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2534阅读
  • 13回复

中国NGO需尝试救灾协作机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0-03-26
    西南五省大旱,旱情让五千万人受灾。一位贵州村民,为了寻找水源而死在了山洞之中。大地震、雪灾、大旱……近些年来灾难一个接一个。一部分人表达着同情之心,一部分人秉持围观心态,一部分人传递着消极乃至怨恨的情绪。每次灾难之时,都能大体看到上述三种态度。长久以来,由于社会的良善之心难以转化为有效的援助行动,所以善良的人日渐沉默,积极的情绪日益减少,而消极和怨恨的情绪增多。 tw.GBR  
k18v{)i~  
    那种消极,沉闷,悲哀,无力的气息是最可怕的病毒,它只会让恶的力量变得更麻木,更恶,而善良的人变得更善良,也更痛心。社会必须从已有的灾难中学习。社会必须变得更有力量,而当务之急首先是自救机制的培育。如果社会的积极力量不行动起来,那么可以预想的是,下一次的灾难依然是消极乃至于怨恨的情绪蔓延,依然是无能者的表演和失意者的悲情。 !&b| [b  
i5Sya]FN  
      身处灾难之中和远离灾难的人,除了巴望政府将彼此联接,彼此更需要自己拉起手来,筑起一些相对常态化的救助链条。不仅仅对于这次的西南旱灾,也是为了以后的灾难做准备。一个世纪以来,陆续有一些大规模的灾难发生。而近些年的大灾难日益频繁,随着自然社会生态的急剧恶化,未来还充满很多不确定性。在这样的情势之下,民间的健康力量显然需要有所准备,尤其是对潜在灾难要有所准备。民间社会需要做好灾难的预防性救援机制,而不是坐等灾难来临之后,依然再一次无力地叹息,苍白的呼吁。而这种协作援助功能的实现,当前只能寄望于灾难援助类NGO,尤其是彼此跨地域,跨领域的协作。 d^M*%az  
HnjA78%i  
      中国的资源聚合和分配是非常奇怪的一种模式。从最偏远的地区,到小城市,省会再到北京,中国的资源是逐级聚合,吸收,而资源的分配却像一个喷泉,从一个中心点向外发散。这样的一个结果就是,越是远离中心的,外围的,接受资源越是困难。 |/xx**?  
单就这次西南大旱而言,一个最突出的矛盾就是,越是靠近城市的地区,援助会更容易,资源也越容易抵达,而越是偏远地方,也是救助资源的疏导末梢,援助的成本就越高。然而这种最偏远的地区,往往是灾情最重,自救能力最薄弱的地区。他们最需要得到帮助,然而由于资源的传导成本等各种原因,使得他们只能接受最微弱的援助,甚至于只能听天由命。 Eq tL&UHe  
      M?My+ oT  
      中国NGO的协作机制的尝试,将降低资源传输的成本,减少资源消耗。然而NGO在中国的起步很晚,目前除了单一NGO的具体发展困境外,相关NGO之间的协作也十分地欠缺,同时很多NGO仍然囿于地域的区隔,没有与外界建立梯层式,常态化的呼应机制。NGO人士在专注于自身NGO能力建设之外,也需要尝试协作模式。如果不能打破NGO领域的“条块分割问题”一旦面临大灾难,除了信息共享之外,根本就不可能对灾难进行有效的援助。 7T6Zlp  
#Ff8_xhP2  
      NGO的能力状况也和目前中国的资源结构状况类似,香港,广州这样的发达城市,NGO能力强。而西南省会城市诸如昆明,成都,NGO也在快步发展,再往下县城,NGO在一些县城也有一些发展。 ~4=*kJ#7  
9,JM$ Y {  
      而要对灾区进行有效的援助,县城NGO是非常关键的节点。一方面,可以在香港或者广州等NGO发达地区,建立救灾协作联盟,旨在提供针对灾区的专业项目服务。参与NGO组织,需要派专人代表进行灾情救助的协作机制商讨,达成一定的协作共识。同时发挥各自专业优势,将服务打包,然后与灾区内,尤其是县城NGO组织进行技术传授和项目合作。围绕县域的NGO展开救助将会更有效果。外围形成县城NGO的资源储备库,时刻将物资、技术、服务转送到县城NGO,再由县城本地NGO将服务和物资送抵到乡镇和村庄。而在此过程中,借助互联网的信息聚合是基本的前提。经过多次磨合和训练,一个常态化的救灾链条或可实现。这样的救助链条越来越多,社会才会有骨架,灾区内外的人们才不会同时感到如此孤立无援。 G9Kck|50  
;a>u7rw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W 2[]m>;  
作者: 棹元 |  来源: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
[ 此贴被此间的少年在2010-03-26 10:27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0-03-26
需要多一点,这样高瞻远瞩的人士啊
生于秦巴大山活在南海之滨身陷纸醉金迷心在落叶真情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0-03-26
还可以做更多...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0-03-26
赞同! )kI**mI}  
我们应该学习国外的救助机制。快速有效,公家与民间合作。 =z"+)N  
政府部门的审批程序繁琐,一件事的上传下达需要时间。而NGO组织可以随动随行。
Have you smiled today?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0-03-26
想帮 但却不知道从哪里入手,纯粹捐钱,也可能解决不了什么事情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0-03-26
“很多NGO仍然囿于地域的区隔,没有与外界建立梯层式,常态化的呼应机制”这是无可辩驳的现实。 f4Y)GO<R]  
理由很多,原因很多。 HrsG^x  
    就我自己的观察是“缺少牵头人”,很多工作其实一旦联线就好开展,关键是没有人站出来沟通。 qT(6TP  
    主动性是至关重要的,也许OFS可以尝试更多(看到爱心淘宝店的友情链接里有一个爱心组织的义卖链接,这就是互通的可行性证明) : (X3?%  
    有计划,再实施,一步一步来,内地的NGO起步晚,但发展速度其实比较快的。 ML\>TDt  
b\`S[  
(个人陋见,勿笑)
天很小,其实很有缘;天很蓝,其实很精彩。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0-03-26
中国有太多的休系还不是很全面。就这点来讲,应该尽快改革
助人如助已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10-03-26
顶,写的好真实,行动起来吧
原野纯朴是自由的象征!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10-03-26
需要建立、健全完善的救助协作机制,于中国来说,总觉得是条太漫长的道路。 "hf |7E_  
就目前来说,怎么样才能更有效地帮助受旱地区?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10-03-26
很想为他们做写什么啊
有一个支点就能翘起地球!我不能,我只是个农民!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10-03-26
很多时候 有想法 但因种种原因 却难以实现。。。。。。 说出来很简单 但具体到实际操作中 算了 不谈了
少一次娱乐 多一份爱心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10-03-26
钢七连说得对“缺少牵头人"。如果哪家NGO出来牵头联系组织各个NGO一起协商方案,利用各个NGO的资源,让我们这些想提供帮助但不知如何帮的人都有渠道去帮助受困的灾区。
人类分享爱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10-03-26
希望可以在这一生中见证到成长~
偶是晓鱼哦~~~~
原来的那个鱼哦~~~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10-03-29
有想法是比较容易的,但是实践起来有很多的困难,其实比如说物流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客观因素。NGO调动物流的能力显然现在还不够。。好难啊。。比如我们之前地震时的援助,也主要是依靠政府的物流渠道来运输的。 I x%>aee  
也希望多一些志愿者,能够把爱心更快的散布到我们国家的每一个角落
爱过 笑过 哭过 痛过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