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5日星期一
期中考试(段考)的成绩出来了,16个人及格(50%),最高分为89.5,最低分为28.5,平均分是56.4。语文小助理的成绩稳居前10名,全部在75分以上,平均分为78.9。莫校长说进步明显。不过,刚两个多月,还不能确定是否发生了质的变化,还要继续探索对他们的有效教育方法。
看这里学生的作文有时很费神。错别字不用说了,表达习惯也很特别:挣钱、赚钱甚至赌钱都一律叫“找钱”;好、能够、行、完成、很棒等意思就一个 “得” 字概括了;“我丢了钱”说成“我被钱掉了”;“玉米被牛吃了”写成“被牛吃玉米”;“车载”写作“载车”;“秋千”写作“千秋”;“配合”写作“合配”;“树根”写作“根树”……等等。开始以为是他们语文基础差,语法或语序错误,后来才了解到,其实是受壮语表达习惯的影响,他们这样表达,自己说起来或他们之间沟通都很顺畅。所以你不能一棒子“打死”,得慢慢猜着看,才能看懂他们想表达的意思,有针对性地提出修改意见。
看这些孩子的作文,有时很感动,感动于他们的懂事、对父母的深情。如一个孩子这样写:“我很幸福。第一是因为妈妈生了我,给了我一双明亮的眼睛,让我能够看到世界上各种各样的东西。还给了我一双灵活有力的手,让我能做许多事情,能够读书写字。还给了我一双能走四方的脚,让我到处走,去学知识和本领。第二是妈妈给了我那么多,还总觉得不够,拼命打工找钱,供我上学读书,买各种东西给我用。……以后我要报答妈妈。”
有时也让人心酸。如一个孩子这样写:“妈妈,我跟一些同学都看见了,燕子飞了,我很高兴。……妈妈,我也不爱说话,办事认真谨慎,做什么事不高兴。”可能你会觉得这些文字前后矛盾。但如果你知道,这个孩子的父亲亡故,母亲远走他乡,他成了孤儿,现寄养在亲戚家时,你再看他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母亲的思念,就会想流泪。柏娟寄来的袜子,准备分发给五、六年级的学生。征求莫校长意见时,他特地提出来,给这个孩子多发一、两双。
又给这些可爱的孩子发了“金牌”(巧克力。存贷告罄,有机会上县城时要再买一些),以资鼓励。还发给他们每人一只荧光笔(老姐赞助的),用于划书做标记,他们既新奇又喜爱。也难怪,这种城里孩子的寻常文具,他们别说见了,听都没听过。不仅是这些孩子,就连当地老师都说:这个笔我们也没见过。发笔的时候,我特别“警告”他们:喜爱的文具自己要妥善保管,如果不慎丢失,不允许猜疑任何人,只能怪自己。要是谁因此发生纠纷、闹矛盾甚至打架,以后就不再发给谁文具。
2010年11月17日星期三
最近用笔记本给学生播放录像或幻灯片,让学生对抽象的文字能增加些感性认识,很受学生欢迎。像“黄果树瀑布”这一课,从北京来之前下载了一个片断,放给学生看,他们边看边发出阵阵感叹,再学课文,对“瀑布激起的水花,如雨雾般腾空向上,随风飘飞,漫天浮游”的描述就容易理解了,而且说:有如“身临其境”(前边的课文学过这一词,学生现在已经能“活学活用”了)。“黄山奇松”一课中的“蟠曲”、“盆景”,学生从没见过,不知所云。给他们看了图片(女儿从邮箱传过来的),讲起来就没有障碍了。除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有时间也给他们看一些其他东西,如我去海南、新疆等地旅游时拍的一些自然景观、风土人情方面的照片,让他们也见识一下大海、沙滩、戈壁、雪山。
土雪来电话,说有人询问这里的孩子倒剩饭,是自己的粮食还是国家救济的粮食?捐助人在意被捐助人是否懂得珍惜,完全可以理解。不过,我还是不希望因此影响到对这些孩子的爱心资助。当初向网上挂这张照片时,我也曾犹豫过,担心产生负面作用,但又觉得应该如实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和真实看法,那怕是片面的,也是一种责任。而且事物也会发展变化,这也算是一个史实片断的写生。尤其是还将有更多的后继者准备前来,让他们了解真相总比憧憬“世外桃源”更有价值。
