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国NGO扶贫的演变及面临的问题 hngdeGa
3.1 市场经济变革与中国扶贫NGO的发轫--"社会扶贫" r
8TNl@Z
'[
`pU>9
3.1.1 在理解中国NGO时,我们始终不要忘记中国是在从实行了30多年的计划经济体制走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发生了NGO现象这一重要的社会经济背景。在市场扶贫开始走向失效之前,中国政府能够在1986年之前就敏感地认识到市场竞争可能带来的分化,敏感地认识到市场涓滴效应对扶贫的失效,因此在1986年就成立了专门的扶贫机构,并开始了加大投入和连续调整政策等系列的持久扶贫之战,用政府功能来弥补市场的"失效",不能不说是十分明智的决策和成功的运行。而当时市场经济的改革还刚刚开始,只在某些有限的产品引入市场规则,市场参与主体主要是与政府完全同构的事业单位和国营企业,要素市场还远未发育,社会结构依然是以计划经济相适应?quot;官本位"制,政府和学者们对市场经济及其相应的社会结构的认识都还十分模糊和不清晰。 ~T:L0||.%9
@f%q ,:
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政府还是学者,都还不可能从市场经济和社会结构成熟条件下三个部门分工的理论来提出NGO的问题,更不可能从政府管理过多的公共事务而引起"失效"从而需要发育NGO来弥补这种失效的角度来思考NGO的问题,他们只能从当时条件下他们的角度来提出问题。 L9^h.Y7
aqoxj[V^3L
3.1.2 这个角度就是:扶贫需要更多的资源--政府因财力不足不能满足扶贫对资源的需求--因此需要动员政府财政之外的资源加入扶贫--各种类型的社会资源扶贫都受到欢迎。这种仅从动员资源出发的角度,不可能产生出一个"NGO"的成熟法律体系和政策导向。因此很难产生正规性、独立性和非营利性的NGO。 BkJNu_{m?
o06vC
3.1.3 除了政府的角度之外。NGO的先驱和领袖们的思考角度也很重要。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和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结构中,NGO的先驱和领袖们主要来自企业家和学者,更多的是已经成功的企业家。他们是从慈善的理念和经营管理的理念出发来参与和主导NGO的发展的,因此其成立的NGO很容易具有现代的自治性、志愿性和公益性。但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中,NGO的先驱和领袖们几乎清一色地来自退休的老干部,他们想为中国的慈善扶贫事业继续发挥"余热",因此在他们的理念中,政府组织管理的理念必然占主导地位,缺乏公益组织理念尤其缺乏企业经营管理的理念是十分自然而正常的。他们甚至于想把NGO办成准政府,离政府越近越好。如有的NGO组织,实行的是跟中央政府等同的公务员体制,就是明证。当然也有个别例外,如中国青基会的秘书长徐永光,属于年青的团中央的组织部长,很有前瞻性和个人偏好地选择公益事业而专职于NGO事业,不属于"发挥余热型"。这一例外直接影响到青基会在中国十多年的发展道路,很具有例外的解释性。 D)GD9MJ
=x-@-\m
3.1.4 这两种思考角度放在一起,导致了一切以资源动员为中心而不是以实现NGO的理念为中心的中国NGO的发轫。这种理念当然要直接影响操作时中国NGO的主导形式。从政府的角度讲,最简单和易于操作的办法就是把动员非政府资源的任务交给各个部委和国营大中型企业,让他们与某个贫困县挂钩,自己去筹集扶贫资源。从NGO的先驱和领袖们的角度讲,最简单和易于操作的办法就是注册成立一个NGO,利用自己的威望和过去为官时的关系去向社会和企业筹集扶贫资金,至于这个机构的理念、性质和管理模式,他们就来不及想或者无法想象还有什么方法会比一个政府机构的管法更好。由于这些先驱和领袖们都是以前的省长、部长等等有很大政治影响的人物,因此信用"和"能量"都很大,动员了不少资源到扶贫领域中来。上述这种NGO的产生、发动背景与方式,使中国的NGO以"社会扶贫"的姿态出现,形成了在中国市场经济模式下独特的"社会扶贫"和NGO。 Av,E|C
?X~U[dV?
