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访时间:2020年10月13日-20日
走访任务:奖学金 53 位学生,助学金 161 位学生
发放金额:奖学金 79500 元,助学金 121000 元
走访队员:刘迎(队长)、高宇、戴红、杨晓东、韩晓利、豆芽、杨彩、沈燕
文 | 代代红
2020年10月13-21日参加了OFS秋季四川大凉山木里走访
很荣幸地加入了一个OFS资深志愿者的团队
他们是:
队长刘老师:木里最早的支教老师、木里助学点志愿走访常年队长,每年春秋两次。
队长高老师:木里助学点志愿走访常年队长,每年两次主要负责大家的住宿交通餐饮的安排,他是走访地活地图。
晓东哥:木里助学点的开拓者之一,在2012年首次进入木里后,今年第二次来到木里,也是一位走访过很多OFS助学点的资深志愿者。
韩姐:资深走访志愿者,也是第二次来木里,并兼着OFS财务工作。
豆芽老师:走过很多OFS助学点的资深走访志愿者。
杨彩老师:OFS资深常年志愿工作人员,主要负责OFS的HR工作,同时参加了很多助学点的志愿走访。
沈燕老师:全队最年轻的资深助学走访志愿者,同时是OFS云南屏边助学点的志愿负责人,也曾是OFS云南巧家支教老师。
我:今年的走访新人。
我们如何去到那里呢?
2020年10月13日晚上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州府西昌集合
来西昌之前,只知道它是卫星发射基地,下午在街上溜达看见路边小店身着彝族服装的婆婆,看见加油站牌子上同时有彝文,才意识到这里是凉山彝族州府,这里还有国家级邛海湿地公园和庐山,是一个美丽的具有彝族风情的城市。
队友的本地彝族大学同学请我们在彝族风情西部村寨用晚餐,席间第一次知道了彝族毕摩文化,如同纳西族的东巴文化。同学中有一位正在家乡建立一个保留彝族文化的自然生态村,有一位同学祖籍据说是忽必烈打到这里留下来的一支,现如今他只有户籍上的民族一栏是蒙古族,自己已经不会蒙古语,也不遵从蒙古习俗了。但是他的工作确是在致力彝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旁边的几桌是本地西部数据公司(世界数据存储业的排头兵)的团建活动,好不热闹,当时觉得这电子信息产业与一个西部彝族村寨有点儿时空穿越感,谁知后续又穿越了一次。
2020年10月14日
上午十点从西昌出发晚上六点到达木里县城
高队一早就催促大家尽快出发,因多为弯曲山路,若遇到运输风力发电设备大部件的车,就需让行他们,一等就不知几个小时了。他前日上午从木里附近出发,直到晚上十点才到西昌。我们取了助学奖学金款项,租了车后立即出发,一路遇到几次大件运输车,头次看到风力发电的大长臂躺在运输车上,也是一个景,只是感叹在这大山里为啥要建风力发电呢?
今日还是幸运的未等侯太久,就这样一路顺畅,也是用了8个小时才走完这250多公里到达木里县城,但高老师已经很满意,觉得是较比快的了。
晚上,又是队友的当地同学请吃晚饭,席间的纳西族同学介绍了木里温和朴素的民风,如夜不闭户,如犯人经过会给他一顿饭。餐后漫步街头看到了广场锅庄舞,男女老少皆有,还有着民族服装的。我想这就是Hilton向往的不紧不慢的“中庸”世界吧。而我在第二天早上体验的一种乐观的生活态,倒是我向往的。我住的房间对面就是他们客房服务人员的物料间,一早上班即在那里唧唧喳喳中带着笑声的分发物料,之后散去,留下的一个即在那里唱着纳西族的山歌(我是这样认为的,听起来像)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晚上回到酒店,我们照旧开始写信封分放助学和奖学金款项。