其实,我也一直在探询存在这种现象的原因,为什么这里的农村孩子不珍惜粮食?我问过校长、老师、村民、居民,甚至是陌路相逢的本地人,经过多角度的询察,我感到这可能不完全是由于经济原因,更有一种文化背景。经济原因肯定是基础:这里风调雨顺,粮食年年丰收,除极个别的人家(孩子超多的)吃粮需要外购,绝大多数的农户粮食都富富有余,可谓“手中有粮,心里不慌”。在这种条件下,给住校孩子带的口粮富余些也在情理之中。所谓文化背景,主要指当地人(或者说是壮民族)对孩子的教育观念。他们普遍认为:孩子在家时,条件怎样差都不要紧,但出门在外,就不能与别的孩子差距太大,宁肯大人苦一些,也要给孩子好一点,不能让孩子感觉不如人。因此常常可以看到,自己带午饭(他们叫“早饭”)的孩子,饭盒里差不多都会有肉(多是肉干),其实他家并不天天吃肉。另一种习俗是,这里七、八岁以下的孩子是不受限制(管教)的,推崇天然成长,非常“宠”小孩子。我在粉店吃粉时常见到这样一幕:有大人带孩子来吃粉,店主端上来的第一碗粉一定是先给孩子的,没有任何争议。我曾为此特地询问粉店老板是何道理?他回答,这是他们壮家关爱幼小孩子的风俗习惯,没什么特别的原因。又问:如果有老人同时在场,也如此吗?答,也是。即使先端给老人,老人也会转给小孩子,不会让小孩子看着吵闹。于是疑问来了:这样会不会使孩子养成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的坏毛病?回答:不会。孩子小的时候讲道理也听不懂,所以比较宽容。等到八、九岁了,懂道理了,就开始有要求了,加上平时长辈都有尊老敬老的榜样,孩子也很容易接受。通过观察,也的确如此:学校里大些的孩子都很会照顾、谦让小的孩子;大孩子回家要做很多家务,在学校也很会干活,学校安排校园劳动一般也是三年级以上的孩子参加,小孩子除了上课,主要就是玩儿;而且大孩子比小孩子会计划,淘米时也比较能把握用量,很少有大孩子吃不了倒掉的(住校的孩子自己带一周的米,每天用饭盒淘好送到食堂集体蒸熟,菜、肉是学校免费统一供给)。小孩子就不同了,虽然也有着令人吃惊的生活自理能力(五、六岁就能自己淘米、洗衣),但是把握不住吃米的用量,容易“眼大肚子小”,家长也总是给带足够的米,从没听说过哪个孩子的米不够吃的。当然,现在学校对倒剩饭的现象也采取了些措施,学生集中在食堂就餐,而且专门设了一个桶收集剩饭喂猪,随地乱倒的现象已经少见了。
也许正是这种崇尚自然成长的传统文化氛围的陶冶,这里的孩子显得格外纯朴善良,很会关心、体贴别人,他们的物质生活虽然简单,但是孩子们无忧无虑,很容易满足,幸福感极强。
2010年11月19日星期五
柏娟寄来的袜子今天发给了五年级的孩子,他们高兴极了,围着我不停地说:“老师,一定要替我们谢谢你的朋友!”“告诉你的朋友,欢迎她们到这里来玩!”每次将亲友们寄来的文体用品等发给孩子们时,他们都会表示出由衷的喜爱和谢意,特别是对未曾谋面的“叔叔、阿姨、爷爷、奶奶”们,更是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似乎已经是很熟的老相识、老朋友了,称呼起来语气特别地亲。
午饭后随学前班的黄老师去那良(学校附近的一个寨子)她小姑子家,看她们织布的情形。黄老师是学师范出身,心灵手巧、多才多艺,不仅会织壮家的土布,还想学习壮锦的刺绣和画样的技艺,这些都是壮族的民间艺术,年青人会的不多了。尤其是画样,讲究有“缘份、天份”,只靠观摩传人,已近失传。黄老师的小姑子是个美丽纯朴的壮族女子,因贫困没有上什么学,她通过黄老师告诉我,因为语言不通不能同我更多交谈,非常抱歉。她得知我对她家的织布机有兴趣,十分热情地为我演示织布,让我拍照,还将箱底的“宝贝”翻出来给我展示:各色土布、刺绣作品等。最后送给我一方双鱼图案的绣品(壮族背小孩子的背兜中间那幅绣片),本来她说绣得不好要扔掉,重新为我绣一块,我说绣得这么漂亮,我就要这块留个纪念。她们对刺绣的标准很高,绣得不满意的成品宁可扔掉或给小孩子随便去玩儿,生怕做成物件让行家邻里笑话。离开她家时她还到菜地拔了一堆新鲜蔬菜:萝卜、菜心、奶油生菜(这是到广西后第一次见到生菜)等等送给我,这个周末有新鲜菜吃了!
