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1603阅读
  • 0回复

[走访报告]2018年3月木里俄亚走访报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8-05-03
— 本帖被 ourfreesky 从 Volunteer Teaching in MuLi · 凉山木里支教 移动到本区(2018-05-03) —
=LRUasF  
+]#>6/2q  
t%)L8%Jr  
(&S v $L@  
一转眼,木里俄亚的走访已经过去一个月了,由于走访结束后我又马不停蹄地开始了新的旅程,所以此刻才开始提笔撰写走访报告。时间的流逝有弊有利,它模糊了当时的记忆并冲淡了内心的感动,却又带来了沉淀更久的感触与思考。 e042`&9=Ic  
WKG=d]5  
我目前是一名即将毕业的社会学专业大四学生,在我刚上大一那年即三年前,我就有幸参与了木里俄亚的走访活动,所以准确来说今年的走访应该被称为“重访”。在大学刚开始的时候和快结束的时候,我都选择了参与俄亚助学点的走访活动,我想这对我而言不仅只是在大学本科期间留下难忘的志愿经验和美好的青春记忆而已,更重要的是,走访所蕴含的意义其实是我在大学里培育出的价值观的体现。 <FP -]R)  
VaB7)r  
deNU[  
三年,让那个曾经一无所知的大学生成长了许多,也使这个过去一贫如洗的俄亚乡村变化了许多。 bpkn[K"(  
0*q:p`OLw*  
x {rt\OT  
俄亚大村前流淌着的溪流如对轴线般,把俄亚小学过去和现在的模样赤裸地呈现在每一位到访者面前,直观地展示出这些年来教学硬件设施的改善情况。三年前这所小学还蜷缩在破旧不堪的平房里,而现在已经搬离至河对面的高大楼房里,学生们已经拥有了宽敞明亮的教室、干净卫生的食堂以及舒适整洁的宿舍,老师们也拥有了现代化的办公用品和舒适的办公环境。崭新的俄亚小学巍然耸立在进村左面的大山前,而恢弘大气的传统俄亚古寨则与它隔河相望。以俄亚河为界的左右两边的建筑,仿佛象征着现代教育体系和传统生活模式之间的矛盾与抗衡,然而每天从左边学校的学生口中传出又传入右边大寨的父母耳中的朗朗书声,似乎又将这两股看似对立的势力糅合在村寨上空,谱写出一曲希望的乐章。 X*T9`]l6  
k(MQ:9'|  
&>-Cz%IV  
然而情况并不乐观,在与俄亚小学的王校长及其他老师的沟通交流过程中,我才知道硬件设施条件的改善并没有带来过多软件上的变化,“留不住人”仍是目前学校教育的最大挑战。“留不住人”主要指两种现象,一种是指许多老师经受不住俄亚地区艰苦环境的考验而无法长期在该地教学,几乎把这里视为暂缓的职业中转站或跳板;另一种是指一些学生因为各种家庭原因或诱惑等辍学,不再依赖读书这条路径获取就业资源和生存机会。 Hl#o& *Ui"  
jV(IS D  
MIgIt"M jz  
在俄亚的几天里,我得知三年前我曾见过的大部分女教师大多已调往条件较好的地方工作,除了个别在这里成家的老师;我也亲眼看到了因为父亲去世、母亲患病而留在家中充当劳动力,把珍贵的读书机会留给弟弟的小男孩,他的眼神里透露出的无奈以及话语里想要撑起整个家庭的坚定决心,让我既难过又感动。同时,我也得知小男孩充当劳动力的方式包括但不仅限于家庭劳动,帮助邻里修建房屋也是其中的重要部分,因为俄亚这样的山区目前仍可被视为传统熟人社会,所以乡村社会里的互助互惠体系还没有完全被现代市场秩序冲击瓦解。这便意味着,尽管小男孩辍学回家后面对的生活可能困难重重,但仍能在各方面得到大家的帮助和照顾而不至于过分凄惨,这可能是严峻现实下还能让我感到欣慰的地方吧。 O1 z>A  
A)xI. Q6  
%UmE=V  
