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
Ol: i*/i"W< 1936年10月19日,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在上海病逝,年仅55岁。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1931年领导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接着又与宋庆龄等人发起成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主要著作有:《阿Q正传》《呐喊》《彷徨》《朝花夕拾》《华盖集》等,他发表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新华社发(资料照片)
zEU[u7% z(A[xN@/W< VA[EY`8 A0Nx? d^A]]Xg 七十年了,1936年10月19日您离开中国,离开人间。我还不能“忘记”您。您劳作一生,反抗一生,您的“自我鉴定”是:“平生所作事,决不能如来示之誉,但自问数十年来,于自己保存之外,也时时想到中国,想到将来,愿为大家出一点微力,却可以自白的。”
yn}Dj9(q :.ZWYze 文字资料搜集/王健
BL 1KM2] ]O@iT= *3 0Qa0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个夺取它的生存。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野草题辞》??
V5(_7b#z`` uCr& ` 说感动中国的作家,不可能不提到鲁迅。这位身高只有一米五八的文学巨匠,虽“只愿文章与时弊早日消亡”,却像一面浩瀚的海洋,近百年来用他的文字影响与感动着几代人。他曾在《热风》中激励我们:“愿中国青年……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像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本期由当年的文学青年、现著名文艺评论家王干先生谈鲁迅给他的感动。??
K7`6G[RMb 60^j<O =gI41Y] #?w07/~L 影的告别
;iuwIdo6c 9no<;1+j, 人睡到不知道时候的时候,就会有影来告别,说出那些话——??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我不愿去。
WGn=3(4 %4m Nk}tyH 然而你就是我所不乐意的。
_cQ
'3@ s 4_Dqm 朋友,我不想跟随你了,我不愿住。
7
tlK'j' f2x!cL|Kx? 我不愿意!
3
!l>\#q6 iGhvQmd(/* 呜乎呜乎,我不愿意,我不如彷徨于无地。
fY9+m}$S$ Op-z"inw 我不过一个影,要别你而沉没在黑暗里了。然而黑暗又会吞并我,然而光明又会使我消失。
AMjr[!44 @ <z\SKR[ 然而我不愿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如在黑暗里沉没。
H9)n<r I;NW!"pU 然而我终于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知道是黄昏还是黎明。我姑且举灰黑的手装作喝干一杯酒,我将在不知道时候的时候独自远行。
y/\b0& *"WP*A\
1 呜乎呜乎,倘若黄昏,黑夜自然会来沉没我,否则我要被白天消失,如果现是黎明。
@
&N QO}~"lMj 朋友,时候近了。
#epbc K ^+D/59I 我将向黑暗里彷徨于无地。
<b
H*f w 8^}/T#l 你还想我的赠品。我能献你甚么呢?无已,则仍是黑暗和虚空而已。但是,我愿意只是黑暗,或者会失于你的白天;我愿意只是虚空,决不占你的心地。
iY/2 `R 3`yO&upk 我愿意这样,朋友——我独自远行,不但没有你,并且再没有别的影在黑暗里。只有我被黑暗沉没,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一九二四年九月二十四日??
w@^J.7h^ j7Fb4;o{ 对鲁迅的崇拜,一段时间让我在生活中暗暗模仿他说话的口气和手势(当然是想象的),连发型也理成鲁式的板寸。但久而久之,我发现我成不了鲁迅,我个人的气质和性情与鲁迅相距甚远,连模仿秀也秀不好,也不敢像有些人亲切地把鲁迅简称为“先生”,我是不配做他的学生的。——王干??