这周又在民权“坚守岗位”了。来为学校画壁画的蓝老师和黄老师因为没车也暂时走不了,欧老师答应明天为他们联系摩托车带他们回逻西。二位画师的到来,不仅对民权的校园文化建设作出了贡献,而且也让山里的孩子们见识了绘画技艺之一斑。画师们对民权原生态的自然景观和风土人情也是赞不绝口,表示还要再次前来采风、写生,捕捉灵感。看来民权真的是一块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
2010年11月21日星期日
在乐业买到了“六月香”的豆瓣酱,昨天炸出来,这是我的拿手项目。樱樱闻到了,连声惊呼:好香啊!好香啊!我要吃炸酱面,多做点,我要吃到撑!果然,她连吃三大碗,一直到晚上都不饿。不过,这种美食当地人并不买账,有个学生来玩,看我们吃得香甜,很馋的样子,就给他拌了一碗,没想到他刚吃一口就咧嘴叫“好臭”,樱樱笑骂他“咋乖”(故意说反话),“逼”他吃完,他很“痛苦”的的完成使命,洗碗时见到我又说“太难吃了!”。原本想也让当地老师尝尝北京当家美食的念头就此打住。樱樱说孩子是瞎说的,顽皮惯了。我是相信孩子“童言无忌”口吐真言的。本地人的饮食习惯很保守,不大接受外来的影响(咸香风味的除外),他们喜食“酸”,但只吃当地酵制的酸菜类,却不食醋;某种蔬菜鲜嫩说“很甜”好吃,但做菜却不喜放糖,放了糖就说“难吃”;成人对不合口味的饮食一概评价为“难吃”,而孩子们则对于不接受的味道(不分酸、甜、苦、辣、咸)概之为“臭”!真服了他们。不过,我们还是能够“入乡随俗”,生活没有什么不适应。
今天停电,昨天樱樱到供里(寨名)买了只活鸭回来杀了,还没来得及做。今天没电,估计吃不上她的鸭子了,我做好了吃一天冷食(饼干、榨菜)的准备。不料她叫几个学生弄来些柴火,烧起了大灶,中午一点多居然喝上了她烧的鸭汤,真不枉她总说自己从小在农村长大,生活能力极强。这鸭子天然放养,河水清澈见底,小鱼小虾非常多,鸭肉自有一种原生态的鲜美。晚上总算来电了,有开水喝了。
莫校长从逻西带回了两包邮件,都是爱心捐助的图画本:一件是北京林业大学的丁志强先生寄的;一件是长沙天心区的陈婧婧女士寄的。丁先生似乎还在读书之中,寄的图画簿非常漂亮,硬质封面上绘着鲜艳的卡通图案,一看上去就吸引眼球。陈女士寄的是标准的美术本。两种本子规格不同,数量也略显不足。我致电表示感谢时,陈女士询问是否够用,我如实告知:不大够。她马上表示会尽快买齐补寄过来。
先生的外甥女一周前给我寄了些美术教学资料,用的是圆通快递,不过这里不通物流,只有邮政,所以至今尚未收到。
2010年11月23日星期二