2020年10月15日
木里县城四所中学的奖学金和助学金的发放和面访
上午木里藏族自治县中学高中奖学金的发放与面谈。
他们都是从俄亚乡读出来的学生。目前木里的高中已经免除了学生的学杂费和住宿费,餐费也有国家的助学补助,这里的物价较高,因为大部分物资需从外面运进来,每天的伙食费要30元。另外还有一年400元的资料费,学生的支出中还有一大部分是回家的路费,单程需200元。
所以面谈时发现很多学生都是一个学期结束放假了,才回家一次。有的学生为省路费,不全程选择中巴车,而是部分走路,部分搭公共车,部分坐船,翻山越岭的几天才回到家里,这一点我在第二天才深有体会。
面谈的高三学生都在烦恼于最近刚刚开始的文综和理综试卷,之前是分科考试,现在开始按高考要求进行综合几科一起的试卷练习,很不适应。
我们的谈话基本上就在如何备考高考及选择志愿上沟通,他们基本上对于自己的目标是明确的,大部分会选择定招的学校,这样录取概率高,毕业后回到家乡也是大部分人的发自内心的选择,在谈论家乡时他们都有着无比的归属感。其中一位学生明确表示要回到这所高中教书当老师,他说喜欢与学生们在一起的感觉。
对于高二和高一的同学,就会多谈一下学习上的压力疏解和学习方法,有些高一的同学还不太适应。
其中一位女同学,非常文静温柔的性格,她想当作家,但也觉得这个想法有些不现实,可是选择更为现实的学科却又违背自己内心的喜爱。我鼓励她坚持她热爱的那个方向,因为热爱的才能发挥出潜力,劝她把自己写下来的文字保留好。
一位男同学喜欢篮球(后面几天才发现俄亚的学生超级喜欢篮球),希望当专业的篮球运动员,说有大学专门有篮球班,他问我这样对吗?因为有同学是为了篮球特招而选择的。我说你真心喜欢就对,就算是当不了球星,还可以从事与体育相关的行业,他是少有的不想回到家乡的学生,他要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还有一位男同学弟弟和他一个班,弟弟学习比他好,但是他表示未来要出去闯,要挣很多钱,然后回来把家乡搞好。
中午在学校食堂用餐,看到这里的学生都是阳光大男孩和微笑美女,像极了早上开心的服务员,木里的绝美天色给予了他们乐观豁达向上的生活观。
下午我们去到的是木里中学与接受助学金的初中同学面谈
我面谈的大都是刚刚升入初一的学生,都对初中的学习表示不适应,有的已经主动调整中,总体感觉没有上午的高中生自信和乐观,也许初中是他们成长中的烦恼阶段。在木里就一所高中,上了高中后考上大学大概率还是挺高的,2019年已经达到174名本科录取。但是考高中的压力下沉到初中了。
我面谈的有一位男生说,学习累的他想哭。我想要是我从早6点到晚上11点都在刻度式的作息中学习,我也会哭吧。但是我只能苍白的鼓励他,我试图帮他找到排解的方法。
他对未来没有太多的想法。如果我们可以给他点儿自己的时间,哪怕是胡思乱想一下,都可以调节一下枯燥单一的学习氛围吧,如果我们可以再让他们看到一些貌似与课程无关的,没有大用的东西,但也许那是他喜欢的,可以唤起内生动力的,向往的东西。想起我在初中阶段泡在图书馆里看文革的伤痕文学小说,看到了爱情看到了抗争看到了坚持,这难道不是我们需要的吗?
