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闻远方有你,动身跋涉千里 | 2023年新疆洛浦春季学期走访报告

走访时间:2023年4月24—27日

走访地点:新疆洛浦

走访任务:发放2023春季学期奖学金54人,金额109,500元;走访新增20名学生

走访队员:杨晓东(队长)、郑枫、姜丽君、林静

 

文 | 郑枫

 

相见

刚在西安飞和田的飞机上坐下,就看见东哥,有找到了组织的感觉。东哥的女儿都已经参加工作,我叫他“哥”是真不太合适。但思来想去,还是“哥”最亲切最自然。

下了飞机,和队员们顺利会师。才发现四人队伍里居然一下子有两位骨灰级志愿者,东哥和丽君姐。以往他们可不大可能同一队的,因为都需要他们带队的呀。相互认识完,觉得心情如同和田下午四点的阳光,热烈而奔放。

驱车约一小时来到洛浦县城,315国道两旁的白杨树齐刷刷的列队,这阵仗让我莫名有种受宠若惊的感觉。哇!这县城可刷新我脑子里固有的对县城的印象,特别气派。八车道的主路笔直宽敞,两旁柳树长长的枝条低垂,路灯高耸造型华丽,马路两边都是高楼。真的是高楼,十几层那种。除了商店招牌上的维文,真的感觉不出来到了新疆。惊叹之余,听东哥介绍,国家对新疆的建设投入真的是很大。不光是城市建设,也包括对教育的投入以及各项对学生和老师的政策,要比内地城市优惠许多。似乎国家对每个高中生有每年2000元的国家助学金,至少这次接触过的学生都有这笔国家助学金。国家对少数民族自治区和边疆地区维稳和发展的决心非常坚定。

在酒店安顿下来,教育局张老师随后就来了。大家交流了这次获得奖学金学生的情况,我们也好奇地打听了洛浦这边的风土人情。新疆目前就洛浦一个助学点,对口学校只有洛浦一中,这个全县唯一的高中,目前有学生大约4700人。

和田和北京有大约两小时时差,吃完晚饭快十点了,天才刚黑下来。回到房间,我们开始核对学生信息,写信封,这次我们先走访20户新增学生家庭,再回访高二高三一共35个学生。新增学生本来应该是去年秋季就走访并发放上学期奖学金的,去年由于疫情不能成行,所以这次对于新增奖学金要从头走流程。相关的表格已提前发给学校去填写,也请学校把新增学生按住址分成两组,一东一西,我们第二天兵分两路出发。

走访

走访的当天,蓝天白云阳光明媚。随行的木老师说,我们运气太好了,两天之前还是沙尘暴天气,22日晚下的一场雨给我们带来了好天气。20户家庭分布在包括县城在内的8个乡镇17个村子,我和丽君姐领命奔赴东线。我们清单里有几个孩子的家庭,有典型的代表性。

家庭给你的力量

许多家庭失去了成年男性劳动力,生活一下子陷入困顿。有个孩子家里原本11口人,可是除了年迈的爷爷和几个小男孩,两个成年男劳动力都不能照顾家庭。这孩子的妈妈因为生了一场病也没有了工作,经济来源只剩种地的收入和国家助学金。就算如此,他们依然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在我们走进他们家的时候,十分惊讶于他们家窗明几净,处处整洁,葡萄藤蔓爬上架子在阳光下欣欣向荣。这个学生也是我回访的,她是学校篮球队队员,开朗活泼积极乐观,就连我一个外人都能从他们身上汲取到向上的力量。

合力托举不放弃

因病致贫的情况仍然不少见。有个学生家里奶奶瘫痪了五年,妈妈也轻度脑梗,左边手脚运动受阻,父亲是木匠,但无固定收入,还有一个在上小学的弟弟,两个病人需要照顾,父亲也无法走远。我们临走时,孩子妈妈颤颤巍巍地送我们出门,言辞真切的说了很多。老师翻译她的意思是“谢谢你们,我本来也想继续读书但没机会了,希望孩子能继续读下去。”

说起家长对孩子学业的支持,老师表示这是个不需要回答的问题,不管有多困难,家长都不会放弃。镇/乡、学校、社会都会通力合作,保证孩子有书读。听木老师和多鲁乡委会的阿布老师说,国家对新疆的教育普及要求多年以前就非常严格了。阿布老师还在乡里教书的时候,但凡有个学生家里不让去上学,他就得骑个摩托车走街串巷地去到学生家里做工作。现在基本很少这种情况了,哪个学生不想上学,学校一个电话,家长会主动送回来,而且乡委会还会有专人跟进学生的受教育情况。