周日的时候一个学生陪她叔叔过来借相机,说是家里的房子被蹋方的土坡冲倒了,要拍下照片送到乡里申请重建救济金。这在我是顺水人情,于是教了他使用的方法就让他拿去用了。谁料到,今天他还相机时,竟然送了一袋子鲜货:香菇、橙子、五花肉等,还直表示要请我吃饭,搞得我措手不及,连忙翻出两双新袜子送他。这里的村民实在太纯朴了!你举手之劳的帮助,他就要还你一个大大的人情,让你承受不起。不过他送的这些东西可以让老师们又改善一下伙食了。
班上的孩子们学习越来越主动了,今天几个学生对我说:希望我多布置些作文,最好每天一篇,否则中午没作业做,光玩儿。我的天,一天一篇!别说学生负担重,老师也看不过来呀!我说老师没时间批改。他们说,不用改,一过就行,以前陈老师就是这样。我以为这只是学习好的学生的要求,谁知一问学习差的学生,他们也拍手叫好。真是搞不懂了,这些孩子怎么那么喜欢写作业?而且喜欢考试,一听说测验就摩拳擦掌,眼睛放光。叫我又好笑又好奇!我请教陈老师,是否训练这些学生天天写作文?他笑道:哪里有,不过是搞一段时间,天天搞谁受得了。嗯,我也准备加大点力度,不过,以当堂完成为主,当堂讲评。我发现他们非常喜欢听自己同学写的作文,水平接近,内容熟悉,而且有情感相通,特别容易产生共鸣。还有一个“原因”(这是我猜测的),就是他们容易学习模仿:只要是我表扬过的范文,下次一定会有不少于5篇以同样题材或表达方式的作文出现。碰到这种情况,我是又喜又忧,喜的是他们学习和模仿力超强;忧的是毕竟思路狭窄,缺少自己的创意。我采取的办法就是挑选更多的范文,哪怕只有某一方面有特色,我都让学生上来读,不仅对“差生”是个鼓励,也让学生有更广泛的模仿对象。当然,“高手”的作文肯定是“压轴”的。
2010年11月24日星期三
今天让学生当堂作文,描写自己喜、怒、哀、乐的一件实事,题目自拟。个个都踌躇满志,下笔如飞。本来是下课前布置的,让他们第二节课开始写,许多孩子课间就着手了。第二节开课不到10分钟,就有学生说,老师,写完了。还不是写作文高分的学生,让我惊喜!“拿上来给老师看看。”我说道。这是一篇写自己伤心难过的作文,说的是曾因为放学晚,回家比平时晚了一小时,被爸爸用鞭子痛打而难过愤恨,现在已经原谅了父亲的事情。短文结构完整,叙述清楚,思路流畅,语言也基本通顺。给她当场进行了个别点评,指出错别字和不通顺的句子。她竟然说,老师,我再写一篇行吗?当然行!当堂又完成了,真是快手。
紧接着,又一个小快手交上来完成稿。是写掏鸟、玩鸟的高兴事。描写很生动,但病句比较多,给他当堂指出后,他回去马上重新写了一遍,这回语言通顺、用词准确。真是个小机灵,一点就通!