结束了木里中学的工作,我们赶往红科中学
这里有大概50多名学生的发放与访谈,工作一直持续到晚上7点多,都耽误了孩子们的晚餐,真有些不忍,可又感觉没有同他们聊够。
很奇怪我面谈的几乎全是男生,在与其中一位喜欢科学幻想的男生交流时,当问到家里情况,他一说到爸爸在他四岁时去世了,就哭了。
我为了分散他的注意力,就把马斯克今年发射卫星和回收的视频从手机里找出来给他看,结果一群男生围了过来。我给他们从这个视频讲到马斯克生于战乱的南非,后如何坚持自己的理想到发射卫星。
其中一位同学喜欢画画,我又给他们看甘肃通渭我结对的那位同学,现在自己做出的动漫,我说这是几年前和你们一样的学生,坚持着自己爱好走到今天,图中后面的背景是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他们好喜欢,说好美,我越讲越紧张,当时没想起王希孟,但我记得他是18岁画的千里江山图,我跟他们说就是几年后的你们。还把在湖南凤凰中学同学们的画给他们看,他们都说画的真好。
还跟他们将我来之前学习了洛克和《消失的地平线》,为的是了解我要去到的地方,告诉他们学习是毕生的,鼓励他们:100年前就有洛克来这里探险,20年后的你们也可以去到英国或美国探险,要想做到,从今天你的学习开始,先让自己立足。望着他们渴望关注的眼神,我内心是越来越紧张,越感要对说出的每句话负责。这其中会有几位同学主动提问,问我从哪里来,怎样来,做什么的,多大年纪等等。这些同学在面谈时就会顺畅很多,我也会多沟通一些深度的东西与他们,我相信至少可以引起他们的兴趣与思考。
我这次是第三次参加走访,越来越觉得我们来走访不仅是发放助学款,这是一个绝好的机会让我们了解他们,也让他们了解我们,不是我们多优秀,但我们是他们的远方,正如他们是我们的远方一样。
我想Hilton的香格里拉,就是在寻找内心的那个远方,那个与现实不一样的美好的精神远方,在我那更是未知好奇充满激情的远方。在他们也许是可以鼓励他支撑他们的远方。
这其中还有一位同学说很遗憾现在的学校没有篮球场(也许是新校还没有建好),他非常喜欢篮球,后续感到篮球是俄亚出来的学生的必爱!
2020年10月16日
木里县城到瓦厂
这是去俄亚大村前的最后一晚,白天全部是赶路,中间很幸运的看到了长海子,理解了洛克心中“那上帝浏览的后花园“,到达瓦厂前参观了木里大寺,藏族全称“木里甘丹雪珠曲勒朗巴吉瓦林”,里面有世界之最的甲娃强巴大佛鎏金铜像,因我们很晚才到没有看见。
2020年10月17日
瓦厂到俄亚大村
今日终于要看到俄亚大村古寨了!
在中午到达水洛河前翻越了一座4100米的山口,到达山顶前是云雾缭绕,弯曲的山路能见度不足50米,一到山顶云开雾散,远处的层叠山峦交织着蓝天白云,呼呼的山风在耳边划过。
中午从高老师的工作基地水洛河出来,路况就变得颠簸起伏了,而且狭窄的路上不时的有落石挡在中间,我们的车就像在进行一级方程式赛道上的拉力赛,转呀转!躲呀躲!路面还经常有塌陷的变形的石子路,有斜度不知道多少的很陡的沙石路,高老师他们说这是毛路,一路上他和刘老师说这几年这里的路修的好多了,至少旁边还有护栏,已经感觉不到狭窄路基下就是深沟了。
我一个手始终紧握车门扶手,另一支手用手机拍摄,里面的画面会跟着颠簸的幅度上下飘动。我就在以吐槽土雪为分散我的恐惧感,我说“真不知道土雪他们当初为啥把你(刘老师)放到这个深沟沟里来支教”,刘老师居然轻轻的回答“我是自愿来的“。好吧!好像我也是自愿来走访的,“可我为什么要来呀”(灵魂拷问第一次)。
2012年土雪、晓东、晓禹、红梅一路颠簸的成了四位灰头土脸的人来到俄亚大村,开拓了木里支教和助学点,到2020年已经有数百位学生与OFS的资助人结对,也有百名志愿者来过这里走访。
下午在艳阳下我们终于看到了俄亚大村古寨的风貌,它静静的卧在山中,前面的溪流发出冲刷水中石头的哗哗声,我们把车停在河对面的小学校里,这里也是我们明后两天的工作地,每人需背着自己的行李,走过吊桥,到达住宿地。
背着行李过只有一米多宽,只用不足20厘米宽的窄木条铺的吊桥,中间有些木条与木条间还有空隙,“我为什么要来呀”(灵魂拷问第二次)。可是没有退路呀,只能过呀!好在是背囊,俩手空着可以扶着两边的锁链。
就这样居然晚上用手电筒还过了两次,第二天一早去学校时,开始就我一人过桥,走到中间就觉得桥开始剧烈晃动,我只能加快步伐往前走,原来是后面来了当地的居民过桥。这时,我已经镇定很多了。后来在第二天的中午,感谢王校长让我们发现了,远处还有一座给马走的石头桥,这下可救了我了!
