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677阅读
  • 0回复

[交流]三省坡下的两代支教人-贺通道侗族自治县60周年县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4-10-18

三省坡下的两代支教人
林连兵
昆明理工大学教授
“我们的自由天空”理事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三省坡脚下的独坡侗寨教育水平还很落后,但得益于湖湘文化的影响,即使是这样偏僻的侗家村寨,大人们对教育还是很重视,小孩的读书成绩被视为评价他日后是否有出息的重要依据。独坡寨子里有“石、吴、杨、黄、林”几个大家族,据说林家祖上是行医到此定居下来的,所以算是寨子里最有文化的家族,自然小时候我们也常受到要好好学习的鼓励,不要辜负了所谓的“有文化”的家族的称号。在这种家族文化的影响下,这些年来,林家还真的培养出了20多名大学生和国家工作人员,也成了寨子里“干部”最多的家族。
要问当时的学校教育情况,让我想起那时独坡小学里一群不会说侗语的汉族教师,可以说他们是侗寨里支教的先驱,给侗乡带来了第一缕文化的春风。当时我对他们是又好奇又有点怕,依稀还记得他们朗读课文很好听,唱歌很好听,讲故事很好听,当时的生活条件很艰苦,但在他们的脸上经常洋溢的是笑容,这些老师成了我们敬仰的对象、学习的榜样,在校园里他们就像是我们现在校园里的外教,学校的教学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记得当年考初中时,汉语都讲不好的我成绩排在县里第四名,这和这些“洋教师”的培养无不有关。后来,随着国家政策的变化,这些老师回城了,有的甚至回到了大学,独坡的校园因此也寂静了很多,也意味着一个时代发展的更迭。现在想来,那时的师资力量可以说是太奢侈了,独坡教育的第一次发展无不倾注了他们的心血和汗水,我们这一代就是那个时代支教的受益者。虽然他们的身影随时光褪去,但侗乡不会忘记他们曾经带来的朗朗书声。
时光流转到本世纪,因为地处偏远,条件艰苦,整个独坡乡的师资队伍存在着教师进不来,留不住的问题,教师队伍人员短缺、年龄老化、知识老化等状况日益严重,独坡的教育事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所幸的是,八年前,“我们的自由天空”(www.ourfreesky.org)公益助学组织为独坡的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希望。八年来,“我们的自由天空”共向独坡乡派出支教老师15批,共计120多,每人进行至少为期半年的义务支教活动,他们中不乏中小学教师、大学教授、企业白领、律师、海归博士,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参与,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师资的短缺,老师们的言传身教给大山里的孩子们插上了理想的翅膀,带领着孩子们走向了山外的求学之路,学校的教学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
八年来“我们的自由天空”公益助学组织还资助、奖励了独坡乡、牙屯堡、陇城等地的困难学生100多名,首批受资助的学生已经跨进了大学的校门。在学校建设方面,总计投入100多万元,帮助学校修缮校舍、添置办公、教学及体育器材,建设图书室,为学校改善食堂、洗浴、卫生间等生活设施,共同构建和谐、快乐的校园。利用暑期时间,“我们的自由天空”组织通道乡村学校教学骨干和部分同学到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地进行培训和交流,拓展师生视野。
“我们的自由天空”是一个爱心组织,爱心就像侗歌一样萦绕在三省坡脚下,爱心支教、爱心助学,爱心奖学金、爱心走访、心理咨询、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农村教育问题的深层次调研,构筑了侗乡通向外面世界爱的桥梁。
又是一个开学季,寨门边悠悠芦笙和隆隆鞭炮声迎来了新一批支教教师,三省坡下的支教故事又翻开了新的篇章。

我和谁也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双手烤着火取暖,火灭了,我也准备走了。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