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漫漫,其修远兮 | 2024年秋季云南屏边走访报告

走访时间:2024年10月8-9日

走访地点:云南省红河州屏边苗族自治县

走访任务:发放奖、助学金71人,发放91,300元,走访新增奖、助学金学生10人

走访人员:史晓艳(队长)、土雪、常慧灵、戴瑞莉、张雨露

文 | 张雨露

屏边县城和白云乡于我来说,比较熟悉,十三四年前在此支教过两学期。要问我这么多年过去,再次以志愿者身份回到这莽莽群山里有何感触,倒真有两句话做个引子:大多家庭的房子和车子都改头换面,变好看了,但山高路远、道阻且长的艰难求学路未曾改变;幸福是千篇一律的,不幸却各有各的苦。

言归正传,队长授权我写走访报告,我想借用哲学三问写一写: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

我们是谁?

毫无疑问,我们是“我们的自由天空”公益助学机构、北京成英公益基金会的志愿者。简言之,是有组织的志愿者。秘书长土雪全程参与了本次助学走访,在第一天汇合前给我留下一句话“我们是一个团队”,这句话分量很重,不仅仅是聚在一起,更是要“心朝一个方向走,力朝一个方向使”。

我们是谁?我们是来自天南海北的OFSers,愿意奉献个人时间和精力,以物质力或精神力为家庭困难、成绩较好、有求学意愿的孩子提供鼓励和支持。我们的目标一致,方向一致。

有组织的意思是有流程、有规则、有纪律,既享有符合法律法规和内部规章制度要求的权利,又有完成符合相关规定的任务和履行“志愿者”职责的义务。那么,我们的职责是什么?出发前,我告诉我家七岁的女儿:我们这次助学走访是要克服困难,尽可能采集到真实、客观、详细的学生和家庭情况,反馈给捐赠人。这是基本要求,但不参与走访是理解不了这个基本要求其实真的很难实现。就像我的标题所写“路漫漫,其修远兮”,路有多漫长,听我说一说。

我们从哪里来?

7日下午五点半左右,我们从北京、河南、安徽三个方向齐聚屏边县城后,简单吃了晚饭,以朋友身份与一位本地人见面——杨世彪,原白云中心校副校长,现任屏边县教育局人事科科长。土生土长的白云人,这十几年来虽逐步走上教育局管理岗,却从未脱离基层,十分熟悉基层情况又热心,如果教育局能够委派他参与本次走访,将事半功倍。杨世彪科长到来之后,我们征询他的意见和建议,在他的建议和沟通下,前往教育局与局长和分管副局长会面。

没想到的是,晚上七点多,仍在国庆节放假期间,两位领导都在加班,尚未用晚餐,坚持要和秘书长见面,进一步确定走访工作安排对接是否到位。此时,我们还没意识到这次走访的路有多漫长,包括自认为对当地比较熟悉的我。晚上九点前,教育局两位领导听了土雪秘书长的详细介绍后,根据实际需求及多方面的安全管理原则,审慎考虑,临时安排杨世彪科长作为本地走访主要领路人,并做了接下来两天的公务用车调配。我们按照原定计划正式开始走访第一步:前往屏边一中进行新增学生面谈,拟订次日家庭走访路线分配。

新增10个学生,以屏边县城为中心,由近及远分成两组:队长史晓艳老师驾驶从昆明租的车,带着我和戴瑞莉老师一组,家访县城周边的5个孩子,本地领路人是屏边一中团委书记何兴亚老师;土雪、常慧灵老师与杨世彪科长一组,乘公务用车前往较远且分散到三个方向的4个孩子家庭。按道理,我们在县城周边的这一组,应该是比较快速抵达目的地的。

分完组,我们开始对屏边一中新增的孩子们进行面谈。我们不仅是提问,更多的是倾听。我对面谈的孩子一般是先介绍我们是谁、来做什么,告诉孩子直接发问,包括问我们从哪里来、能做什么、我们的家乡是什么样的等感兴趣的话题。这是我接下来走访面谈的常用“套路”。这一夜,是一中的孩子国庆节返校第一夜,他们学习任务也有点多,敞开了谈不太现实。我们重点针对OFS面向高中学生的项目进行了说明,比如高考志愿填报指导、专业选择和生涯规划、心理健康辅导、学习方法交流等内容。

到屏边一中的新增初升高奖学金获得者面谈结束,我们说了很多次“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也帮助我们自己梳理了这两个问题,我们的身份和来路与“我们的自由天空”公益助学机构和成英公益基金会休戚相关,荣辱与共。

我们到哪里去?