插说一下中途在深深的山沟里看到的三个奇观,一是山顶的风力发电的大柱子,一是山上布满的高压电网,一是数据中心的服务器机房。
四川的小水电应该在我很小去我在汶川的舅舅家就听说了,他们用电几乎不花钱的,但当时的认知还是有个小水坝把水拦着发电,这次看到的却是把山中打出有坡度的引水洞,短则几公里多则几十公里,使水产生落差势能来发电。被拦截水的下游河道就全是干枯的了。
关于数据机房,就联想起在西昌的西部数据了,他们在此建立数据中心,就是利用小水电的优惠电价成本,据说这里有挖比特币金矿的数据中心,就建在发电机组的旁边。
貌似我们不远万里来到这里,其实资本也不远万里嗅着利来到这里。由于水洛河里富含金沙,自古这里就是淘金地,被挖金陶砂折腾的遍体鳞伤的水洛河上目前建起了11座水电站,又引来了数字挖金者。这种穿越让我们不知如何感叹科技的进步是为了什么?
放下行李,我们就赶紧利用宝贵的时间,去后面大村里转转,看见原来的小学旧址,晓东哥很感概8年的变化!看见几个男孩子在玩篮球,想起了木里县城的喜爱篮球的学生;看见了一位小朋友站在门口向我们吹泡泡,与他妈聊了几句,她小学只读了2年级(第一次)就回家了,后来大了去丽江打工。
还看见一家俩个大小伙子和他们的妈妈在剥苞谷(玉米),韩姐带着我们加入他们中,一边剥一边聊天,俩小伙子只读了小学2年级(第二次),现在家务农,大的已经25岁了,还没娶媳妇。
行走在大村里,可以清晰地听到对面小学的作息音乐,一会儿下课了,一会儿上课了,后面几天基本上不用看时间,听着这音乐起床啦!
晚上因为住宿地没有热水,于是过桥去到唯一的一间理发店洗头。老板是个胖胖的姑娘,背着一岁大的孩子给我吹头,聊天中得知她小学读到2年级(第三次),很小就和舅舅的儿子订了娃娃亲,13岁那年结亲。我马上问她:那人好吗?她说:就是不好呀,5年后18岁她就逃了,去到丽江打工。最近几年与这里的一位小伙子恋爱结婚,开了这个理发店。
心情开始沉重起来。
2020年10月18日
上午大村的俄亚纳西族乡小学助学金发放
下午和晚上大村申请新增助学学生的家访
上午我们在对面的小学进行助学金发放和面谈,因为是小学,就麻烦家长来和孩子一起,款项经由学生交到家长手里,我们再分别与学生聊聊天。
学校是新建的,有两个标准篮球场和几个适合小学生的篮球场,孙校说他们老师每周都要进行两场篮球赛,终于找到俄亚学生爱篮球的原因了。我们在学生食堂进行发放,食堂有学生碗筷消毒柜,外面墙上有一周的营养配餐,对面宿舍统一的整齐床铺,这个学校的小学生是在校住宿十天,回家休息四天,这样非常方便远处的孩子,最远的回趟家都要一天的时间。
与孙校聊天得知,其实现在小学生只要进到校门里一分钱不用花了,从学费到资料费到食宿,以及少年宫的课外学习都是免费了,可见这几年国家对于边远地区的教育投入力度之大了!那么OFS的每学期500元对小学生的结对资助有什么意义呢?我的这个问题在后续的面谈和家访后,找出了我认为的答案。
与小学生的面谈就非常有意思了(包括明天与小学生的面谈一并总结),首先有的学生会问我的名字,我把名牌给他们看,低年级会不认识“戴”字,我说戴帽子的戴,有的会马上说戴手套的戴。高点儿年级认识的,我会让他们组词给我,他们会说“拥戴”“爱戴”。
再有关于最近读过的书,很多次听到类似“小王子”“格林童话”,有时也有些给小学生看的新书名字,但是几乎每个孩子都说的出,说明这个学校的课外阅读还是很好的。问到关于好朋友,每个孩子都很认真的掰着手指数有几个,最多的数出4-5个,问他们一起干什么呢?最多的答案是打篮球(包括女生),其次是看书学习。
对于长大了干什么,最多的是当老师,还有当警察和当兵,也有当科学发明家的,也有的就说回到父母身边干活。当然有的就摇摇头笑一笑,很真实的不知道,没想过。
