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1813阅读
  • 0回复

支教,我到底做了什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6-11-04
pGbFg&  
yc%E$g  
    支教结束后,一直和孩子们保持着联系,有一些一年中还能见上几面,可以说我目睹了他们从小学到现在的整个经过现在他们分成两类继续上学的和进入社会的当然前者少一些)。看着他们的现在想到小学时的他们,我常常感慨莫名,想要清楚地表达点什么,似乎越来越难,唯有在某种特定情况下,想法才会浓郁,于是就特别想记下,但是思绪又繁杂得无从下笔这这次是下了决心的,给自己列了几条,不然可能又只是回忆了,从哪开始写起呢?还是先回忆回忆吧! 3{I=#>;  
    当年满怀激动与热血开始了第一阶段的支教生活,那个时候我们有什么经验可以借鉴,完全靠自己的摸索与战战兢兢。不过这些多体现在对环境的适应社,对于支教中的教学,我并没有多少担心,觉得自己学的就是教育专业,小学应该不在话下但事与愿违的是期中考试全班仅有一人及格,也才六十多分在这种情况下开始了加课周末补课等一系列的强化措施到期末,终于有一半人及格了,却是在当地老师的帮助下实现的这一个学期的支教使我备受打击,和我当初想的完全不一样有了这个心理准备,第二学期的支教似乎顺利了许多。课上得越来越顺手,上课过程中也有心情穿插一些外小知识,师生其乐融融,期末有四分之三的学生及格,校长说学生都正常发挥了,自己也感觉不错。到了第三学期换了一所学校,此时的教学成了按部就班,有些想法给可能的孩子拔拔高,孩子们的课余生活也丰富起来,偶尔处理一下孩子间的小矛盾,在教学上找不出什么毛病。 d,J<SG&L&  
    至此,我的所有支教都结束了,也称之为顺利,以后的几年中,每次回想起那段日子,都是甜蜜的,也正因为如此,很愿意与孩子们保持联系,有那么一段时间,你当老师的联系也比较频繁当初的那些孩子有的上了大学,有点初高中毕业出去打工,现在依然忙碌在工厂的流水线旁,还有的已经结婚生子结果我发现了一个让自己不太好受的推断和事实,推断是这样的假如没有我的教,他们可能也是现在的样子这里不讨论什么沙滩上的鱼扔进海里一条就救了一生命的理论,因为他们现如今的样子是最普通的正常状态(我如果不出现的应该状态),没有什么特别情况出现那么有一个问题就要考虑我的支教到底做了什么改变了什么?或是他们人生轨迹可能产生了什么影响?在我看来,我全都没有做到那我支教到底有什么意义?有人说可以开拓孩子们的视野,让他们知道不同的世界有人说给他们心里种下希望的种子有人说让他们有对比有动力还有人说给他们多了一条路,多了一种可能……我想说,这些多少都有些一厢情愿 mA] 84zO  
    我看到当中一个残酷的现实,我支教过的这些孩子迷茫异常,不管上没上大学的都一样有人说城里孩子一样迷茫啊那我们支教的结果就是让他们在这一点上达到了平等吗?这无论如何让人高兴不起来。可能还会有人说他们起码有着迷茫的资格类似于能感到痛苦证明还活着的理论)。想想这确实有可能,因为迷茫是会思考的一种反映,会思考好像不少人就是抱着这样的目的去支教的,从这点上来说,确实是值了不过我还看到了这种迷茫的结果,就是他们不得不回到故乡(外出打工的那一部分),重复祖辈的繁衍生息的规律他们的视野确实是开阔了,但也看到了功名利欲他们心里希望的种子发芽了,走出大山了,但不得不回去了他们与山外的人对发现了差距,更发现了差距是无法跨越的他们多了路多了可能同样也多了份不安的心和他们一起闲聊,他们说的最多的就是不知道,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不知道自己想要换什么工作,不知自己喜欢什么,不知要不要继续留下来有的孩子连这些问题都不会去想,过一天算一天有的只是知道自己应该学点什么,却一直什么也没有学。 6(q`Oj  
    如果说这种状况的原因,就不得不说说现实,他们是众多进城务工人员中的一小部分,离乡背井常年在外,这新世界给予他们的正是曾经有人灌输给他们的当然,这里不光有先进文明,还有灯红酒绿,好像这就是他们要找到的真实存在的世界与生活——自由与不羁,希望与迷茫,从未如此清晰而贴近在此,到底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呢?得到的不好说,失去的却可以论一论,这种“失去”我们还是换个容易让人接受的字眼吧——改变。