8日早上八点,我们两组从县城统一出发,分两个大方向。我们组的驾驶员史晓艳队长多次自驾穿越无人区、进藏经典路线,参加过越野拉力赛,驾驶经验极其丰富,所以我们在导航的指引下平稳且不断转弯地前进在前往第一个据说就在县城底下一点的学生家庭的“山路十八弯”上时,依然淡定。一个半小时后,我们都有点不淡定了,导航似乎没来过这个看着都一样的山路,上下上下上下……从这座山山脚爬上山顶翻过山再从这座山山顶冲下山脚,再从那座山山脚爬上山顶翻过那座山……循环往复,一中的何书记虽是云南人,却不是本地人,也未曾下过这么乡下的乡。路况不错,就是山高路远,太远,远到我们都以为已经出了县域。好在路况较好,据土雪那组反馈,到白云乡的新路进不去了,塌方导致道路阻断。年年如此,那一段路大大缩短了老百姓出入的距离,但总会被阻断……

我们这一组终于在何书记和我交替拨打路边各类公示牌上的电话来确认方向中找到了第一个学生家庭所在的寨子(自然村)。然而,说着少数民族语言的留守老奶奶们听不懂我们说的孩子家庭成员的“大名”,她们只记得熟识的那些小名们……这时候就是考验反应能力了,我们把孩子的体貌特征和家庭成员组成特点拆解开询问,再和孩子班主任通电话,请孩子说出房屋周边特征性事物。终于,站在那栋房屋前。没人在家,意料之中的,因为成年劳动力要外出寻觅收入更高一点的生存机会。进不了门,只拍房屋外观嘛?似乎对不起千里迢迢赶来这一趟,为了不耽误进程,我们和村里能看到的村民反复交流,希冀捕捉到一些间接的口述资料。幸运的是土雪和常老师那一组有经验丰富的杨科长,直接去了村委会和学校寻找熟悉情况的本地人带路,比我们组少了很多未知。

距离出发时间两个小时左右,我们两组的第一个家庭走访都完成了。期间颠簸不再赘述。下午两点左右,我们组第一个方向的三个家庭都走访到了,第三个家庭家里有人。家里有人并不是个好消息,意味着他们家庭即使有适合的劳动力也不能外出增加家庭收入。果不其然,母亲离世,奶奶年迈体弱,父亲只能在家陪伴,他们的房子在其他一众符合政府“美丽家园”项目和易地搬迁项目条件的新建房屋里显得那么格格不入,恰是城里人所渴望的“隐居”模式——居山坡,面朝绿茵山谷,视野开阔,长满青苔的大块碎石铺就出入家门的小路,泥坯房屋……好在,政府能给的支持都给到了,比如公益性岗位(护林员)、低保,基本生活没有问题。

回到县城简单吃了饭,我们组继续往完全相反的方向出发,土雪那组也完成了第二个家庭走访。晚上七点半左右,我们两组完成既定走访任务,穿越细雨和浓雾回到县城。一整个白天都和我们志愿者在一起的杨世彪科长和何兴亚书记也生出了不一样的感慨。杨科长说这一天的路,他也晕车、出现不适症状了,需要找专业人士处理下;何书记说,以后如果有学生找她办理转团手续,她绝对不会像以前那样让孩子先等一会儿,等她把课安排好或者手头要紧的事做完再去办理,而是迅速自己办或立即安排其他人办理,因为孩子们回家的路太远了,真的太远了,尤其是没有公共交通的前提下,能少耽误一分钟就能早一点回家……

因为杨科长和何书记第二天另有要紧的工作安排,教育局的分管领导黄副局长及时安排了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原主任杨永国老师做9日发放奖学金和助学金的领路人。杨老师也是土生土长的白云乡人,工作严谨到位。在土雪秘书长的提示下,公务用车和史老师租来的车辆在出发前分别进行了胎压等方面的安全检查。出入白云的路因塌方受阻完全不通,杨老师和公务车的驾驶员沟通后,安排了最合理的路线方案,在各种弯弯曲曲的山里岔路中有惊无险地提前半个多小时抵达白云乡,绕开正在逢集(赶街)的拥堵路段,直驱屏边五中(白云中学),用时不到两个小时。

前往五中途中,经过了何兴亚书记奋斗了五六年的毛家小学;五中还叫白云中学时,杨老师是第一任校长,校园里那些虎头兰是他组织师生合力种下的,至今已有十八九年……这一行,所遇皆有缘,不只是“认识了人”这个缘,更是一种机缘。

