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到的关爱更暖心 | 2021年秋甘肃通渭临夏走访报告

走访时间:2021年12月8日 – 12月11日

走访地点:甘肃临夏、通渭

走访人员:浦建荣(队长) 土雪  陈国强  贾砺 于连水 马莉莉 赵艳玲

走访任务:临夏 发放高中奖学金122人,助学金1人,合计发放184,000元,家访30余户奖学金奖学生家庭。

通渭 发放高中奖学金342人,合计发放513,000元。

 

文 | 若水 

 

 

疫情之下把本该十一月初就结束的走访发放工作,延后至现在还在艰难推进中。基金会秘书长瞅准疫情低发的时间窗口,果断率队奔赴甘肃二个助学点。

如果把一个学期比作一整天,那么公历的12月份相当于一天中的午后,午后的阳光更温暖。

首站来到第一个助学点甘肃临夏,得益于基金会和当地教育部门的提前沟通,到达宾馆时,教育局的相应对接科室的领导已在那等候,对下一步的工作开展做了充分讨论并作出安排。

八号早上八点在教育局老师陪同去往县城北面的一所学校。由于我们对时差认知忽略,西北的早上八点天才刚退去暮色,我们摸黑起床,以至于到街上时早餐店大都没开门。到了学校后按走访地址的关联度分成二组进村家访。这几年政府对农村的基础投入增加,交通状况提高极大,几乎家家门前都能开车到达。村民经济收入也慢慢有提高,一些村的村民承包地通过流转形式交给农业合作社经营,每年每亩可有700元流转费的收入,村民还可到农业合作社打一份工。

村民田头种植玉米的亩产在1300—1500斤每斤1.3元,一亩一年能有1700元—1900元左右收入,平均下来每家有三亩自种地和三亩流转地,一家从土地上得到的收入平均为7500元,基本不养家畜,劳动力出远门打工的并不多,仅靠在周边打工挣钱不多。高中学生学杂费政府给予免除了,每学期开学时只需支付600元的杂费。(甘肃临夏州是国内少有免除学费的地方)

家长一般给学生一周生活费平均在100元,算下来一天不到15元,主要用于每天的吃饭,已没有余钱购参考书和文具类,更不要说用于穿衣了,学生生活都比较节俭。孩子们挺懂事的,能不回家就不回家以省下交通费。有的家庭还会乘孩子回家时多做些馍带回学校从而省下点开支,我们和孩子们在学校面谈时也证实了那么个事。

九号早上去到离县城更远的一个乡的学校,这所学校紧靠黄河边刘家峡水库边上,这里种的花椒很出名,老远就能闻到香味,也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一亩产量在200多斤左右,每斤能卖40元,村民在水库打工的也不少。

学校的校长特别提到一个学生的家庭特别困难希望我们能去走访一下,小男孩在读初三而且成绩靠前,母亲是又聋又哑加上精神时好时坏,父亲神智也常犯糊涂而且年龄偏大,家里全靠78岁爷爷在支撑。我们到达学生家里时,学生母亲对着我们又喊又叫,把我们吓一跳,爷爷见着我们诉说家里的不幸,我们也不忍心多问,出门后和边上的村民了解了些基本情况后就回到学校。

一路担心这个学生的心里状态会不会很脆弱。当校长把学生喊到办公室,我们起先以为他会很拘谨,没想到学生进来见到校长和我们五六个陌生人却很大方,浅浅鞠了一躬说了声老师好,我让他坐我边上与他交谈起来。

小孩很懂事交谈流畅得体回答问题也是有条理叙事清淅,他说每天上早要帮爷爷生好炉子才到学校,父亲只能在爷爷指点下才能干简单的体力活,母亲在不发病时可以干点农活,发病时就要家人照看着。望着孩子稚嫩的肩膀要承受这么大的压力,成绩却依旧冒尖,我们之前的担忧稍稍释放了一点但又多了些莫名的惆怅。我们把情况当面向同行的基金会秘书长作了汇报,经过与基金会助学部的一番沟通,作为特殊情况迅速办妥相应手续当场给孩子发放助学款。在此一并要感谢当地学校的校长对学生家里情况的精准了解和负责任的工作态度,及时将特别困难和急需帮助的学生情况通报给我们,使我们基金会更有精准度地开展助学工作。

在家访过程中有部分家庭经济情况有了很大改观,已经不符合结对条件,我们就把家访时看到的和了解到的情况给当地乡里学校的领导作了通报,告知不给予帮助原因,取得学校的谅解,也彰显我们基金会的严控把关。把有限的资源给到最需要的学生。

得知第二助学点甘肃通渭在下雪,我们担心太晚出发会遇上路途结冰 ,于是十号上午在几位志愿者的严密护卫下,从临夏的银行取了近52万元的巨额现金后,冒雪开车近三个小时前往通渭。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跟着下降,刚下过雪的地面上结上了冰非常湿滑,看到前面有一辆翻倒的车更增加了我们的担心。县里对接我们助学的刘老师打电话过来告诉我们开车小心,好在转过一道山梁后地势变得平坦,之前的担心稍稍放松了一些。公路边老天爷正在给梯田盖上白白的被子,让我第一次欣赏到雪中的梯田。