留不住的让人无可奈何,而留下来的,我们又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呢?在俄亚小学发放助学金的过程中,我碰见了几位熟悉的面孔,他们都是曾在俄碧村小就读一年级的孩子们,如今他们已经是俄亚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了。在与其中一位小男生交谈的过程中,他欣喜地告诉我自己去过了西昌市和成都市,我很惊讶,因为大多数孩子根本没听说过临近的西昌市和成都市,他们的知识体系里只有北京、上海这样书本里频繁出现过的地方。于是我好奇地询问小男孩是什么契机让他见过这样的世面,比当地大多数人走得都远。原因让我很难过,他说是因为他有先天性心脏病所以途径了西昌市去成都市做手术。当时我的心里就想,难道山村里的孩子只能通过这种方式才有机会走入城市吗?他们那幼小的心灵感受过城市的喧嚣以后,还能如过去那样接纳乡村的宁静吗?而这种内心的变化感受,是否能够助他们一臂之力、发愤图强,亦或埋怨差距而整日郁郁寡欢?答案我不得而知,但愿他们都可以如愿以偿地“走出大山”。  6?6 u  
;(XSw%Y H  
(/%}a`2#o  
谈到“走出大山”,这似乎像是一个囊括整个乡村教育的终极目标的概念,与其相关的标语在许多乡村校园随处可见,正不断以一种理念的形式潜移默化地植入学生们的认知图式中。但根据目前的形势来看,“走出大山”虽然可能会是个体意义上的最佳途径,但不一定会成为集体意义上的最优选择。在一般情况下,能够走出去人的几乎可以看做是该群体中最具能力的强者,而留下来的大多为普通人,长期性人才流失只会导致结构性城乡发展不均衡,缺乏人才、技术、资金等发展要素的乡村便会愈加没落,除非人才们“出走之后又再次回归”。虽然不乏许多青年选择回乡就业,但大部分人最后的工作地普遍比曾经的成长地在行政区划上高出许多等级,这样类型的回归是否真正有助于乡村发展,我想这还需要进一步地讨论。因此,如何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们树立一种“既有走出去的能力又有带回来的潜力”的价值观显得尤为重要,单一路径的外逃式思维模式只会加剧乡村的解构。 #\}hN ~@F  
wdg[pt />  
-I -wdyDr  
听说近两年前往俄亚观赏纳西古寨、感受纳西传统的自驾游客越来越多了,所以可以从快入乡的那段路已经修缮为柏油马路,河边开始兴建起旅社及烧烤摊等现象瞥见一二,属于俄亚的旅游时代正在缓慢拉开序幕。而另一头,俄亚的大部分百姓仍未察觉正在逼近的现代性威胁,他们依然保持着淳朴、热情、善良的心质,仅从发放助学金时大老远带来送给我们几位志愿者的核桃、蜂蜜、橄榄、土鸡蛋、南瓜籽等礼物的行为中就可以感受得到。但愿近年兴起的现代性反思热潮,能进一步渗透到俄亚的旅游开发过程当中,让这个纳西族的原生态文化留存地能够在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升的基础上继续保持质朴祥和的状态。 JOMZ&c^  
t/3veDh@  
重访带给我的不仅是对于当地变迁的感慨,同时也包括我以晚辈身份与同行志愿者们交流沟通过程中的感悟。
_Qv4;a  
刘迎姐是队长,她曾在俄亚乡下属的俄碧村支教半年并协助OFS在俄亚建立了助学点,此后她便一直担任该项目的负责人,每年都会回来探望,所以这是我第二次与她同行了。印象中刘迎姐是位严肃负责且令我畏惧的人,但这次走访让我对她产生的是钦佩而非畏惧,这不仅是因为她时时刻刻牵挂着那些无法住校的姑娘们的安全,而且也因为我对她目前从事的乡村文艺复兴及旅游开发工作有着深切认同。同时我也感受到了她直爽执着而孩子般可爱的一面,既因为她放心不下无法住校的孩子而打算五月份再专程回去处理此事,也因为她可以为了欣赏云雾中的俄亚大村美景而和我一起翻墙上天台。我想这种体会的转变和多样都与我的个人成长有关,因为我开始学会倾听别人的故事并尝试与他们进行对话了。