还有一个学生写了自己的幸福感觉,很感人。她写道:“我的幸福是妈妈、家人的爱。妈妈把我生下,我就很幸福,妈妈给了我生命。
妈妈还把我养大,给我买很多东西。我家不是很有钱,是妈妈用自己的力气去……给我读书。
奶奶给我很多爱。小时候她每天背着我,让妈妈爸爸去做工。
爸爸他为了我,去打工被人看不起,……还每天满脸微笑给我去上学。
……
他们为我做的事太多了,有这样的家人我很幸福。”
这个孩子非常懂事,看我在观察买零食的孩子,就说:“老师,我也有钱,可是我留着办借书卡(押金),不买零食。”老师吃饭时我提起这事,莫校长说,这孩子家境一般,很知道节俭,从不乱花钱。她想参加县里组织的小学生数学竞赛,要交3.5元报名费,向爸爸要,爸爸说:这样那样都要钱,哪有这么多钱?没有给,她又向妈妈要,也被拒绝了。她就在作文中写道:我很难过。我本来想替她交报名费的,但后来她又交上了,不知怎么说服父母的。
今天是女儿的生日,晚上给她打了电话。她说真是“心有灵犀”,她也正想着给我打电话呢。离家三个月了,一方面是精力集中在教学和学生身上,另一方面每天也会与家人联系互报平安,倒没有特别想家。女儿也说开始还想我,现在已经适应了我不在的状态,每天忙自己的工作,挺自得其乐的。家庭就是这样,既让你牵挂,又让你安心!彼此惦念而又给对方以自由空间,真好。
2010年11月26日星期五
把学生作文中的病句挑典型的罗列出来,让学生在黑板上修改,大家积极性很高。写在黑板上的病句学生一般都能看得出错误,提出正确的修正方案。看来不是不懂正确写作,而是受表达习惯和口语化的影响。于是要求他们写完作文后自己先念两遍,把表达不正确、不通顺的句子修改一下再交。果然文章的意思清楚多了。
当堂又进行了一次习作训练,内容是写自己家乡的自然风光。开始学生觉得没什么可写的,既没有名胜古迹,也没有旅游景点,都是司空见惯的景物,没有写的价值。我提示他们:越是熟悉的景物就越有东西可写,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是陪伴自己长大的伙伴,是有深厚感情的,可以写他们的外形特点、给自己带来的快乐……。这一次,平时写作从没超过100字的学生也写出了200多字的作文。
孩子们的习作摘抄。
习作一:标题 “我家乡的一座山”——罗保冠
“有一天,我和爸爸到这座山去找羊,……后来我和爸爸爬到了山顶,我往下一看,下面有花、有绿草,有绿绿的松树。……我看来看去,看见了一个村,我就问爸爸,山下的小村是哪里呢?他说:‘那个村就是我们的家乡。’我真没想到,我的家乡就在这漂亮的山底下。”
习作二:标题 “我家乡的一棵大树”——岑祝举
“……那棵大树枝叶繁茂,树腰间有一个木瘤像猪头一样,树根还有一个像老虎头一样的木瘤。树身上面有很多的小草像‘白绳’一样,‘白绳’上的叶子很小,就像是小小的粉笔。树中间有一个小洞,洞里有松鼠。……大树还能做药材,治伤特别有效。……”
写这篇习作的孩子以前作文就几十个字,三言两语,总说不知道写什么。这次居然很有文采了。
习作三:标题 “我家乡的一条小溪”——罗少导
“……那条小溪离我家不远,大概有30多米,小溪里的水很清很干净。小溪的水里面有一种东西绿绿的,一条一条的,仿佛有很多的小绳子贴在石头上,如果你把它捞出水面,它就变成了蓝色。水里还有一些石头滑滑的,如果你把它放在太阳下晒干,它就不滑了。水里还有一些动物,有螃蟹、有鱼虾、在石头上有小蜗牛,这些动物人们可以吃。……”
习作四:标题 “我家乡的小草”——黄元速
“……小河的水清清的。我看见河里的小草,我觉得小草真美呀!我说:‘小草能听见我说话吗?’如果它们能听见我说话,它们一定很高兴的。我就是小草的好朋友,家乡的小草能把我当朋友,我幸福得很。有的小草还会开花,小草开花是不同的颜色,我喜欢红色的。家乡的小草真会开花呀!我一直喜欢小草,小草就是我的生命。我不想别人伤害小草。……家乡的小草真美呀!”
写这篇习作的孩子父母都有残疾(聋哑),她性格多愁善感,但心地善良、善解人意。她是把自己也当作一棵小草了。真让人心疼!