这其中有一位同学印象深刻,他很有条理地和我沟通,说到朋友,有一位最要好的,要帮助他进步,帮助他提高考试成绩,还给我指就是坐在后面的一位男生,他自己的目标是考大学学医,当医生,然后回到这里开个医院(后来了解到这里已经新有了一家医院了),因为这里的人病了要出去很远的地方看病,还要付很多钱。
他还问我,“你们上学时要花钱的吗”,我说要的呀,虽然不是很多,但是要缴学费和书本费的。我说你们很幸福吧,他非常认真的点点头。后面我就面谈他说的那位需要帮助的朋友,我问:刚才那位同学经常帮助你是吗?他回答:是,我问:有没有啥是你要帮助他的?他想呀想,最后还是摇摇头。
关于家里父母情况,大部分在家务农,少有出去打工的,也就是附近帮助盖房子;有几位同学就是有2个爸爸以上的,最多的是四位爸爸,他们喊大爸爸、二爸爸这样。
这是这里的古老遗俗,但如今越来越少了。我们开始听到时,很不理解,后来刘老师他们的解释,和对于家庭的走访,让我理解了这里自古的交通封闭,他们自行产生出适合于他们生存的家庭结构,大家庭生活,兄弟不分家,可以一定程度上减轻家庭负担,共担风险共受益,兄弟分拨出去打理远山的农田和牧羊,留下的承担家里的农活和赡养老人。
但近年越来越来多的大家庭开始分家,下午给我们当翻译带我们走访的姑娘,她父辈九个兄弟,后来就分家了。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但是分家后的各个小家庭生活就产生很大差别了。好似恩格斯关于《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现实对照。社会从血缘纽带的家庭关系结构,因生产力的发展,向着平等和只因爱慕而无其他的家庭关系发展,我们貌似已经跨过,他们还在阵痛中。
后面一位同学的讲述,让我开始给出了我的答案。他们弟兄三人,他最小,大哥上到2年级就回家帮父母干活了,后来被政府要求完成义务教育叫回了学校,此后二哥又因病辍学回家,其实也在家里干活,今年又被政府找到叫回学校了,他最后说“今年终于我们三个都在这个学校上学了”。
其实从木里的高中访谈开始,到大村小学,已经发现了会有哥哥比弟弟年级低,兄弟姐妹在同一年级,甚至是同一个班。小学访谈时有18岁的大男孩在读六年级。
中午赶上他们低年级的午餐,就看见一个小妹妹手里拉着更小的弟弟,带他打饭,吃饭时还相互捡菜,吃完了,拉着弟弟手走出食堂。这里有一些家庭就是这样让兄弟姐妹一起上学读书,相互有个照应,也给家庭的大人腾出时间干农活。
看见了这些,我明白了OFS的助学款,其实是给予这个家庭一种支持,令他们不要让孩子在学龄阶段过早的回家干活,对于那些家住很远的孩子,这个资助也可以减轻他们回家的交通费负担。这里的家庭虽然有着地和牛羊猪鸡等,但是每年的家庭现金收入很少。
下午和晚上我们开始在大村进行家访,我和杨老师下午走访的家庭大都是没有分家的,光户口本一家都有两本,杨老师需要抄写下所有户口成员及与结对学生的关系,这里面会出现大太爷爷,祖祖等这样的称呼。
大部分家庭都只有爷爷奶奶和很小的弟弟妹妹在家,家里都是有一个堂屋里有个砖砌的灶台,上面架着锅,有的旁边就是床铺了,应该是这样冬天暖些。屋底层都是马房,牛羊已经不让在家圈养了,顶层就是玉米辣椒等物料的堆放处。
遇到一位祖辈分家的,但还住在同一个房屋里,分割出了三间给他们,他们是学生的奶奶和爷爷的弟弟,还有学生父母,和学生的弟弟一起。这个学生成绩很优秀,他奶奶带我们到他外婆家(就在附近)看到了近十张他在学校得的各种奖状。有一户人家访谈接近尾声时,奶奶正巧从窗户看到河对面的幼儿园下课了,于是说我要接孙子去了,就尽直跑出去了,也不管我们还在他家,也不想关门锁家,这就是他们的生活态。