Cd)g8<
]S4"Jc
M 鲁迅的小说除了《伤逝》外,一点也不“小资”
|gI>Sp%Fu r{v3XD/ 我读鲁迅的作品很迟,好像是1972年,我刚开始上初中,不是在教材上读到的,而是自己从新华书店里买的一本《彷徨》看的。说实在的,第一次看鲁迅并没有特别喜欢,而是带着好多的疑惑。那本小说集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但扉页收有《彷徨》第一版的封面,我看了以后也非常奇怪,鲁迅怎么到私人书店出书呢?最大的疑惑是小说的内容,当时的文艺流行“三突出”理论,我们的老师比较热衷于文学,按今天的说法也应该叫文学青年,他专门给我们讲“三突出”原则: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我当时刚弄懂这一原则,去套用鲁迅的小说,就发现鲁迅的小说没有一篇能够对上的,鲁迅的小说中甚至没有一个正面人物,遑论英雄人物了。
eZOR{|z O8.xt|
《彷徨》的第一篇是《祝福》,祥林嫂是一个受害者,有点逆来顺受的味道,最多也是怀疑,没有白毛女式的愤怒和反抗,这让我大失所望?当年我们的阅读期待是《艳阳天》、《金光大道》那样的作品。
N_NN0 )nO ^Ay 虽然不喜欢鲁迅的小说(其实是读不懂),但我喜欢摘抄鲁迅的格言,我在自己的笔记本上摘录了好多鲁迅的语录,像“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终究是苍蝇”,“不是在沉默中爆发,就是在沉默中死亡”,等等,都是写作文的好句子。当时的作文,除了引用毛主席语录外,便是鲁迅的格言了。
\85%d0@3 f;^ +q-Q 《伤逝》是鲁迅小说中惟一让我一读就喜欢的作品,那种特别欧化的句式和饱含激情的叙事态度在“文革”时期简直就是天外来客,光这一篇《伤逝》就让我觉得鲁迅特别的可爱,让我觉得鲁迅也有巴金《家》里的炽热和忧伤,不只是冷峻和冷讽。当然,喜欢《伤逝》还因为他写到了爱情,我们年轻时都希望在小说里读到爱情,而鲁迅的小说除了《伤逝》外,一点也不“小资”。鲁迅《伤逝》里写了爱情的悲剧,写得那么凄伤优美,弄得我们后来一写情书就“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什么什么”那般悲痛。
BS fmS(. 5N
ZuaN 《两地书》当教科书,我找到了“广平兄”
:@i+yN cV zA9q`ePS 真正让我喜欢上鲁迅的,是他的《野草》,上世纪70年代后期,大约是1977年或1978年的样子,我第一次读到《野草》时便被《野草》里奇美的意象和极端鲁迅个人化的气势所打动。《野草》写的就是年轻,它对应的是一颗年轻的心。《野草》有《伤逝》的热情和气象,有一段时间我经常高声朗诵,甚至将自己的笔名也与《野草》挂上了钩,叫“野草之”,虽然这个笔名从来没有发表过一篇作品。
syBpF:`-W q
6F1Rt 鲁迅的作品对我个人生活发生巨大影响的是《两地书》。
={%'tv` 4,LS08&gh 野草之的文章从来没有见诸报刊,野草之的名字有着特别的价值,用它“发表”的作品却是我一生中最得意的“个人化写作”。从1978年开始我用野草之给我的女朋友写情书,一直到结婚,前后有五年的时间,字数抵得上一部长篇小说。像那个时代的很多人一样,我当时的女朋友也是一个文学青年,我最初和她的交往当然是互相交换作品看,我把自己署名“野草之”的诗歌给她看了,她对诗歌没有太多的赞许,但对笔名称赞不已,说这笔名就是一首最好的诗。
^nNY|
* _jG|kjFTc 你来我往几次之后,有一天,她红着脸问我:你看过《两地书》吗?我一愣,脸也红了,我知道这是鲁迅和许广平的通信集,里面还有一些让人脸红的句子,情急之下,我说,你有吗?能借给我看看吗?我当时的女朋友居然有一套《鲁迅全集》,这也让我特别羡慕。她下乡插队时,父母的单位可以赠送一些东西,一般人都索要铺盖一类的生活用品,而她却要了一套《鲁迅全集》,这让所有的人感到意外。高考之后,这套全集在我们班上就特别的“牛”,我们经常向她借书看。《两地书》是她最喜欢的书,她第一次借给别人看。我那一次向她借了《两地书》以后,我们就开始模仿《两地书》,通信,我的署名便是野草之,对她的称谓也学鲁迅称广平兄一样称她××兄。我和我的女朋友在毕业分配之后,又有一段两地分居的日子,通信由原先的虚拟变成了真正的两地,通信就更频繁了。后来我们把通信集装订起来,也叫《两地书》。
Ck
)W= <VhmtT%7 现在的年轻人会觉得我们怎如此平庸,连情书都没有一点创意。生活在那个时代的年轻人经常会把文学当做生活的教科书,我们这个时代的年轻人对情书的了解和运用,几乎全是从《两地书》开始的。《两地书》的意义不仅具有文本意义上的,它告诉我们如何运用情书这一文体,更重要的是鲁迅这么一个文化伟人,在和那么多“敌人”战斗的同时仍然有儿女情怀,仍然寸心柔肠,“怜子未必不丈夫”,他让我们明白爱情不只是“小资产阶级”的事,卿卿我我并不影响一个人的伟大,爱情,在伟人和凡人的生活中,都应该有位置。《爱情的位置》是刘心武的一篇轰动全国的小说,你想连爱情的位置都要讨论,可见我们当时生活在怎样的环境里,在我们阅读这篇小说之前,我们就确定了爱情的位置,因为有鲁迅的榜样,有《两地书》这样的爱情范本,我们就敢去爱。
i'li;xUhZ J[:#(c&c!1 对鲁迅的崇拜,一段时间让我在生活中暗暗模仿他说话的口气和手势(当然是想象的),连发型也理成鲁式的板寸。但久而久之,我发现我成不了鲁迅,我个人的气质和性情与鲁迅相距甚远,连模仿秀也秀不好,也不敢像有些人亲切地把鲁迅简称为“先生”,我是不配做他的学生的。王干??