习作五:标题 “家乡的山和树”——莫丽萍
“我家乡在山脚下,这里群山环抱,还有很多树。我最喜欢家旁边的这座山,我们经常去那里玩,山顶平平的,就像一片绿绿的草原,四季都好玩。春天,花开了。一来到山顶,一阵阵微风吹来芳香的味道。小草长出来了,盖住土地,一片翠绿,坐在地上舒服极了!夏天,天气炎热,到山上去吹吹风,那里风很大。秋天,秋高气爽,到山上去赏风景,玩游戏。冬天,我们穿着厚厚的毛衣,去山上堆雪人、打雪仗。……山上有很多树,……这里就像一个魔镜一样,把我们吸引住了。”
写这篇习作的孩子是班里的“才女”,一门心思在学习上,语文数学都优秀,可谓“文武双全”。
习作六:标题 “家乡的一条小河”——王秀川
“我的家乡有一条非常好玩的小河。这条小河带给了我许多的快乐。下面就让我来说说它是怎样让我快乐的吧。……有一天,我去捉鱼,到了河边看到许多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就用手伸到水里面,小心翼翼地翻开石头,轻轻地捉住一条小鱼,小鱼在我的手掌中溜来溜去的,它的尾巴把我手扫了扫,好像这样我觉得手痒就会放开它似的。还有一次,我可是捉了不少鱼。其中有一条大鱼让我很开心。我捉它的时候一不小心让它滑到水里,于是我又捉,‘嗯,看你还能跑多远?’我捉到了!‘呵,怎么又让你跑了?’我又捉。‘呀!好痛呀!’我摔了一跤。我很不服气,可是找不到它了。虽然我没捉到那条大鱼,但是我摔的那一跤是为了捉它,之后我还在水里笑了半天呢!因为摔的时候真的很好笑呀。这就是我说的小河,它带给我许多快乐,捉鱼、摔跤,也是小河给我的快乐。所以我喜欢家乡的这条小河。”
写这篇习作的孩子是班上公认的“作文高手”,文章的结构、层次、修辞比喻、首尾呼应、标点符号等知识的应用都很熟练,每篇作文没有少于350字的。美中不足的是有些偏科。
看他们的即兴之作很享受,带给你许多山野童趣!这里的孩子很有灵性,遗憾的是见识太少,写作文 比喻时联想的范围十分有限。当你看到他们把叶子比喻成“粉笔”的时候千万别奇怪,因为还有更离奇的:把虫子的眼睛比作“像篮球一样圆圆的”,而虫子的嘴则是“像笔帽一样”。课本上比喻蝉的眼睛“像花椒籽一样又黑又亮”,他们无法理解,因为从没见过花椒籽。他们的自由活动范围可达方圆40里,不过都是到这乡那乡去“赶街(集)”,依旧走不出大山,见到的事物仍旧不外乎山乡的民俗风情。这里的多数孩子看不着电视,感受不到外部世界的现代与繁华。因此思维联想受到很大限制。
今天下雨,山路又泥泞起来,我们又不能出山了,已经三周“封闭”在民权了。这里的土质下一点雨就湿滑无比,陡点的坡对于我们就成了“禁区”,只能绕道走缓坡。我宿舍旁边通往教学楼的坡路,被六年级的两个女生修挖了脚坑,下雨天极其管用,不再惧怕雨天上课了。在这里最适用的鞋子是“解放鞋”(春、夏、秋三季穿“百色”牌凉鞋),防滑又耐穿,12元一双,可谓物美价廉。
燕玲短信询问:天凉是否需要寄些御寒衣物?真是贴心好友啊!