3.1.5 这种NGO的组织和功能,如果不放到中国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是很难理解的。用NGO的"六性"来对照,它肯定不符合"六性"的标准,但它确实动员了社会志愿,并确实用于扶贫和公益事业,至少符合其中的"四性"。你又不能不承认它是NGO的所为。根据研究,这一时期中国的社会志愿也不成熟,捐款者只相信那些部委和退休领导办的官办NGO,真正的民办NGO很难筹到捐款。即使是各部委和大企业动员到定点挂钩县的资源,也主要来自社会募捐1。显然,不成熟的NGO是以不成熟的市场经济、不成熟的公民社会和不成熟的公益市场相伴生的。 pa2cM%48
eGk`Z>
表8 中国NGO和准NGO对扶贫资源的动员 ]}A3Pm- t*
U( (F<
3.1.6 在这个过程中,也逐渐产生了一些民办的NGO,主要因素是世界潮流的变化。在80年代以前,流行自上而下的扶贫模式,在90年代,自下而上变成扶贫的主流模式,因此NGO扶贫和参与式扶贫成为几乎所有发达国有扶贫战略中的基本模式,中国的草根型NGO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轫的。这些组织主要是利用海外NGO或准NGO的援助与合作而发展起来的。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原来属于民间性质的组织也开始用NGO来命名自己,这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后现代式的"创造"过程。这表明国际NGO示范影响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p?Jx2(%m
dZ{yNh.]
3.2 中国NGO扶贫的演进 /2fQM_ ,P
,#hx%$f}d
3.2.1 由于中国的市场经济模式改革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社会结构的变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也导致NGO扶贫呈现一个动态演进的过程。 W8Aii'Q8C/
-Ou@T#h"
3.2.2 中国NGO发展是可以分阶段的,根据其发展状况,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发动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从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中国的NGO主要把目光集中在资源动员上,而关于NGO的扶贫理念,扶贫资源的管理,NGO的经营管理等,既缺乏研究的支持,NGO的先驱与领袖们也不可能具备这方面的知识,因此很多NGO组织并不自己研究和管理扶贫项目,而把从社会动员的资源返回到政府机构去执行,有些NGO甚至把筹到的资金用于经营,力图从经营中赚到钱去扶贫,但由于缺乏企业管理经营的理念和人才,大多数的投资行为都失败了,甚至有些机构被人骗走了自己赖于生存基金"。 7yFV.#K3O
ZuVes?&j
3.2.3 第二个阶段是90年代下半期以后。由于国际的多、双边组织和NGO在90年代逐步加入中国的扶贫事业,并对中国的NGO施加着无形的示范影响。同时,由于国内市场变革的深化和社会结构的转型,开始出现了一些小型但发生机制贴近市场化的NGO。这些小型的NGO主要与国际志愿市场相衔接,从一开始就无可回避地要为生存而战,因此需要更多地引入企业化管理的精神。这一时期,中国的NGO主体开始多元化了。 b$/'dnx
3-U@==:T
3.2.4 这种多元化的NGO扶贫组织。大致可分为四类: X%]
m^[6
(1)国际NGO; X~>2iL
(2)国际准NGO,如一些多边或双边援助机构; 0k6S`e9gI
(3)国内官办性质的NGO; +?y9EZB%
(4)国内本土化和更具民办色彩的NGO。尽管NGO开始多元化,政府也开始出台初步的公益捐赠法,但社会尚未形成一个扶贫公益竞争的市场。 7!jbID~
]`u_d}`