晚上走访的两户,一户家是一位妈妈单身带着四位孩子,大的几个都在读书中,最小的男孩昨日就在街上见他打篮球呢,在上幼儿园。听了她的故事,杨老师很是感动的自己留下了一些钱给他们,我理解她也是想表示对这位妈妈的致敬,她虽然艰苦,但对生活充满着积极的态度,宁肯自己累,也支持孩子读书,把家里收拾的非常干净整洁。同样是灶台上的架子火,却让你觉得有温度。另一户家就是学生的妈妈和奶奶在家,两个爸爸都去庄房了,家里也是干干净净的。奶奶坐旁边不说话,就一直笑着。
要说说给我们当翻译又当向导的姑娘,也是在丽江打了几年工后,回来与丈夫一起开了个小客栈和KTV,晚上背着孩子陪我们走访。他们就是走出古寨古风的,又回到古寨建立新风的人们。
回去洗漱完毕(其实就是涓涓细流的热水),我和沈老师想去看看这里的KTV和酒吧是啥样,于是打着手电筒在村子里摸索,寻着人声和光亮找,未见酒吧,倒是看见一家坝子上围坐了一堆人,一起说着笑着剥玉米呢。
2020年10月19日
大村及周边村落的家访俄亚小学的新增同学访谈
我选择与杨老师在俄亚小学对今年新增的60名同学的访谈工作。需要找到学生,确认身份,询问家里的大致情况和学生的情况,再拍照完成表格。上午我俩完成了27名学生,还在彼此流程的梳理中,一个上午就过去了。
下午我们从2点半开始,一直进行到6点完成了所有。杨老师在位子上一动未动,一滴水没喝,中间我劝她,她说怕上厕所耽误时间。
孩子们的情况与我上面总结的一样,有些表现的很活跃和好奇,对于我填表照相都要旁边看着,问着,很热心的按照杨老师的指示去到班里找相应的同学来,前面的孩子会很主动的告诉新来的同学,如何填表头等。
访谈中发现他们学校还有个少年宫,就是给孩子们上一些课外的兴趣爱好,如电子琴,如画画等。学生们都非常喜欢,有的女生希望自己家里有个电子琴就好了。
记得一位小学生说大后的志向是精通掌握纳西语,传播东巴文化。
这让我想起昨天中午与著名的王校长午餐时,聊到教育是什么,是生活教育还是成绩教育,这个小学是王校长一手带出来的,他践行的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念,已经在这些孩子们身上显现出来了,他们既有本土的生活能力,又接受着科学的逻辑思考能力,对艺术保有浓厚的兴趣以调节和滋养自身,同时有回归故里改造故里的信心。这就是古寨的新风。
结束了一天的工作,我和杨老师决定在校园里转一转,这一转弥补了我的一个错误。遇见一位班主任说他们班申请的“X布”同学没有被访谈呀?我记得这个名字谈过了?结果一对原来重名的不同班同一个年级,后来回想当时问他的父母名字,他说的不像是汉语,我听不清也不确认是准确的,说过后再与老师确认,结果就忘了。好在!
今天其他老师去到很远的同学家访,中间就看到我们的工作群里,不时的跳出他们的各种召唤,“这个学生搬到益地了”,“下雨了”,“好大的雨”,“吓人“,”感觉路都是我们开辟的“,”这么远”,“看到房子了还要40分钟”,“我们这里走了一段披荆斩棘的路”,“云南的信号了”,“我帽子上在滴水”,”鞋子湿了,湿就湿吧“,“是呀,都湿了,没关系”,“我在村口呢,你们上来了吗”,”沈燕,你们在哪里?
我来接你们“,”杨老师(晓东)找不到定位,就是车走到没路的地方把我们放下的…………“。后来高队长是这样描述韩老师和豆芽老师的:我在村口等着着急呢,看见韩老师和豆芽举着伞闲庭信步地爬上来了。
2020年10月20日
离开大村去立碧村家访后,向终点泸沽湖进发
一早背上行李走过石头桥,准备离开俄亚大村古寨了,站在桥上环顾四周,安静平和,背着背篓过桥的妇女,挎着彩布口袋骑着摩托车的小伙,还有马,河流,古寨和后面的缭绕云雾,我看见你们了!我记住你们了!