-c&=3O! %TQ4ZFD3 鲁迅生活年历:
1"Oe*@`pV L@GICW~ 1881年:出生在绍兴城内一户周姓人家里。家里的四五十亩水田,使鲁迅获得了一系列穷家小户的孩子所无法享受的条件。从《十三经注疏》、《四史》到《古文析义》、《唐诗叩弹集》、《三国演义》?丰富的藏书,使鲁迅从六岁开始开蒙读书。
]]:K
l GKIzU^f 1894年:祖父周介孚因替亲友向浙江乡试的主考官行贿赂而入狱,而后父亲周伯宜吐血病逝。鲁迅初次体会到现实中炎凉人情对他的尖锐刺激,向他那般强烈的内心仇恨,注入了深长的后力。
UDr1t n -:%QoRCy 1899年:第一次为出路感到忧愁,和二弟一道参加乡试,在五百多人中考得第一百三十六名。因厌恶科举制度而选择就读江南水师学堂,成绩总是班里第一位。
8c.>6
Hy X1(ds*'Kv 1902年:鲁迅东渡日本,先在东京的弘文学院学习日语,再到仙台的医学专科学校学习医学,后来又返回东京,住在公寓里修德文,看杂书,直至回国。在日本的7年多里,看尽了日本人对中国的鄙视,也曾在仙台被藤野严九郎的善意和热忱所感动。
Ob]\t/:%P P^<3 Z)L 1912年:应蔡元培邀请,去南京就职,3个月后,他又被任命为北京政府教育部的佥事;兼社会司第一科科长,住在宣武门外的绍兴会馆。1912-1925年,13年的佥事生涯中,鲁迅对工作十分认真负责,但和第一任夫人朱安之间却缺少交流和默契。
P}8hK Ag9GYm 1918年: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制度进行猛烈地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1918-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E`a <&b,%O 1920年: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等学校相继聘鲁迅为讲师和教授。他对中国小说史的研究在学术界颇受称赞。
G,!j P2S ^ slIR!L 1921年:发表中篇小说《阿Q正传》,被称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
+pqbl*W;1 LRHod1}mS 1923年:鲁迅兼任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系讲师,认识了当时还是二年级学生的许广平。在学校,鲁迅是一位在学生中找不出一句恶评的老师,而许广平则是一位听课时喜好忘形而直率地提问的小学生。
wA$7
SWC 9f0`HvHC 1926年: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反动当局所通缉,无奈只得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教。
Eh8GqFEM T+Re1sPr?
1927年:1月份来到到当时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四·一二”事变以后,愤而辞去中山大学的一切职务。其间,目睹青年中也有不革命和反革命者,受到深刻影响,彻底放弃了进化论幻想。1927-1936年,鲁迅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这些作品收录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专集中。
: ir#
7/ w3,KqF 1936年10月18日凌晨,鲁迅的气喘病突然发作。挨到天明,仍撑持着写下一封短信,由许广平带去内山书店,并在那里打电话,请来了医生。他靠坐在椅子上,整整喘了一天,话也不能说,流汗。医生和看护的人们用了各种办法,都不能缓解病情。这一天晚上,许广平每次给他揩手汗,他都紧握她的手,仿佛是要握住自己的生命。可是,到第二天凌晨六时,他还是未能挺过去,与世长辞了。
*d C| X g/.FJ-I* N9 M}H# K*j
OrQf` 鲁迅的遗嘱
-lJ|x>PG' k*;U?C! 我只想到过写遗嘱,以为我倘曾贵为宫保,富有千万,儿子和女婿及其他一定早已逼我写好遗嘱了,现在却谁也不提起。但是,我也留下一张罢。当时好像很想定了一些,都是写给亲属的,其中有的是:
5go)D+6s c;]\$#2 ??1.不是因为丧事,收受任何一文钱——但老朋友的,不在此例。
HDKF>S_S KX~
uE6rX ??2.赶快收敛、埋掉、拉倒。
.5;
JnJI ]2m=lt1 ??3.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
THq}>QI J.XkdGQ ??4.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涂虫。
lVT*Ev{&. ~$6` e:n ??5.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h>!h|Ma $V3If ??6.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
[]@@ <~uzHg%Y ??7.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
\2 DED t#P7'9Se8 此外自然还有,现在忘记了。只还记得在发热时,又曾想到欧洲人临死时,往往有一种仪式,是请别人宽恕,自己也宽恕了别人。我的怨敌可谓多矣,倘有新式的人问起我来,怎么回答呢﹖我想了一想,决定的是: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