广西贫困山区的代名词。”
㊂ 满怀初心与期待开启走访
阳春三月,广西大化春季走访在这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的时节启程出发。2025 年 3 月 24 日下午,大家酒店集合完毕,提前完成了走访前各项准备工作。这次走访时间紧、任务重,由大化助学点的队长秀姐亲自带队,其中黄惠珍老师是南宁人,且熟悉当地情况;王芳老师常年走访,非常资深,经验丰富。虽然,我、曾玲和谢春燕老师走访相对少些,但有了她们三位实力派的加入,让我们感觉很踏实,也确保了日后几天顺利高效地完成这次走访任务。
由于秀姐长期负责大化助学点,不仅对走访学校情况如数家珍,而且每次在走访前,她都会提前与当地对接的老师联系沟通。彼此相互信任,合作多年,负责对接的老师对奖学金发放以及回访学生的要求也都了解与配合,每项工作有条不紊,进行得非常顺利。这次奖学金发放和访谈,其中有 68 名学生集中在大化高中,根据高中年级的课程和作息安排,我们利用晚上七点到十点的时间与同学们展开访谈。虽说是晚上时间,可同学们表现出的面貌依然精神十足、神采奕奕。这里获得奖学金的学生大多来自七百弄,访谈中同学们开始都普遍表现比较腼腆,不善言谈,随着我们的循序引导,他们逐渐放松后话语慢慢也就多了一些。
访谈中一个高二的女孩给我印象十分深刻。相比大多数性格偏内向的同学,她爱笑,也善于表达,脸上的那副眼镜让她比同龄孩子略显老气。她始终面带微笑,诉说着她的学习、她的烦恼和她的快乐。
我问:“学习之余,有没有什么爱好呢?”
她说:“老师,我喜欢看哲学方面的书籍,对新闻和文学比较感兴趣。”
我不由赞叹说:“哇,真没想到你会喜欢看哲学类的书籍。你一定对自己精神需求较高吧?”
她说:“嗯嗯。”
我又问:“目前学习有什么问题吗?自己怎么解决?”
她说:“学习中的问题,我都会主动找老师和同学,学习是让我感到很充实的事情。现在成绩在班级处于中游水平,我有自己的学习计划。”
她继续说着:“在班上有关系好的同学,她们有时不理解我的想法,让我有些郁闷。”
我紧接着问:“那你心情不好时,用什么办法去排解呢?”
“老师,我平时经常写日记,会把不开心的心情和事情都写在我的日记中。”
我说:“你好棒啊,通过写日记的方式来释放自己的情绪,这个过程会帮助你冷静下来,思考事情本身,老师真为你感到高兴。”
我鼓励她:“你是个很优秀也有想法的孩子,要相信自己,努力加油吧!”
那刻,她却腼腆一笑,坦然自若地说:“我的成绩还远不够好,与成绩更好的相比较还是有差距的。以更优秀的人为目标,才能让我变得更加优秀。”
与她几句简短的对话中,并没让我觉得是一位素未谋面的女孩,好像我的邻家小妹一样。那些话语既让我感到欣慰,又越发觉得她的心智早已超出同龄孩子,成熟很多。
回访面谈中同学们拿出自己写给捐赠人的信,字里行间表达着对他们的感谢与感恩。我想看似简单的一封信,正是通过书信交流,帮助同学们建立自信。从精神激励与价值观塑造方面,对他们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访谈中我也记不清是哪个同学在自述中写了这样一句话:“你种下的不是树苗,是会开花的未来。”
㊃ 山路十八弯,身处山巅,让我想起了那句 “贫穷限制了你的……”
这次走访从始至终,秀姐全程驾驶,队长真是非她莫属,我这个菜鸟实感惭愧。雅龙乡的新增走访人数不多,大家分工协作很快就完成了。我们决定当天就驱车赶往七百弄乡。车在盘山公路上颠簸行驶,这一路真是数不尽的急转弯道,窗外是层叠的石灰岩峰丛,群山峰丛中的日落被云雾缭绕着,时隐时现,犹如一幅泼墨山水画卷。让我们昨晚工作到深夜的疲惫感瞬间全无,心情也放松了。
站在七百弄的山巅俯瞰,喀斯特地貌的褶皱如同大地皲裂的掌纹,深达几百米的弄底,散落着星星点点的房屋。我想这份壮美背后,藏着 “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 残酷注脚。
途径八里九弯,我们终于来到七百弄乡,看到了大山里这所七百弄实验学校。俗话说,来得早不如来得巧。我们非常幸运遇到了专属于广西少数民族最为重要的三月三传统节日,有幸被学校邀请参加隆重的庆典仪式。操场主席台上摆放着现做的当地各色美食请大家品尝,师生们展示着极具本民族特色的服饰,同学们的掌声、欢呼声此起彼伏,我们也被孩子们天真烂漫的笑和现场无比欢乐热闹的气氛所感染,大家都举着手机不停拍照,生怕错过了每一个精彩的瞬间。
学校欢庆活动结束后,我们稍作修整,根据要走访学生家住的不同方向,距离远且分散的情况,按照路线我们分成四组,同时由学校四名老师陪同走访,他们熟悉山路,既是司机,还是向导兼翻译,大家分头驱车走进七百弄的大山更深处。
陪我一起家访的是蒙顺老师,从一名小学助学点的代课老师,一路努力成为这所实验学校的副校长。途中,蒙老师给我讲述着这些年家乡的变化,回忆当初他在七百弄的求学之路和校舍环境的变化之大,很是感慨。
