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informatics
支教教师可以说是小O中的佼佼者,中流砥柱,他们从众多的申请者中通过层层筛选脱颖而出,实至名归成为奔赴到祖国各地的支教志愿者,承担了OFS乡村教育工作中最重要的工作,在OFS的“江湖”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支教教师也是一种资历、身份和荣誉的象征,无不珍惜,正是一届届支教志愿者的辛勤工作,铸造了OFS今天的成就,支教教师也理所当然成为了OFS的一张最有代表性的名片,也记录着OFS的荣誉和过失。
来至不同的职业和地区,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和文化背景,适应了现代的城市生活,基本没有在农村生活的经历,没有经过专门的师范教育,对农村情况、乡村教育没有深入的了解,而现在面对的工作环境是条件艰苦、教育和经济发展都欠发达的边远乡村,这种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工作环境和个人身份的巨大变化,对每个支教教师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短短的四个月时间要实现从不适应到适应,再做出一点小成绩,也绝非易事。
在支教过程中,支教老师的一言一行更多的是体现一个乡村教师的职业素养和道德,同时也代表着OFS的组织形象,是OFS社会形象的外在表现。可见,以什么样的角色和心态投入到这新的工作,可能成为支教工作的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而纪律制度则是支教工作顺利进行的根本保障。
什么样的角色
当被问及当地学校为什么需要支教教师时,得到的回答首先是“能快速补充学校匮乏的师资力量”,所以支教老师的身份就是教师,在工作纪律和教学管理上和在校的其他没有什么区别,也没有什么特殊性,教师职业规范是我们应该遵循的基本法则,这个身份也是我们开展工作的必要条件,也给我们提供了对学生开展教育的广阔空间,赋予我们责任和义务,教书育人。
支教的身份是进一步的补充,更多体现的是我们的由来、我们的念想、我们的追求,我们的美好愿景,我们的公益之心。而对于每一个志愿者而言,可能是好人,也并不一定是我们认为的那么好,每个人都有自身的缺点,反而我们以平常心、平常人参与支教,更容易使自己接地气,融入当地人的生活,支教和“高尚、优越、改变一切的理想”没有直接关系。
什么样的心态
4月初,我写给春季志愿者老师团队的信:一个月之后的这个时间,我猜想大家很多正在剧烈的心理激荡期,看见了那么多的问题,那么多的事情不是按照我们惯常的思维来发生,那么多的情况不符合我们自己的价值观,甚至不合情理和常理,这些事情来自于我们的学生、当地学校、老师还有村民,当然还有来自我们支教老师自身的,非常欣慰的是看到很多老师在文字里共同提到了“自省/反思”,这就是乡村教育的特殊性,其特有的环境、文化生态,这就是他们的“江湖”,江湖的规则也不再是我们熟悉的套路。
今年是OFS的第十年,跟很多同仁一样的想法是改变,但是改变什么?谁改变谁?一直到几年前我才发现,很多时候需要的是要有一颗同理心,换位思考之后,往往发现需要改变能改变的其实是自己。(引自土雪)
所以,在来到贫困山区支教,每一个志愿者都应该学会放弃自己特殊的、与当地人不同的生活方式,放弃自己特殊的地位,更多地去适应和融入本地的生活,以他们能接受的方式开展我们的工作。只有我们的感觉是属于当地的,当地才会接受我们。在当地改变我们的同时,我们才有了改变当地的机会,因为起到这种改变作用的是我们自己的变化和理解。只有我们被当地学生改变,我们才能去影响和改变他们的特点。
什么样的规矩
以平常心、做平常人,当合格的乡村教师。
乡村学校有其特殊的生态环境,支教教师参与其中的各种关系不可等闲视之,领导和支教教师,支教教师和本地教师、支教教师和学生、支教教师和家长、村民,支教教师之间以及支教教师和OFS管理层,支教教师和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甚至媒体,这些关系伴随支教的全过程,正确处理这些关系是完成支教工作、提高支教质量、保障OFS社会声誉的重要保障,遵守学校和OFS的相关纪律和规定是这一切的根本。
以下罗列支教教师的部分行为守则,供大家交流参考。
OFS志愿者行为守则
|
|
核心思想
|
首先是一名乡村教师,其次是OFS支教志愿者,努力完美表现这两个角色的形象和内在要求,支教教师实行双重管理,以受援学校为主,支教过程安全第一
|
和中心校、教育局领导
|
初次见面和支教结束的交流,保持良好心态,尊重当地领导,体现支教志愿者的良好精神面貌