有这样一种情况不想到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即使在偏远的地区都开始受到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随之发生改变,当然这种改变可能是缓慢进行的,因为有传统观念与之相抗衡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外出并归来,改变已无法阻挡这种改变中包括孩子们,他们处于传统与现代的交着之中,传统文化对他们人格的塑造还未形成,现代的只有经济率先冲了进去,关于教育等有助心理成长的其他的跟进却很缓慢而当地教育又有着各方面的缺乏,即使心有余也力不足这种状况下,孩子们的思想会不会出现混乱?会你没看到那些厌学的孩子吗?你没看到那些被物质化的孩子吗他们眼中的钱和得钱的方式已经被异化?你没看到那些已失去了做人起码品质(尊老爱幼,尊师重道等)的孩子吗?以前见了外人,孩子围绕是因为好奇,后来围绕是想看看能不能得到什么东西……这是何等的无奈与可悲,无奈的是我们无法一时之间改变这种状况可悲的是,这种状态正在不断严重。在此种境况之下,如果成年人尚能保持一丝清明,那么孩子们则避无可避被浪潮冲击,内心根如浮萍不知方向唯有迷茫。 lfpt:5a9&  
    虽说处在各种浪潮冲击下,打得人晕头转向是必然,但我们还是可以做点什么来缩短这种不确定的时间,或者引出大致的方向,那就是教育,这本也应是教育的目的,不过一般的教育在这方面可能因沾亲带故的原因,总会顾忌几分颜面般半遮半掩效果自然也不太令人期待又或者说一般的教育教学更多教给孩子们的总是企求有某种可见的短期呈现的变化,而对一个人思想的影响可能是几年以后的事,愿意做的人可能也就不多。 p`<e~[]a  
    我们的支教其实是补充一般教育的行为,我们也依然走在教育为了可视化的路上——一批批志愿者,前赴后继带了一大堆新颖别致的玩具给了孩子们告诉了他们怎么玩就走了稍好的会陪他们玩一场,给他们示范,然后个个心满意足离开然后接受世人的恭维,沾沾自喜,去过自己的生活,每每回忆都是甜蜜,喜不自胜我觉得遵循教育的本质,因地制宜,更为可取,不借不符合当地条件的教育技术手段,不取用与当地不合时宜的学习工具及日用品,使用或购买或募集之前都想一下这些是不是必须的,没了他们是不是不行?也该到时候给支教瘦瘦身了,从物质到精神还支教以清新。 o )nT   
    教育应该有也应该“育”“育”我理解的是育人,更多的是思想和精神层面的,要想在这一方面有建树,需要我们一批接一批的志愿者做好,或者有意识去做这两个方面一是支教经验完整有序传承思想统一延续经验的传承为的是顺利完成支教思想延续,这是要方向一致锲而不舍地对孩子们的思想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进而产生出我们自己的多人认可的支教核心在总结支教经验我们应摒弃那些标新立异的思想或方法“新”和“异”的不一定是普遍适用的,不一定是方便操作的,或有利于传承的更重要的是它可能对支教地的孩子的内心产生冲击,这种冲击也许只一时之快过了就过了,并没有对孩子内心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还要摒弃太过个人和自我的总结,那种是秀幸福晒体验的不要 <E7Vbb9*  
    思想传承方面,要先有我们自己的支教思想或理念,我们的是什么?支教的时候我不清除,现在也还是不太清楚。我说的这个思想指的是于孩子们心灵正面影响的指引,因为我觉得教学技法手段等不管怎么变,最终的目的都是一样的,就是教孩子做人。回想我们自己童年的体会就会得出结论了,唯有那些对我们的心理产生深远影响的老师才会被我们记住,他们的行为也更易于被我们接受。这种对思想和心理的指引落实到实际教学中,就是要抓德育教育,这种教育是应更有针对性,不知心理学上怎么称呼的,我称之为心理建设,我觉得建设这个词很好,完整的灵魂和心智必须是一点点积累成长起来的,如起于垒土我们要做的就是这样一件事,以前有人做过,也一直有人着,但他可能是个人的行为,可能是阶段性的,因为我们是以学期为单位的,为了弥合这种阶段性带来的零散和片段的弊端,传承与延续很有必要对孩子负面影响减小,把我们能做的放大,相信我们可以做得更好而当时的我却不懂这些,所以,让我自己说支教我做了什么,还真说不出来。 N}x/&e  
    综上所述,简而言之,一市场经济的冲击使乡村本土文化受到极大影响,本有的文化因子所能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小,能给人心理和思想的引导指引越来越少孩子的心灵很脆弱,我们的支教标新立异,这会给本就不稳固的传统文化思想造成冲击,孩子的内心会更加的混乱、支教我们不应该以单纯补充当地师资为目标,要有我们自己的方向为学生心理建设服务要做到这点可从两方面进行:(经验完整有序传承;(思想统一延续。 " ,aT<lw.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