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4760阅读
  • 0回复

[心理健康]中西部农村寄宿学校调查:学生多存在心理问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9-03-03

新闻导读
  从国家提倡建立农村寄宿制中小学至今,已整整8年。这项工作开展得怎么样?收效如何?一项由北京理工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的师生们共同完成的“我国中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中小学调研报告”,回答了人们的疑问。
  调研者在内蒙古、四川、山西、河南以及江西等地各选取了一个具有典型性的县城进行调研,他们一致的看法是,“寄宿制学校对于农村教育的积极意义不容忽视”,特别是对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难题很有帮助,但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适用寄宿制学校这一模式,“一刀切”地全部上马寄宿制学校,容易诱发一系列问题。
  在河南某县的一所寄宿制中学内,来自北京的调研者宗晓华在女生寝室看到了这样一幅景象:没有玻璃只有窗纱,屋顶就是几块石棉瓦,寝室其实就是两间相连的大教室,中间相通的过道里也摆着床铺。床漆普遍剥落,有的床脚拿砖块支撑着。而这种住宿条件,竟然在当地“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在内蒙古某县,调研者邓宇虹发现,“一些孩子把乒乓球台当成餐桌,围在球台周围站着吃饭”。
  在山西某县,调研者梁雪没有听到哪个孩子说过,自己拿到了国家拨给寄宿制学校的补助经费,而无论是学校管理者还是当地教育部门负责人,对此均语焉不详。
  ……
  近日,一项由北京理工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的师生们共同完成的“我国中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中小学调研报告”问世,这项研究成果属于《2009年中国教育发展报告(教育蓝皮书)》的一部分。
  “毫无疑问,目前,寄宿制学校已经成为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种重要办学模式,但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适用寄宿制学校这一模式,‘一刀切’地全部上马寄宿制学校,容易诱发一系列问题。”项目主持者、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基础教育研究院博士成刚今天对记者说。
  寄宿制学校的规模较大,显著扩大了学校的服务半径和服务人口,对于吸纳留守儿童很有帮助。
  成刚告诉记者,寄宿制学校大量产生的社会背景是,农村的学龄人口持续减少,导致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权威数据显示,1991年前后,城镇小学在校生不断增加,而农村小学在校生持续减少。
  据了解,最早提倡举办寄宿制学校的文件,是2001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3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强化了寄宿制学校的作用。在这两个文件原则性规定的基础上,2004年出台的《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2004-2007)》,提出了中央和省级人民政府共同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此后成立的国家“两基”攻坚办在2004年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方案文件,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
  “我国寄宿制学校的建设与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和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密不可分,寄宿制学校在前者体现着普及义务教育的作用,在后者则发挥着提供资源配置的作用。”成刚说。
  调研者在内蒙古、四川、山西、河南以及江西等地各选取了一个具有典型性的县城进行调研,他们一致的看法是,“寄宿制学校对于农村教育的积极意义不容忽视”。
  “寄宿制学校的规模较大,显著扩大了学校的服务半径和服务人口。由于寄宿制学校都是处于当地较好的中心小学或普通初中,一定程度上集中了优势资源,从师资配备上来看,接受调研的学校的师资数量、结构和质量相对较好。”成刚说。
  梁雪告诉记者,寄宿制学校对于吸纳留守儿童很有帮助,“当地的一些外出打工者,孩子都是交给上一代管理的,他们希望也愿意由学校来管理孩子。”
  邓宇虹则在调研过程中发现了一个更为特殊的现象。
  “我去的地方非常贫穷,很多年来,当地男人的婚姻只能靠‘买老婆’解决,而这些被贩卖来的‘妻子’生了孩子几年后,或离婚或跑了,孩子就留在爸爸、爷爷、奶奶身边。这在当地是个普遍现象。”邓宇虹说,当地教育部门有关人士跟她讲,一个学校里大概有三分之一的孩子是这种情况,学校对这些孩子较为重视,他们在学校里获得的帮助和照顾,是家庭难以提供的。
  “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儿童作为我国当前农村义务教育中的主要弱势人群,面临着诸多问题。此类问题的产生直接源自儿童父母监护的缺位,寄宿制办学形式以学校代理监护形式来弥补留守儿童家庭监护的不足。当学校有相应配套的设施和合格的生活教师时,寄宿学校就能对他们进行有效的照顾和帮助,弥补家庭监护的不足。”成刚说。
  很多学生宿舍内没有任何防火设施,卫生隐患、安全隐患时刻威胁着孩子们
  尽管寄宿制学校的建立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但成刚说,“寄宿制学校在相应政策和制度设计上也存在明显的问题”。