\sk,3b-&'  
高宇哥是司机,他是工作在木里县的成都人,多年来一直以走访专职交通员的身份在山里进进出出,大力支持着OFS的工作。三年前第一次来俄亚时没有乘坐高宇哥的车,所以我并未和他有过多交流,但通过这一次长途跋涉中的共处,我才发现原来他是位对生活充满热情的乐观主义者。我很喜欢听高宇哥讲故事,因为他绘声绘色的描述总使得我们一行人兴奋又开心,特别是他对于泸沽湖35/客的“好人餐馆”的菜品味道的形容及老板经商风格的描述,让我们还在路上就已经垂涎三尺,以及他对于近年来木里县境内频繁出现的徒步洛克线的背包客数量的形容,仿佛那些场景就在我们眼前,让人无限遐想。他是团队中吃苦耐劳却毫无怨言的司机,也是懂得自我调节情绪并不断制造快乐的司机,我想,这样的人走到哪儿都会很受欢迎吧。
}5~ ;jN=k  
许老师是一名精神抖擞的退休中学教师,她作为OFS的志愿者已经参与过许多不同助学点的走访活动,今年刚好轮到俄亚助学点。许老师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每路过一个地方她都会热情地与周围的人打招呼,一句句“你好”体现出她自身的热情与对他者的尊重。作为一名社会学初学者,这种主动与人沟通交流的技能与胆识其实都是我应该培养的,但我的内心始终还有胆怯和不信任,而许老师用自己的行动做了我的榜样。同时,在听了许老师讲述自己退休后游历世界各地的故事后,我才感悟到“世界之大,只有脚踏实地才可以步履不停;人生之长,唯有永葆青春之心才可以悉心体会。”
<,m}TTq  
Helen姐是一位在工作上理性而生活中感性的人,她作为OFS的资深志愿者,专门利用年假来参与了此次走访。过去我从未对中国的通讯网络产业有过任何了解,只是单纯地知道三大服务商“移动、联通、电信”的名称,而在网络部门从业的Helen姐的介绍下,我对其相关的运营模式、战略方向都有了些了解,知识面得到了扩宽。同时,在Helen姐的经验分享中,缺乏对进入职场后的工作方法及团队建设等内容了解和思考的我,也弥补了许多相关知识和信息的不足。Helen姐作为一位年轻的母亲,我在她身上既感受到了出门在外时对子女的牵挂之情,也捕捉到了一丝想要借此培养孩子独立性的心思,于是我联想到自己的母亲,每当我出门在外,她一定也是既牵挂但又希望我借此成长吧!其实这种不言自明的道理一直都懂,但Helen姐却让我感触更深,也许是因为母亲在我心中的形象和Helen姐表现出来的智慧及细腻相似吧。
|k8;[+  
一次走访,收获的不仅仅是走访目的地的所见所闻所感,整个团队成员在这段时间内产生的革命友谊更是日后难忘的回忆。特别是对于我这样的晚辈而言,一路上与不同工作背景、性格特质的前辈们沟通互动并获得他们的经验分享与真挚建议,这不仅有助于我的表达能力的锻炼与处事能力的提升,而且也有利于我开阔视野、拓展思维,获得更多知识信息,了解更多社会状况,我想这也便是走访活动的另一种魅力和意义所在。
,"D1!0  
eu# ||  
]SQ_*$`  
其实,我是一位地道的大凉山彝族人。有人疑惑地问我,为什么不先去关注彝族同胞而关心俄亚的纳西族,我想说,我首先是人,然后才被社会性地赋予了女人、彝族人等各种身份标签,所以无论是彝族、纳西族或者其他任何人,只要他们身处劣势而我恰好可以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那么我都会以“人类共同体”的身份伸出援手,这就如同为什么中国人要关心中东难民是一个道理。我坚信“Humanity & Global Citizenship”的精神就是大家参与走访的动力和成为志愿者的原因。 vjHbg#0%  
&rn,[w_F[  
三年,我和俄亚都在成长、都在往更好的方向奔去,这,就是教育的力量。 \R~Lf+q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