|
建立平等、互信的关系,了解相关对接部门和人员,留下联系方式,供日后联系使用,特别是支教小组领队
|
|
村小、中心校、教育局,级别不同,有问题先向村小校长汇报,不要越级,重大问题和OFS同时汇报
|
|
尊重中心校根据需要对支教老师进行的工作地点安排
|
|
和支教学校及其领导
|
支教教师必须严格遵守受援学校的规章制度,严格执行上班制度和请销假制度。请假必须履行手续,严禁不请假外出
|
尊重学校领导,校长对学校具有管理的权利和义务,保持良好的沟通,支教小组长能定期不定期和学校交流支教情况,增进双方工作的了解
|
|
尊重支教学校根据需要对支教老师进行的工作任务安排,涉及教学任务、班级管理,学生课外活动等,对学校安排有看法,要以适合的方式提出,妥善解决
|
|
着装、行为得体,支教教师不能擅自承诺给支教学校给予物质捐助
|
|
和学校交流,了解近年学校的支教工作情况,取长补短,继承发扬,少走弯路。就教育教学中的改革和问题与相关领导进行交流,争取领导的支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
|
|
最好不参与非自己班级的教育教学活动,除非学校或相关老师请求
|
|
和支教学校教师
|
互相尊重,保持良好的关系,不要形成支教教师和本地教师的“帮派”,积极融入当地生活,涉及当地教师的一些问题不是我们要解决的,争取他们的支持才能保证我们工作的顺利进行
|
加强教学上的沟通,相互学习。可以了解到一些前任支教老师的情况,以此为鉴
|
|
和学校学生
|
老师身份第一,第二才是可能的朋友一样看待学生,要保持老师的威信
|
充分发挥自愿者的优势,土洋结合,因地制宜,善于结合学生生活的生态环境,理解当地文化特色,将其有机融入教学过程,做好教育教学工作
|
|
不要用礼品作为鼓励学生的方式,给学生以学业和精神的关注,鼓励和引导
|
|
提高学习成绩是一个需要艰苦努力的过程,通过在教学中引入众多的范例体现学习的乐趣、有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基本的获取知识的学习方法同样非常重要,这个方面是各村小的弱项
|
|
给所有的学生以关注、关怀,公平待人,尊重学生,学生的思想不可能都和我们一致,有其教育和社会根源,以教育为主,严禁在精神和身体上惩罚学生,不得打骂学生,不得体罚,粗暴对待学生,这是红线
|
|
做好班干部工作,加强班级管理,注意男生女生可能形成两派
|
|
不建议组织没有安全保障的集体郊游活动,校外活动要征得学校的同意,并做好安全保障,不要单独带学生离校
|
|
不宜和学生有经济方面的往来,学期结束,建议不要组织学生进行送别仪式
|
|
和学生家长
|
遇到有问题的学生必要时和家长联系,但不要指望家长能有建设性的意见,更重要的是你对学生教育的看法,也能从家长的角度分析问题的根源,提出可行的建议
|
家访应根据实际的需要进行,不要麻烦家长,如果家长执意请吃饭,可以礼尚往来,买些东西去赴宴
|
|
对家长提出的问题一定要认真对待,做好家长的工作也是教育的重要部分
|
|
不宜和学生家长有经济方面的往来
|
|
和支教地方村民
|
尊重当地民风民俗,执行少数民族地区政策,尊重当地自然、人文景观,对人友善,常打招呼,尝试学习些当地语言
|
不宜参当地与不符合教师身份的活动
|
|
参加当地民风民俗活动时,以礼相待。注意自己语言,入乡随俗,礼貌用语,不得言语辱骂、讽刺村民。不得参与村民内部纷争,时刻保持中立态度
|
|
不要和当地村民发生纠纷,即使发生纠纷,要和支教小组长、学校及OFS报告,协商妥当解决办法,减少损失,避免对OFS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
|
不宜和村民有经济方面的往来
|
|
和OFS领导和部门工作人员
|
遇到教学和生活方面难以解决的问题,及时和支教小组长和OFS相关部门汇报,协商解决办法,不能擅自做主,以免造成不良影响。未经组织批准,不得以个人及组织名义对学生进行物质资助行为
|
和相关媒体
|
写支教日记,记录支教生活。未经OFS许可,不能接受相关媒体采访,支教生活记录以OFS网站作为官方指定发表渠道
|
和支教小组组长
|
支教老师定期以书面形式向支教小组长汇报工作,由小组长汇总报告OFS,特别是在开学初的情况,以便小组长和OFS掌握各位支教老师的情况,也可以对一些问题早发现,早解决,实现OFS对教师支教状态的了解
|
支教教师之间
|
团队团结,互相帮助、互相理解,不得以任何理由争吵、打架,避免矛盾,出现问题小组长协助协调处理,并报告OFS相关部门。当有外界热心人士、亲友或企业有资助意向的时候,应第一时间通知OFS,以便进行统一协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