3.2.5 在这个第二阶段,NGO的数量越来越多,竞争日益激烈,为竞争所迫,NGO开始将目光转向项目的设计、操作与管理。因为NGO发现,如果不注重项目的设计与管理,很难进一步筹到善款。因此很多NGO都提出了改革的措施,在这个进程中, NGO的领袖直接管理的局面出现向专门职业管理阶层过渡的倾向,过去德高望重的老领导人出现退出管理回归理事会或董事会的趋向。这一切为NGO管理的转变提供了可能性与想象空间。因此出现了一种繁荣和多样化的局面。正是这个时期,中央政府在新世纪扶贫纲要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鼓励NGO参与扶贫项目执行的条款,从而为中国竞争性扶贫公益市场发育提供了可能性。另一方面,中国市场体制的改革正走向深入,WTO的加入,使全球化进程和中国企业面临的竞争威胁大为加剧,无论"市场运行规则系统"还是"市场参与主体系统"都在面临新的考验。在此种状况下,中国的扶贫志愿市场正在发生着新的潜在变化,这些变化迫使中国的NGO去进行思考和战略调整。 s* UO!bH a
b^C2<'
3.2.6 康晓光在《中国NGO行动研究》课题中选取了有代表性的20家涉入中国扶贫的NGO,进行了深入的个案研究。根据个案调查数据,按环境变量、结构变量和行为变量进行了对应分析。这项研究发现,中国的NGO扶贫的行为变量、结构变量与环境变量之间存在对应的逻辑影响关系。 RJ~I?{yR0[
:uQ~?amM
表9 20个NGO环境变量、结构变量和行为之间的对应关系(略) Uv%?z0F<C
B^l
m'/,@
t`eUD>\
3.2.7 康晓光从学者的严谨和系统完美性出发,通过精细地构造变量和使用复杂的对应分析方法,把介入中国扶贫的NGO分为三类。 |iGfWJ^+
第一类:基本是官办性质很浓的NGO,如中国青少年基金会、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国民间组织促进会等等。这些组织主要从政府中分离出来,比较正规,与政府的联系较紧,他们是在限制结社的背景下的特殊产物,是由一些很有影响的退休领导人所发起。这类NGO的特点是缺乏真正的独立性,NGO的理念模糊,其行为主要是响应政府号召,运用行政化与社会化结合的方式工作,追求比较单一的目标,对贫困的扶助主要是施助,注重与业务部门的合作。 第二类:是一些较小的与官方联系不紧的NGO,如农家女百事通、北京星星雨等等,主要依靠组织中的领头人的活动能力,与官方的联系不紧密,主要靠海外资源。第三类是海外设在大陆的 NGO,如福特基金会,国际小母牛组织,英国救助儿童基金会,香港中国女工联网等。这些组织的行为比较国际化,目标综合性,资源来自海外,有完善的理事会,理念成熟,管理水平较高,领导着扶贫的理念和方法。 #7"*Pxb#A
u
ioBId
3.2.8 国际扶贫NGO是较为成熟的NGO组织,因为这些组织从发起到管理,制度和人才以及志愿市场,都是与成熟的市场经济相联系的。但是国内的NGO,是与不成熟的市场经济体系和不成熟的社会结构与志愿市场相联系的,带有很强的幼稚性。但他们也在进行改革和改进。 lbnH|;`$]m
D&nVkZP>
3.2.9 李周教授 在对21个政府非职能部门和国营大企业参与社会扶贫的案例调查中发现,这些机构的扶贫理念和方法也在发生着变化。开始时他们习惯于把筹到的社会资源交由设在各省的分支机构去执行,后来发现本机构对扶贫专业知识的生疏,逐渐转而委托地方的专职扶贫机构去执行项目。在90年代下半期,出现了两个新的发展趋向,一是在基层培育实体性的NGO来运作项目(如国土资源部),另一种是直接委托扶贫NGO来设计和实施扶贫项目(如华夏银行)。这种变化,是与市场改革的深入和NGO的发展趋势相吻合的。 NTy0NH
{/K_NSg+h
3.2.10 我们认为,代表中国社会转型的扶贫NGO的演进,受到下述5个方面重要变量的影响(见表10): m6YDyQC
+5oK91o[y
第一、市场体系变革。这是最重要也是最深层的NGO扶贫的影响变量。市场体系的变革,始终包含着"市场参与主体"和"市场规则系统"这两方面的变革,其变革的深度和二者的协调性直接关系到企业运行的,NGO的理念发育和组织规模化程度,影响着政府对NGO的认识、需求和行为,最后影响着NGO的成熟度。 B,avI&7M;S
!F[^?:pK
第二、政府行为变量。政府对NGO的认识与市场变革程度相关,政府对NGO的理念很重要,它直接影响着政府对NGO的授权,影响管理NGO的立法和政策,也会影响到政府对扶贫公益市场的规则,从而进一步影响NGO的发育成熟度。 9MR,3/&N
B<6Ye9zuG
第三、志愿市场。志愿市场的主体是企业和个人,志愿的丰度取决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效率,志愿的实现取决于他们的理念和NGO的工作努力程度和工作方法。一个不成熟的NGO群体总是与不成熟的志愿市场相联系。 ,-.a! a
K-,8~8[
第四、NGO先驱和领袖变量。这是影响NGO的重要变量。NGO领袖的来源决定他们的理念和专长,而这种理念与专长,影响NGO的经营管理水平从而影响NGO的持续稳定发展。领袖的重要性,常常使结构功能主义无法解释。而具有统计意义的领袖行为,又可能符合结构功能主义的逻辑。 V^E.9fs,
?nV& :~eY