只要你安好便是晴天

在一户家庭门口,有一棵盛开的紫红色槐花,在阳光和微风下婀娜多姿。这户家庭的父亲在学生两个月大时就出事故去世了,母亲改嫁,学生跟着奶奶长大。这个奶奶自己开一个小日用品商店,总是面带微笑,乐观健谈,走路生风,裙裾飘扬,像极了那棵槐树。丽君姐也说,那个孩子跟奶奶一样开朗乐观积极向上。真好!这样的孩子以后一定会是带来正能量的人。

你的声音我们听到

由于学生家太过分散,木老师也不可能知道每一户学生家的方位,所以每到一个乡/镇,我们都得先去一下乡/镇委会,在那里接上一位向导老师,再接着去找路。再来介绍一下木老师。当我知道他是洛浦一中高三物理老师时,不禁肃然起敬(主要是因为俺的高中物理已基本还给了俺的老师)。穆老师一眼看去是个清秀的知识分子(肤色比较白),还以为他会比较腼腆,这一路可能会比较安静,谁知道几个小时下来就生变熟了,而且越聊越嗨。他一上来就给我们提了个建议,说奖学金最好一年一评,而不是从高一管到高三。

一开始我们不太理解,经过他结合前几年的特殊情况做的解释,我们才了解这异于其他助学点的特殊性,后续也会提到基金会做进一步的讨论。木老师还说,现在幼儿园里全部都要讲普通话,今年第一批推广普通话的孩子准备上小学了,他们的语言已经完全没问题。但这批高中生不是从小就学普通话,他们的普通话比他好不了多少。他还告诉我们,这次20个名额是每个班的老师按家庭经济状况在大约1900个学生中(38个班,每个班平均50人)先遴选出来的,然后学校根据班里排名最后定的名单,所以这20个孩子都是班上的佼佼者。接着,他不仅给我们介绍了洛浦一中的情况,还科普了很多新疆/和田的背景知识,到最后甚至把自己如何将师母娶到手的过程都抖了出来,狗粮撒了一地。他那爽朗又魔性的笑声至今还在我耳旁萦绕。

幸亏洛普天黑的晚,我们终于赶在天黑前把20户家庭都走完了。当晚,我们四个人对收集到新增学生情况做了总结,其中有一户不满足基金会的奖学金标准,大家一致同意暂时建议不进入候选名单。这20户家庭中,有一户已经不住在村子里,学生的父亲在假发厂分的宿舍里住,我们第二天把这一户也做了实地走访。至此,走访任务全部完成。等到孩子们当天的课程结束,晚上八点半我们在洛浦一中和这55个孩子面谈并发放奖学金。

面谈

我一直都认为每次和学生的面谈是助学活动的高潮,表格上的描述和家庭的环境氛围只勾勒出学生的轮廓。而一次面对面的交谈,才真正在这个轮廓里面描画出五官和神态,在我的面前呈现出一个个或腼腆羞涩或开朗活泼的鲜活少年。

的确,如木老师所说,这批高中的孩子普通话仍不是很流利,我在交谈过程中,有时也需要重复的确认他们所要表达的意思。高三的孩子有很大一部分希望考到内地的医科大学,说想当医生。我不解,后来逮到机会问一个男生,他说很多人生病了,在村里治不好,县里也治不好,要去乌鲁木齐治,太远了。如果有多些人当医生,可以不用去很远的地方看病。这是很朴素的想法,只是我也问了他们,如果当了医生,会希望自己在哪里给病人看病?他们大都会回答留在乌鲁木齐或者留在城市里。这是他们的选择,没有好坏与对错。县镇村的医疗水平肯定会有改善的那一天。

面谈完最后一个学生,我们走出图书馆,时间已接近凌晨,操场上还有高一的学生在排练几天后校运会的节目。这个在祖国西部,沙漠包围中的小县城里唯一的高中,也尚未入眠。

望终不负千里相见

我一般在谈话最后会加一个问题给孩子,“你有什么要问我的吗?”这次有个戴眼镜的男生,听完顿了一会儿,问:“你们都是从北京来的吗?”我笑了,说我们来自全国各地,这次有上海的,西安的,杭州的和广州的。他一脸的诧异。我说我们是基金会的志愿者。他点头表示他知道志愿者。“我们飞越了5000公里,来见你们。捐赠人和我们都希望你们能越来越好。”透过他的镜片,我看到他眼里闪着光。

你们一路向前绽放最好的自己,请谨记这个社会的善意,传递爱与温暖,终不负我们的相遇。


联系小编请添加微信 小F:185-1952-9838

关于我们:

北京成英公益基金会

我们的自由天空(OFS),

专业的民间乡村教育志愿者服务公益平台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