昨晚与这里的90后村支书、孙校和夏航一起晚餐,聊到这里最近已经开始有旅游者进入,他们这些在外面受过教育又回到家乡的人们,立在保护古寨(比如这里不允许外来的鸡种,比如这里的酒吧KTV晚上不可以大声扰民)的同时,也在找寻使古寨走出古风,迎接技术科技新挑战的新风。
估计用不了几年就可以在这里看见玛吉阿米了,但愿里面的场景是在轻轻的纳西古乐声里围坐一起剥玉米。
继续我们的走访,最后到达立碧村,这里的藏族居民较多,村里各个家户居住分散,上下海拔落差有200米,我们分几组工作。最惊险的是刘老师和沈老师,因下雨路滑,村民骑着摩托带她们上山,中间的陡坡处,骑手要靠一只脚着路取得平衡与支撑。
完成了最后的工作,我们开始向泸沽湖挺进了,路上的景色美不胜收,可能因为我们心情轻松了吧,有心情赏景了!过到云南那边,是要车上渡船渡过去的。
也许就是太放松了,一个大意倒车令我们车右侧陷入沟里,先期刚刚到达泸沽湖的晓东哥立即冒着大雾返还我们这里,在等待救援的时间里,我们到附近山上的老乡家烤火躲雨。
三位老乡在这简陋的庄房里住了12年了,每年只有过年时才回山下的家里。我们从一开始连蒙带猜地比划对话,到离开前已经沟通无碍了。
到达泸沽湖已经深夜1点了。
2020年10月21日泸沽湖解散
一早拉开窗帘,静静的泸沽湖带着一层薄雾地展露在眼前,心情大好!
我们早餐后即各自踏上回家的路了。我一人叫了出租去机场,出发不久就开始下雪,到了机场已经是白雪皑皑了。
好在司机是位摩梭族小伙儿,一路和我聊天,他家兄弟三个,大哥娶了一个大嫂回来,他和二哥就是走婚的,所谓走婚,现在含义是你必须固定一个对象,是要登记结婚的,只是平时白天都在自己妈妈家里这边,只晚上去到女方家里,孩子也都跟着母亲生活,他跟着自己父母的时间多于与他自己孩子的时间,他说我们这里都是跟母亲过的,我们打工挣的钱也都是交给母亲的,当然他自己孩子那边有任何需求,他们也是管的。
他说走婚的好处是不用准备彩礼,只要告知双方父母即可,父母也很少过问孩子的走婚对象情况。我说那老了呢?他说现在大部分人会选择老了就某方那边住,比如他就会去女方那边合住。
从彝族风情寨、纳西古寨到摩梭走婚,一路的走访,一路的看见,一路的学习。
行前完成了土雪布置的阅读作业《贫穷的本质》。两位经济学家历经15年对世界主要18个贫穷国家和地区的追踪研究,确实给了我们一些启示:
生活在富裕世界的人们与穷人的差别其实很小,他们的真正优势在于,很多东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他们深深扎根于那个被无形的助推力布满的系统里,他们被照顾的很好而浑然不知,他们无需去思考很多在穷人生活的困境里很大的问题,在他们看来是很小的问题,甚至不是问题。
而穷人的日常生活却充满了风险,可能是饥饿,可能是饮用水不安全,可能是没有医疗保障,可能是连不稳定的零工都无法保障。一场不好的突变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令他们无法承担,甚至失去希望,感到没有出路,这会大大降低他们渡过难关所需的自控力,同时也会限制他们的行动力和决断力,他们很难做出选择,因为他们无从获取更多的信息,他们承担不起选择的后果,他们会愈加谨慎和固化在固有的思维里。
建立良好的有效的安全保障社会的运行体系,给予所有人最基础的均衡条件,是每个政府的职责,但总有它还做不到或执行不到的地方,比如类似那地平线消失的遥远的地方,教育已经先行,但也还有支撑教育完成的成本和意识尚需帮助。
好在一直都有类似OFSers的热情者们,致力于去找到这些地方的那些人们,在他们很难感受到动力去争取他们想要的一切时,给一点儿推动,开启一个良性的循环。在他们无能为力的情况下,希望变得至关重要。这个推动可以是一点儿信息,可以是一种支持体系,可以是一种理念的沟通,可以是我到远方去看见你。