下午在屏边三中(徐屏友谊中学)的学生面谈和发放工作结束后,要去小学部发放助学金。因为顾虑到小学生和新升初中的孩子直接与陌生人交流可能会有一些冲击和沟通不畅,选择由班主任陪同集中面谈。六点半天色逐渐暗下来,还有一个村小的师生没有赶到,该校老师怕错过机会影响孩子获得助学金,果断选择带着孩子们到我们返程的路边等我们。说实话,蒙蒙细雨中,我们在路边借路口小店的场地和三个孩子面谈,那种感觉不舒畅,是一种很复杂的情感。我和一位三年级的大眼睛姑娘面谈,她提到父母离异,父亲外出打工,母亲再婚再育后从未回来看她,她的大眼睛里都是泪水,我的泪水也抑制不住。我摸着她的头,轻声又坚定地告诉她:父母离婚是大人之间的事情,他们需要重新规划生活,不代表不爱你,妈妈生养孩子很辛苦,她需要时间恢复,合适的时候会回来看你的。我拉过胸牌给她看,告诉她好好学习、开心生活、照顾好自己,以后每年春季和秋季都会有带着这样标识的老师们来看望她们。我女儿说,其他志愿者老师在面对类似情况时,和我说的一样,都是坚定地告诉孩子们,离婚是大人的事情不是孩子的错,这世界有人在一直爱他们。常慧灵老师始终在敞开自己温暖的怀抱,高中女生被拥在怀中,小学女生也得到了温情拥抱。

9日晚九点左右,土雪带着我去县城1个有争议的新增学生家庭走访,核实完回到一中时,初升高奖学金发放工作仍未结束,晚饭也无心去用,大家都说先忙这最后一站的工作;当晚凌晨一点左右,队长史老师还在宾馆核对整理所有资料,一中的何书记也还在线上帮我们联系补充缺失的材料,即使她一岁多的孩子突发高烧……我们见到了身残志坚眼神清澈的孩子,见到了热情又有理想的基层教育者,见到了不善言辞却乐于参与的教育管理者,各类人群构成了此行的顺利。何书记说,一中的奖学金获得者在我们到来的前几天就满怀期待地追问“志愿者老师们什么时候到”。当我们告诉走到的每一所学校的受助孩子,可以写信给手中信封上的捐赠人时,他们眼中都闪着光……这是过去每一批志愿者和OFS工作人员努力的良性结果,是捐赠人们长期坚持以心换心赢得的信任。

我们到哪里去?到步之所及的地方去,告诉孩子和家长:世界和我们爱着你,这生活有希望,一起前进。从昆明到屏边,我因为时间问题叫了辆顺风车,司机是位三十刚出头的小伙子,同行到开远的乘客是位二十刚出头的小姑娘。他们都问我类似的问题:沙滩上被浪潮冲上岸的鱼那么多,你们想全部扔回海里是不可能的。我笑着回答:我只想把我手能碰到的那条扔回去,我们也只能和能接触到那些小鱼发生联系,扔回去一条是一条,没有想过“全部”做完,尽力而为,尽心而为。两人态度逐渐变得不再坚定,说可怜人太多了。我说,我们都是可怜人,也都不可怜,大家是平等的,我们不带着怜悯而来,每个人都有值得学习和敬佩的地方,比如司机能和我聊国家层面的战略布局,这就是他异于常人的学习和分析能力。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走访既是走访,也不仅仅是走访这一项工作,在路上的一点一滴都是意义。作为组织一员,不论是全职工作人员还是自发自愿的志愿者,时间再仓促,也要向教育部门、共青团组织、学校对接人和学生亮身份。统一的工作牌、服装和其他办公用品,都是在告诉别人也是在提醒我们自己“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只有明确这个才能确保我们站位清晰、定位准确:我们不再是我们自己,是一个团队,是理念一致的志愿者团队。

感谢屏边县教育系统、共青团系统和村委会等政府基层机构的大力协助,借杨永国老师介绍走访工作背景和意义时寄语学生们的一句话做本次走访的总结:学有所成,懂得感恩,做好爱心传递,把社会爱心人士的这些爱心延续下去。

【OFS助学金&初中升学奖学金项目】

以助学金及初中升学奖学金两种方式,为乡村学生提供经济支持。

初中升学奖学金意在支持山区学习成绩优异且家庭困难学生。在初三最后一个学期,根据学校老师的推荐遴选出品学兼优、家庭困难、愿意继续读高中的初三学生,由学生本人申请,志愿者入户走访核实,在学生考入高中后持续结对至高中毕业,按1500/学期的标准进行发放。

2024年成英公益基金会小程序上线的奖、助学金学生,目前还有125名学生待结对,欢迎大家结对或宣传扩散给更多的爱心人士,让这些学生有机会结对,顺利完成学业。

发布 | 2024年8月219名待结对学生资料发布

2024年秋季助学活动已启动,请大家邮件及手机短信,成英公益基金会再次感谢各位捐赠人及爱心企业的支持!

通告丨致OFS一对一结对志愿者告知书(2024年秋季学期)

2024年秋季学期OFS项目点走访志愿者火热招募中,欢迎大家积极参与。

招募丨2024年秋季学期OFS项目点走访志愿者

 


联系小编请添加微信 小F:185-1952-9838

关于我们:

北京成英公益基金会

我们的自由天空(OFS)

专业的民间乡村教育志愿者服务公益平台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