  比如,寄宿制学校作为国家发展农村义务教育事业策略的功利性色彩太浓,从学校和学生需求层面考虑得较少;在“两基”攻坚项目结束后,对寄宿制学校的长效保障机制缺乏研究和政策安排;纳入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项目的学校,仅占全国农村学校的极小部分,项目形式的建设和管理普适性较差,非项目地区的寄宿制学校发展缺乏指导;寄宿生的补助一直由地方政府负担,“补助比例太小,标准过低”,而正是由于制度层面上问题的存在,导致许多寄宿制学校的实际状况不尽如人意。
  调研者发现,寄宿制学校除了设置“大通铺”外,很多学生宿舍内还没有任何防火设施,“这种情况普遍存在,令人担忧。”宗晓华说。
  邓宇虹则告诉记者,她所调研的寄宿制学校食堂面积普遍过小,大部分学校食堂面积未达到人均1.5平方米的标准,且设施不全,有的学校食堂根本就没有配置餐桌椅。
  在一所学校里,邓宇虹发现,由于餐厅太小,学校规定,“男生在餐厅吃,女生打饭回宿舍吃”。部分食堂连单独的食品加工场所都没有,直接将食品原料堆放在食堂大厅,与供应熟食的打饭窗口仅有数米之遥,造成极大的卫生隐患。
  此外,寄宿制学校普遍存在用水难的问题,而且也缺乏开水房与浴室。
  “有的学校没有通自来水,靠学校自己打井解决用水问题,水费是省下来了,可电费又大幅上涨了。”成刚说。
  在江西一所中学调研时,成刚发现,由于这里地理位置不好,遇到干旱季节,井水不够用,还曾借消防车运水到学校。由于烧开水的设备和费用较高,大多数学校的开水通常由食堂烧,好一点的学校虽然有浴室但不通热水,需要学生自行打开水洗澡,差一点的学校连浴室都没有,只能回家洗澡。
  周末学生们该回家了,但学校认为,学生在回家路上的安全应该由监护人负责。于是,很多学生选择结伴步行回家,一般低年级的学生会找高年级的学生一起走,但这样也未必安全。成刚所调研的一所中学附近就有野猪出没,有小学生在途中碰到过野猪,幸运的是没有发生伤人事件。
  “不过,这样的幸运又能维持多久呢?”成刚说。
  学校经费紧张;教师不仅要承担好几门课,还要扮演生活教师的角色;而“圈养”方式,让寄宿生的心理问题变得不容忽视
  由于改变了学校的成本结构,寄宿制学校普遍增加了成本,出现经费紧张的状况。
  “由于实行寄宿制,至少新增了宿舍及食堂等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成本、宿舍与食堂工作人员成本、宿舍与食堂的管理成本、宿舍生早晚自习教学辅导人员的经费支出。此外,一般学校都有的水费、电费等成本项目,也会因为寄宿制而迅速增加。”成刚说。
  据教育部门一位负责人估算,“寄宿制使学校水电费增加了80%”。
  一位中学校长告诉调研者,“每增加一个寄宿生,学校最少要增加100元至150元的经费支出”。
  调研者们发现,有不少学校为了节省开支,索性连宿舍管理员也不请了,其工作职责由老师承担。
  除了经费紧张外,寄宿制学校的师资也异常紧张。
  “一些学校师资薄弱,无法开齐所有的课程。还有一些学校把退休了的教师请回来任课,但还是缺编。”成刚说,教师的结构性缺陷主要是在生活教师的编制上,有的学校甚至就没有生活教师。
  一位地方教育部门负责人告诉调研者,由于教师法、义务教育法对教师工作量没有相关规定,所以,有的教师不仅要承担好几门课,而且还要扮演生活教师的角色。
  在江西一所中学,由于工作忙,许多教师不得不选择周一到周五住在教师集体宿舍里。
  大多数寄宿制学校的管理共识是“安全第一”,一位教育部门负责人用“圈养”这个词形容寄宿制学校的管理模式,并表示,“千万不能放”。
  调研者给记者提供了一所样本学校学生的作息时间表,上面写着:
  早上五点半起床;六点早自习;七点食堂供应早餐;晚上九点二十下晚自习;九点半熄灯。
  过于严格的管理,让寄宿生的心理问题变得不容忽视。
  调研结果显示,58%的寄宿生不愿意把自己心里的秘密告诉家人,在自己忧伤或烦恼时,45%的寄宿生感受不到家人的鼓励和支持。
  邓宇虹发现,学校文体设施极度缺乏,孩子们基本上没有“课余活动”。她转了好几所校园,都只看到空荡荡的操场和一两张斑驳的乒乓球台。
  一些低年级的孩子面对邓宇虹“平时都玩什么”的提问时,“皱着眉头,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一所留守儿童超过50%的学校校长说,“学生(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几乎是空白,学校没有更好的办法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
  农村寄宿制学校亟需建设标准
  “中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中小学调研项目”调研者告诉记者,当前农村寄宿制学校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归结起来就是“经费不足”。
  据介绍,2004年至2007年,中央安排100亿元资金,重点支持尚未实现“两基”的西部农村地区,但中央寄宿制工程拨款都是给“主体工程”的拨款,配套设施的钱,国家希望地方解决。受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资金到位情况不一。其结果是,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起来了,但运转过程中却出现了许多问题。
  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的寄宿制中学校长对调研者说:“贫困地区的校长都是‘财政校长’,教师工资还要打报告或者校长自己去弄。”
  寄宿制学校经费不足问题如何解决呢?调研报告建议,农村寄宿制学校正处于发展初期,其建设和发展面临较大的资金缺口,需要国家财政经费的大力支持,迫切要求制定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标准。有了标准,就可以较为清楚地判断农村寄宿制学校是否达标,还有哪些需要完善之处,地方提出的要求是否合理,哪些是生存性的要求,哪些是发展性的要求等。
  调研报告还指出,在资源配置方面,应该优先满足寄宿制学校的生存性的要求,促使寄宿制学校硬件设施建设各项指标达到国家规定标准。例如学生宿舍人均建筑面积、餐厅人均占地面积、生活教师配置标准等。在学校寄宿制相关设置建设已经达标的情况下,再考虑如何让学生“过得更好一些”。本报记者 杜晓


2009年03月03日  法制日报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