第五、外来成熟NGO的示范作用,也是一个重要的变量。外来NGO到发展中国家工作,除了直接对弱势人群提供援助外,更重要的是对当地NGO和政府产生示范作用。可是外来NGO的理念和运作方式在多大程度上对当地NGO构成示范,是一个更为复杂的互动问题,存在着一个互动、互适的过程。一个成熟的NGO系统是消除了国别界线的理念系统,并有科学有效的管理系统。 p}9bZKyf
d,*#yzO
根据对上述变量的分析,为了方便理解,我们可以将中国NGO扶贫演进的趋势划分为三个基本阶段,即以动员资源为目标的发轫阶段;以提升项目管理和机构管理水平为目标的改革阶段;成熟理念指引下独立自治发展的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上述5个方面的变量都形成逻辑相一致的组合状态(见表10)。 L_QJS2
/qObXI
+"F 9yb
3.2.11 表10描述的是模拟中国成功进行市场体系变革和社会转型进程NGO理性化成长的理想模式,当然大量的社会学家认为,NGO的历史就像人类社会其它现象一样,并不是像日的论和决定论所描述的那样理论。它受诸多因素、情景和选择的影响。但这个阶段性描述对我们的意义在于,对过去的回顾和对未来的前瞻,以使我们能找到一种较为清晰的思维线条,从而能对现在进行更为准确与贴切的定位。根据这种描述,中国的NGO属于处在第二阶段时期,或者说具有第二阶段的基本特征。第一和第二阶段是一种实证描述,第三阶段是一种趋势外推,但第三阶段如何演化,取决于政府、NGO、市场三者现在行为的选择与互动。 _S3qPPo3l]
D/Hob
3.3 中国扶贫NGO面临的问题 .F@0`*#rE~
L>{p>
3.3.1 NGO作为一种社会力量,它参与社会结构的互动,它的未来各演变趋势受这种互动的影响。 `AcT}.u
MrFi0G7u
3.3.2 在这一阶段,市场经济从目前的混合运行状态过渡到完全的市场经济和理性运行,不是短期内可以预测的。同时,社会转型也不可能完全摆脱政府授权模式的影响,因此,要使中国扶贫的NGO完全符合"六性"标准,全面理性化和完全成熟,是不可能的。个别NGO的成长是可以超前的,但一种来自体制深层和社会结构对NGO群体的影响是很难超越的,就像我们不能提着自己的耳朵离开地球一样。 .wJv_
0pl |
3.3.3 在这一个时期,政府既能认识到NGO动员资源和扶贫的作用,又担心NGO发生社会不稳定、挑战政府权威等负面的作用,因此采取有限授权,限制进入、行政和法规双重管理的管理模式。在这种管理模式下,所有NGO组织都要找一个婆婆管着你,如果这个婆婆真管的话,那么NGO的法权治理结构和自治性就很难形成, NGO的组织理念和管理理念也容易出现扭曲。可是你也并非无所作为。对于官办性质较浓的NGO,你面对的问题是如何改革的问题;对于民办性质较浓的NGO,你面对的是如何超越管理体制和志愿市场的影响而理性发展的问题。 AD4Ot5
,{VC(/d
3.3.4 志愿市场的发育也在发生着变化。企业不会完全象90年代那样――找NGO是为了找政府办事,交换条件是捐款。现在逐渐让位于找NGO是为了宣传企业产品或企业,交换条件是捐款。因此越有名的项目和越有名的NGO,越能引起企业的注意和筹到资金。公众的志愿在这样一个时期出现了某种程度上的冷淡。这一个方面是因为市场变革进程中胶着的状态对就业和分配的不良影响所造成,另一方面也因为很多NGO进行很粗暴的筹资所引起。 yVl?gGgh
>Z&Y!w'A|u
3.3.5 NGO的领袖层也随市场变革的深化在发生着变化。管理年轻化的变革在悄悄进行,除了政府官员之外,开始有企业家和学者加入到NGO的管理层中来,因此带进了更多的项目设计、管理和机构经营管理理念,从而推动着机构从资源动员型向项目管理型转变。当然,这是一个慢变的过程,需要耐心。 E'wJ+X9 +
< (<IRCR
3.3.6 来自海外的NGO日益增多,但他们与国内NGO的合作无论从范围和深度上都不够。国内NGO的成熟程度,是制约这种合作的重要原因。国际NGO不愿去冒合作的风险,也不愿去达成某些妥协,是合作和示范影响不足的另一原因。这种示范与合作的不足,使国内NGO的理念和管理水平的互动性成长严重不足。 7^*[ XH
(|_N2R!
3.3.7 正如中国的企业是从国营企业逐步向股份制公司改革,逐步从计划 3e7P
w`gLl
mQqv{1
配置资源到市场配置资源转变一样,NGO也面临着艰巨的改革任务。怎么把官办的NGO改造成社会办的NGO,怎么发育出公开竞争性的扶贫公益市场,通过扶贫公益市场的公开透明和规范去强化竞争,推动NGO健康和理性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历史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