这样可以令他们感受到,即使遭受重创,也能够对自己的生活负起责任,不丧失挖掘自身潜力的能力,明确现实的目标,找到可行的路。他们的未来只有他们自己才能够想象和创造。
我们每个人都是我们自己不会消失的远方。
木里:藏语蓝色月亮山谷的意思。
解放前这里是一个在中国版图上存在了2200余年,由喇嘛统治的政教合一的木里王国,是中国最后消失的一个王国,土司即是国王。中国的古代和近代战争从未殃及这里,他们过着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的生活。上世纪初美籍探险家洛克三次来到木里,惊呆于木里的美景,称“那是上帝的后花园”,他在美《国家地理》杂志上刊登了很多木里的绝美影像和他撰写的探险经历,至今洛克线(从木里穿越到贡嘎岭地区)仍然是户外探险者仰止的线路。
1932年英国作家James Hilton根据洛克的经历,写出了冒险小说《消失的地平线》,在那个一战后经济危机,二战风雨欲来的动荡时期,在工业革命为社会发展带来进步的同时,又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灾难时,面对沮丧与恐慌的社会现状,Hilton小说里的香格里拉,给予了当时人们向往的西方文明的世外桃源。我在出发前特地看了一遍小说,结合当下我们也有着被信息革命和病毒带来的双重困惑与动荡,发现原来100年了,我们还是没有找到文明与科技的进步不给社会带来伤害的途径。
OFS在木里
项目点: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俄亚纳西族乡-纳西古寨大村及周边村落。
木里俄亚纳西族乡有大村、苏达、立碧、俄碧、卡瓦、鲁司共六个行政村置,OFS木里助学项目是从位于俄亚乡镇府所在地大村的俄亚纳西族乡小学开始,在小学生中挑选学习成绩和态度较好,并家庭困难的学生,与资助人结对;一直追随他们升到木里县的初中,继续支持他们在木里中学、红科中学和民族中学的初中学习;若考取高中,将持续助力他们完成在木里藏族自治县中学高中部(木里县唯一的高中)的学习。近几年OFS也致力在木里县初中和高中同学中逐步扩大助学对象。
木里俄亚纳西古寨大村一个鸡鸣两省五县的纳西族古寨村落,位于四川稻城、木里两县及云南丽江、中甸、宁蒗三县的交界处,被重重高山和金沙江、无量河和龙达河包裹住。道路崎岖、交通闭塞造成了大村极度封闭的自然环境,使其保留着原生态的纳西族生活风情和古老遗俗,如大家族共同生活,如多夫(兄弟)一(共)妻制,如古老东巴文化。
大村的民居为石料泥土垒墙,白土(一种玄武岩风化土)盖顶的平顶碉楼,200多户人家依山攀援,彼此相连,鳞次栉比,远远看去形似蜂巢;这壮观的古寨建筑构式最初是为了抵御外敌入侵的。蜿蜒的石板阶梯巷道,时不时的听到驼铃声,是驼物的马经过,马是这里家家必备的交通工具,这里的作物物料运输全靠马。
有一天在石头桥上,见一个小小孩骑在马上,上身悠闲的顺着马的步伐起伏,家长前面拉着马绳,他好似小王子归来!
这里大部分人家有几亩分布在山上的地种些玉米等农作物,还有牛羊需放牧,及猪鸡圈养,有些家庭还种些核桃和花椒等经济作物,以及苹果、石榴和梨等水果,所以大部分家庭的日常劳作还是很忙碌辛苦的。这个季节正值玉米收获,家家房顶晒着玉米;房廊柱上挂着鲜红的辣椒,给秘境古寨添了些许绚烂色彩!
联系小编请添加微信 小F:185-1952-9838
关于我们:
我们的自由天空(OFS),
专业的民间乡村教育志愿者服务公益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