2010年11月27日星期六
今天在附近的农家买了一只鸡(三斤多, 50元),请他们帮忙杀好再送来,还留了几片花翅翎。中午和樱樱吃了一顿丰盛的“鸡宴”:辣子鸡丁、爆炒鸡块、鸡汤;主食米饭。
批改学生第五单元测试卷,有点改不下去了:比起期中考试实在差得太远,只有5个及格的,平均成绩44.2分,比期中低了12分之多。感到学生的学习有松懈现象,课堂纪律也有反弹,走神、说话的多了。吃饭时说起这种情况,樱樱大笑起来,她说四年级语文测试也是“全军覆没”,以为只有她这个班如此,郁闷着也没敢讲,原来都一样。我们就都轻松一些。看来考试之后放松学习是个规律,不管乡村、城市的学校,孩子都是鬼精灵,他们很会给自己减压,考前紧一紧,考后就要松一松。我们当老师的总是要给学生“施压”、“加压”,想想有些不人道,不过有时也身不由己,教学进度也约束着老师呀!只能尽量把课讲得生动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先生寄来两顶“浴帐”给我和樱樱,说天凉时洗澡防止感冒。正好今天试用第一次,果然好用,非常实用而温馨的设计。
2010年11月30日星期二
《天火之谜》这课讲的是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著名的“风筝实验”揭开雷暴的谜团的故事。这课涉及许多电磁方面的科学知识,山里的孩子不像城市的孩子能通过参观科技馆增加感性认识,我就尽量找一些生活中的有关现象启发学生,如冬天脱衣服时常伴有“噼叭”的声音,夜晚无灯光时还可看见小火花,说明这就是“静电放电”现象;还现场演示了 “圆珠笔笔杆摩擦后吸附纸屑”的静电现象。学生们兴奋地叫喊起来:“魔术!魔术”然后纷纷地模仿起来,而且不是简单地学我在头发上摩擦,还尝试着在衣服上、皮肤上、桌子上……蹭,只要是身边的物品都要试一试,随后告诉我他们发现的“新大陆”:在衣服上也“得”(即也产生静电)、胳膊上也“得”、桌子上也“得” ……还发现:要磨的发热就“得”。这些孩子非常有探索精神,思维特别积极活跃,我想这与他们平时经常参与生产生活的劳作,养成了观察总结的良好习惯有关,“劳动出智慧”嘛!还有的孩子笑着对我说:以前晚上脱衣服看到冒火花很害怕,还以为有“鬼”呢,现在知道了是静电在搞“鬼”。哈,语文课上成了自然常识课,虽然课程进度会慢一点,不过感觉很值得!
2010年12月1日星期三
樱樱拿来一种形状似无花果但个头巨大(有弥猴桃大小)的东西(壮语叫“冷窝”),说是学生摘来的,可以吃。经辨认,确认是野生无花果,尝了尝,味道微甜,尚能入口。
樱樱年轻,体力好,几乎每天休息时都要和学生爬山,到处找灵芝、寻野果,乐此不疲。每找到一种就兴奋地拿来让我“鉴定”,把我当成了百科全书,其实许多东西我也不认识,不过情绪上也会受到新奇劲儿的感染,一同到处找人询问它们的底细。这山里的各种野果还真不少:橙子、柠檬、无花果、鸡梨(像海棠大小、口味酸涩,当地人常用于煮水喝)……还有一些野果孩子们不会用普通话表达。野果在不同的季节成熟,时不时地给我们惊喜。
在这里最常吃的水果是芭蕉,学生时常会从家拿几根送给我们吃,在乡里买也很便宜:一块“大洋”5—7根,两元钱就搞定一把,每个集都有卖的。刚来时我不爱吃芭蕉,因为在家时连香蕉都很少吃,觉得一吃就饱,不像水果,而且芭蕉也没有香蕉那么香甜,可现在芭蕉却成了美食,逢集时一定会买一把与大家分享。
2010年12月2日星期四
终于出太阳了!这周应该可以出山了,需要补充些物资了。这里没有商店,一个老师倒是常进点学生吃的零食、廉价学习用品之类物品的代卖,我们生活需要的鸡蛋、方便面、洗衣粉、蜡烛等必需品只能自己到乡里买,再不出山早餐就要断顿了。而且到乡里还要上网,查信息、传日记也是当前工作、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了,几周不见日记更新,女儿就要替亲友和“粉丝”们“声讨”我了。要完全脱离现代化的社会是不可能也不现实了。