入住后刘老师立刻赶了过来,详细安排了接下来二天的工作安排,几点在哪集合坐几部车,学生会在几点集合完毕,发放仪式的先后次序,妥妥贴贴,为要在四所学校的340多个学生近52万元的分发奖学金事宜提供了保障 。

我们五位志愿者作了分工,四位填写信封,来自苏州的陈老师一个人关在房间里负责清点钱钞,把1500元一份的奖学金一一码好 ,当我们进去时看到床上桌上全是钞票,惊得以为是幻觉。紧接着我们二人一组复核清点装入信封。忙到晚上十点多才算完成,在寒冷的夜色里找了家还在营业的小餐馆填饱了肚子。守着巨款睡觉好像不是传说中那么舒心。哈哈。

由于有基金会秘书长的亲自带领和刘老师的细致安排,每到一所学校立马就可以开展工作,尽可能地把占用学生的时间降到最低。在一中有181位学生获得奖学金,刘老师和我们商量分成高一高二一批,高三一批,以此减少学生等候时间,我们也分成二个分发组进行有序发放,加快发放进程。

在一中(181位)和二中(109位)由于学生人数众多志愿者连同秘书长也仅有六位,要进行一一面谈将会占用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只能随机找几位学生了解些学习生活的情况。正好我和我的一些朋友在这里帮助了好几个学生,就把他们召集到一起聊了一些话题,比如说希望他们给捐赠人回封信或发个短信表示一下感恩,这也是启动他们善心的按钮。

有的同学说命运不好,于是一起探讨命和运是不同的概念,命不能变而运是可以改变的,以此消除学生的消极思维,激发他们的积极精神和学习原动力,有个同学说很喜欢一门副课,但好像老师也讲不透没条理很是苦恼,我们的志愿者告诉他可倒过来学,比如拿张试卷做,发现不懂的知识点自己找课本找资料以此来弥补课堂学习的不足。还让他们把我们一起交流的内容分享给其他同学。学生还试着提出让我给他们几个人一起录段感谢视频带给帮助过他们的人。

我觉得他们好懂事啊,当我把视频微信给到捐赠人时,他们看到自己结对的学生那充满阳光充满感恩的音容笑貌时都是非常非常的开心。感谢基金会搭建的平台能让他们的爱心得于实现。多维度地和学生交流和捐赠人沟通所产生的效果是这次走访的一个意外收获。

发放结束了,身边没有巨额现金相伴了,人变得轻松起来,下午就去了我曾经结对过的学生家里,小孩已在中国海洋大学读大二了,一路的积雪,田野里也没人干活,远远的看到码着一堆堆的高梁杆,后来问了家长能派什么用处,他说送给养牛场做饲料,来年到养牛场拉些牛粪来作肥料,真是资源循环利用了。

当地就种些玉米胡麻小麦和苦荞,如果不出去打工,经济收入还是以受制于自然天气影响的农作物为主,波动比较大。到村口时望向村里已是银装素裹,村民罕见,忽然想起学生们如果回家不光要经过湿滑的冰路,更要在寂寞寒冷的家中学习看书,也许家长还在遥远的地方打工。但就是在这种环境下,这些学生中每年都会有一百多学生走进清华浙大同济复旦北理工国防科大东南大学哈军工兰大南理工等985/211大学。

知识是打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手段,在这片土地上得到了淋漓尽至展现。

通渭助学点的走访,见证了这几年政府在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投入给村民带来的红利明显,看到农村的面貌已是大大的改观,除了家家门前的路面水泥化之外,外墙也统一做成当地风俗特点的造型,煞是漂亮,村庄也是干干净净,村里还有专门的保员。

学生家庭温饱是没问题,但由于主要收入还是来源于靠受自然天气影响较大的农植物,一旦碰上灾害性天气,家里的经济状况就会恶化,更别说家里有人生病了。鲜靓的外表下涌动着脆弱的收入状况。社会上一些人士看到新农村的靓丽外表就质疑公益的必要性。

这篇走访报告罗列的数据足以说明公益助学还有很长路要走。整个社会都在进步,但我们和不发达地区的差距依然很大。

在此特别感谢:

临夏县教育局尤军军主任、石老师、文老师,临夏回民中学马俊华老师、韩集中学拜玉珍老师,通渭县教育局孙主任,通渭一中王绍龙老师、刘磊老师,通渭二中赵老师,通渭三中霍老师对此次走访中提供的大力支持。

———————————————————————————

8月底成英公益基金会小程序已上线新增一批奖、助学金学生,目前还有100多名学生待结对,欢迎大家结对或宣传扩散给更多的爱心人士,让这些学生有机会结对,顺利完成学业。

发布 | 2021年9月457名待结对学生资料发布

请微信搜索小程序:北京成英公益基金会,或者扫描以下二维码。

公告 | 成英基金会小程序使用指南


联系小编请添加微信 小F:185-1952-9838

关于我们:

北京成英公益基金会

我们的自由天空(OFS),

专业的民间乡村教育志愿者服务公益平台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