十年前,一条隧道的贯通改写了历史,此后国家 “路网工程” 连通了两千多个洼地。道路从山间竹梯变成隧道,房屋从草棚茅屋到砖混水泥楼房。七百弄的喀斯特峰丛曾是困锁希望的天然屏障,距离远近的不同,孩子们每周往返家里和学校,在山路走石间至少要步行 2 – 4 小时。基础设施升级后,七百弄山区已通水泥路,有条件的家长可用摩托车、货车接送孩子。
走访中,最直观的冲击来自山区的生存条件,沿途目之所及,房前屋后也只能种点玉米和蔬菜。因为七百弄是地下河水的源头,在洼地中没有一块田地,它的底部全是空的,不管下多大的雨,半小时左右就能彻底漏走,所以没有一条河,没有一口井,吃水用水全靠老天爷,村民们只能靠政府帮建圆池 “水柜” 蓄水,以便日常供人、畜使用。
走访的大多数家庭基本上都很相似,屋内基本是烟熏火燎的斑驳墙壁和残缺的木质家具,许多家庭连基本电器都没有。房子是建着停着,有父母常年能外出打工攒点钱了再继续盖,即便房屋主体完工,但内部也没有什么内饰装修,只要不漏雨就好。
有的学生家庭是因病致困,重大疾病耗光家庭积蓄,仅靠低保和几分田地维持生计;有的是因残致困,残疾家人丧失劳动力,还有的家庭甚至未办理残疾证,错失救助机会;有的是缺劳力致困,多为单亲或留守老人,年收入不足万元;有的明显属于超生太多,七八个孩子,营养不良,频繁生病,因超生无法享受低保,导致经济压力加重。
一个长相可爱、个子矮矮的三年级小男生是我这组的家访对象,他几乎不怎么会表达,似乎也不愿意开口说话。好在还能写出自己的名字,但对简单的数学加减法的计算有些困难,让我多少感到惊讶。看着孩子的胆怯、略显木讷的表情,心里说不出的难受。
后来家访才了解,他是留守儿童,从小缺少父母的陪伴,亲情缺失出现孤僻倾向也就不足为奇。也许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就是这样一个小男生,如果在城市里还需要家人陪伴呵护,而他每周要步行 2 个多小时回到家里,还要做家务、自己做饭,喂养牲畜,帮助家里干农活。当城市孩子经常抱怨生活学习,与这里的孩子的生活艰辛和自然环境艰难,在此形成鲜明的对照。
家访对象中还有一个初二男生,被问起父母情况时,却低头不语,他极力掩饰不让眼泪留下来。后来当我走访到他家里,爷爷告诉我们,父亲有些智障,出走失踪七年至今未归,母亲与其离婚后已离开好几年。对他而言,从他童年起便对父母几乎没什么印象,更不愿提及。
看着他平静的模样,我想或许他早已习惯了孤独,这样的家庭情况对孩子的影响是何等残忍与无奈呢!虽然缺失了父母陪伴,但幸运的是他的爷爷曾受过初中教育,明白读书对他意味着什么,要求他一定要努力至少考上高中,将来能去当兵。当爷爷指着墙面上贴着的一张张奖状时,我似乎又看到这个男生在困顿与坚韧之间的希望。
㊄ 以脚步丈量教育的温度,每一份善意都是希望的种子
走访到这里就要结束了。当我们走进大山,不仅带去了温暖,也带回了对生命意义的深刻理解。孩子们每一双渴望的眼睛,都在呼唤一个更公平的世界。
在国家脱贫攻坚、精准扶贫的政策指导下,破茧修路,凿山通隧与教育攻坚同步进行。这一路,我们看到了七百弄的变化:路更好走了,孩子们的学习环境改善了。但不变的是老师们辛勤的付出,爱心人士、志愿者的坚持,以及孩子们对学习的向往。通过 “升学” 与 “就业”,这也是他们走出大山的两条脱贫路径。未来,他们将用知识反哺家乡,走出大山再重塑乡土。
当我们再次回望七百弄新修的盘道时,那些连绵的山峰,蜿蜒跌宕。那些翻山越岭的志愿者,用脚步丈量出教育的另一种可能。在瑶寨村落的星空下,每个孩子都值得拥有不被大山定义的人生。
七百弄的变迁,是由几代人用钢钎与粉笔共同书写着。在这片曾被判定 “不宜人居” 的土地,正因教育而焕发新生。
七百弄山路上隧道口的野花,好像是被凿岩火星灼烧过的种子,终在春风里绽放成漫山遍野的希望!
【OFS助学金&初中升学奖学金项目】
以助学金及初中升学奖学金两种方式,为乡村学生提供经济支持。
初中升学奖学金意在支持山区学习成绩优异且家庭困难学生。在初三最后一个学期,根据学校老师的推荐遴选出品学兼优、家庭困难、愿意继续读高中的初三学生,由学生本人申请,志愿者入户走访核实在学生考入高中后持续结对至高中毕业,按1500/学期的标准进行发放。
成英公益基金会小程序上线的奖、助学金学生,目前还有181名学生待结对,欢迎大家结对或宣传扩散给更多的爱心人士,让这些学生有机会结对,顺利完成学业。
发布|2024年12月194名待结对学生上线,欢迎一对一结对支持他们完成学业!
2025年春季学期的奖、助学金汇款工作已经开始,请各位捐赠人留意短信或者邮箱的汇款通知,请在收到汇款通知后尽快汇款。
通告丨致OFS一对一结对志愿者告知书(2025年春季学期))
成英公益基金会再次感谢各位捐赠人及爱心企业的支持!
联系小编请添加微信 小F:185-1952-9838
关于我们:
北京成英公益基金会
我们的自由天空(OFS)
专业的民间乡村教育志愿者服务公益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