学生小助理出现点“风波”。2个关系较好的孩子与其他人有了点矛盾,1人提出退出小助理团队,另1人说:我最好的朋友不干了,我也退出。当然退出理由是“太累了、家里有事”。团队中其他同学都十分关注,极力挽留。我与他们个别谈话,讲了真话,是因为受了委屈,对其他同学有意见,不愿在一起工作。经过调解,重新开始了合作。但没过几天,又让班里另一个同学将改作业的红笔交回,带话说不干了,让同学叫他们到办公室来谈话也一直躲避,这下我发现问题出在他们2人身上:闹个人意气、小心眼儿、不会与人沟通、拿工作不当回事、不珍惜与大家一起学习和工作的机会。于是十分严肃地当众批评了他们,给他们期限认识错误作出表态。在办公室谈话时,班主任欧老师又进一步“点拨”他们:让你们参加小助理团队是老师对你们的信任,是给你们表现和进步的机会,不是谁想参加应能参加的,要珍惜。他们终于认识了自己的草率和任性,承认了错误,表示愿意继续工作、为同学服务。但又担心团队其他同学不能接受自己会丢脸。其实这方面我早已作好了铺垫:在他们刚开始“撂挑儿”时,其他同学确实很有意见。我在小助理中严肃地批评了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不能让这种风气蔓延),同时也做了大家的工作:如果他们认识到不对,能够承认错误,应该给他们改正的机会。孩子们都表示同意,这又进一步验证了这些孩子的善良宽容的品性。所以现在我对他们2个提出:在团队中做出检查,要相信同学们会原谅你们。他们连连点头同意。再一次集中批改作业时,我让他们首先表态,他们向同学道歉,说自己“不应该把工作‘丢来丢去’,不珍惜与团队的合作,请大家原谅。”其他小助理都高兴地鼓掌欢迎他们重新回归团队。
民权小学又进了一些砂石、水泥砖等建材,要修整操场南边的坡路:搭升旗台、修台阶。这对于民权校的建设自然是个重大事件,对于我们而言,方便了在校内的行走(是宿舍通向食堂、厕所的必经之路)也十分可喜。操场的北面有半截石墙,是当初修建操场时的遗留工程:为防止水土流失导致破坏操场而建此墙,后因捐款用完,还差二万多块钱的缺口而未完工,至今没有资金完成这个半截工程。学校的老师们期盼着能有新的捐助把修建操场的善举画上句号。
2010年12月3日星期五
带学生进行课堂练习时,发现许多学生(主要是成绩差的学生)不能理解题目的意思,是由于对一些词语不理解。比如题目说“为了表现谈迁治学的刻苦和信念的坚定,作者运用了许多数据。找几处这样的例子,……”叫了几个学生起来,读一下课文中使用数据进行描写的句子,这个内容在讲课中已经重点介绍过,但无一人答得出。又叫了一个学习好的学生起来作示范,然后又问前边几个学生:能找到用数据描写的句子吗?答曰:找到了。“读一下。”结果读的是有关“刻苦、坚定”的内容。原来他们对“数据”一词完全不知其然。于是列举出课文中用汉字数字和阿拉伯数字表示的内容,解释“数据”的意思,这个题目方被学生真正理解。不过,编写小学教科书的“大师”们,难道就不能写得通俗一点吗?要知道,我国乡村小学的学生可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让他们能看懂题目应该不是什么高科技的项目吧?专业术语还是等他们进入专业学习的阶段再出现也不晚。
这件事进一步启发我,讲课中不能被下面“一呼百应”的场面所迷惑,积极互动的学生可能是明白了,但还有一些学生并不真在“呼应”之列,他们对所讲内容往往还没有领悟,也许就卡在哪一个字或词上。这是我们支教老师要特别注意的。因为我们来的时间短,对这些孩子的基础、底细不甚了解,容易被课堂上表面的热烈气氛所“蒙蔽”,其实孩子们可能只是一知半解,或者是随大流。在交流教学体会时,有的支教老师很不解地说:搞不懂这些孩子,讲得时候问他们“懂了吗?”,都点头,可一做题全不会。可能就是这个原因。另外还有一种现象,就是这些孩子对支教老师很依恋,生怕老师不喜欢他(她),所以有时会刻意迎合老师。这都需要我们加以鉴别,不要被假象所迷惑,才能在对山区孩子的教育教学方面找到真正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