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563阅读
  • 6回复

浮士德:与撒旦交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8-04-16
— 本帖被 叶落城市 设置为精华(2008-04-16) —
自从《浮士德》这部作品诞生以来,浮士德这个人物便作为主角出现在各种大大小小人们所能接触到的文化场合里。文学艺术家们用各种现代语言,以各种已知的传播媒介和文学形式——从话剧到木偶戏,从抒情诗到神学——哲学性的悲剧再到大众滑稽戏,无数遍重述了浮士德的故事。这个故事对全世界各种类型的艺术家来说,都具有无法抗拒的魅力。 T~8kKw  
歌德于1770年左右着手于写作《浮士德》,当时他21岁,此后断断续续写了60年,一直到1831年,即他83岁去世前一年,他才觉得完成了这部作品。完整的作品是在他逝世后才出版的。因此,这部作品中有很大一部分力量来源于作者所生活的这段历史。浮士德及其周围的人物都带着个人的激情没,经历了歌德与他的同时代人所经历的大量世界——历史性的事变和创伤,而作品的整个演变过程更是整个西方世界的演变过程的一个缩影。 o1R:1!"2  
P,@/ap7J  
lk.Mc6)  
~,7Tj  
————梦想者的悲剧 TeRH@oI  
《浮士德》的写作始于中世纪,而当其完成时,世界已进入了工业革命的精神与物质的大变动中。故事开始,浮士德——一个高级知识分子,一个世人所敬仰的博士,独自在深夜中困惑地坐在自己的房间里喃喃自语: 9AJ"C7  
“唉!我还要在这监牢里坐待?可诅咒的幽暗墙穴…… -QK- w>  
这便是你的世界!这也算是个世界!” P!dSJ1'oC  
这个情景对于我们来说应当似曾相识:我们看到过许多在深夜里自言自语的现代男女主人公,浮士德只是其中一个。不过,这个自言自语者通常很年轻,且毫无资历,郁郁不得志。但浮士德不同,他已步入中年,且差不多已得到了他那个时代里一个中年人人生中所要的一切荣誉、地位,社会承认他,尊他为博士、律师、神学家、哲学家、科学家、教授和大学管理者。然而在他看来这一切头衔都是空的,他周围充斥的一切物品,书,仪器等等一切看起来也都像是一堆废物。他不停的自言自语,说自己根本没有生活。 MdhD "Q  
于是他将精神力量转向内心,转过来反对自己,并将世界变为自己的监狱。他要竭力寻求一条途径,让自己丰富的内心生活外溢。通过在外部世界的生活来表达内心。 4JRQ=T|P7I  
“你还要问,为什么你的心会忧闷无比? E V@yJ]  
为什么一种无名的苦痛窒息你所有生机? I%l2_hs0V  
…… ~S\,  
起来!快逃吧! A|YiSwyy  
逃往辽阔的境地!” U".5x~UC  
他打开魔法书,看到关于“地灵”的符录,于是突然间 $8}'h  
“我觉得力量倍增, ,\T7{=ZG\!  
仿佛饮新酒而振奋, dU-nE5  
我有勇气到世界上去闯荡, ^hcK&  
把人间的苦乐一概承当。 <%.lPO]&E  
敢和风暴搏斗,便是破釜沉舟也不慌张。” _r g*K  
浮士德用法术召唤地灵,但当地灵出现时,他却觉得地灵“面目多么可憎”“你真让我恶心”,但另一方面,他又承认自己与地灵之间及其相似。地灵嘲笑他说“你相近的是你理解的神,而不是我。”地灵还给浮士德取了一个将在此后数世纪的文化中产生很大反响的嘲弄性绰号Ubermench——德语“超人”。也许从另一方面来理解,地灵真正的意思或许是,你为什么不去努力成为一个mench——一个真正的人。但是浮士德正处于自己的悲伤当中无法洞悉。浮士德继续的消沉,以至于他已经下定决心离开这个世界,在他举杯欲饮下毒酒时,远处传来教堂的钟声,还有人们的歌声,这是复活节到了。酒杯从他手中滑落。 g@Pq<   
“这可是幼年听惯了的声音, N}nE?|N=5  
现在又唤回我的生命。” '<$*N  
这钟声就像是我们生命中那种看来任意,却有启示作用的景象、声音和感觉一样,总在最紧要关头拉我们一把,让人豁然开朗,触及到人最深处的情感源头。也让浮士德从自己书房的洞穴中走出来,出现在春天的明媚阳光中。 T: SqENV  
然而在他心情处于极高亢的时候,一个老邻居的话又让他跌回到原本的黑暗深渊,于是便有了他那著名的感叹:“唉,我的心中住着两个灵魂。” $[ oRbH8g  
于是撒旦老祖出现了。 i.{.koH<  
魔鬼靡非斯陀匪勒司以游学书生的形象出现,然后说道: 2~R%_r+<  
“我是否定一切的精神, oqo7Ge2  
原本合理; 0?cJ>)N  
一切事物有成就终归有毁, $]rC-K:Z  
所以倒不如一事无成。” DMOP*;Uk  
靡非斯陀作为一切邪恶的祖师爷,他以这样的形象出现,在我看来大概也是一种讽刺,但他认为他自己“常常想的是恶而常常作的却是善”。书的开头提到靡非斯陀与上帝打赌,要将浮士德拉到魔鬼的世界,而上帝应允了,所以他带着目的而来。浮士德盼望接触到一切创造的源泉,在他看来,一切“高傲的意见”、“五光十色的虚幻”、“一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财富、名誉”都是应当被诅咒的。事实上,他只有与魔鬼合作,“除了作恶之外什么都不想”,才能最终站到上帝的一边,“创造出善”,天堂之路由恶意铺成,于是,他与魔鬼签订了血的契约,而从一开始,他就输了。只是浮士德在拥有魔鬼的力量后,还不知道该如何去做,或者说要做些什么。此时,靡非斯陀倒成了导师: >qBJK)LHOv  
“废话少说!你的脚和你的手, ZW4$Ks2]Y  
你的屁股和你的头,这些当然是你的所有。 dQ_hlx!J  
但我把别的一切享受得宜, ]FgKL0  
难道就不等于是我的东西? ;iW>i8  
如果我能付出六匹马的价钱, 1Tr%lO5?6  
它们的力量难道不归我所有? Xck`"RU<xA  
我仿佛长了二十四条腿, WL?qulC}h1  
驰骋得多么威风抖擞。” @,9YF }  
从靡非斯陀的观点来看,任何东西善加利用且快速,便会收益最佳。这是以他魔鬼的观点来看,但前提是金钱,金钱无论在哪个时代哪个国家永远都是最佳通行证。浮士德在困惑的同时,又认识到“只有永无休止的奋斗,才算得上是个男子汉”,,但不久之后,他又顾虑自己究竟要成为哪一种男子汉。 ^7a@?|,q8  
他告诉自己人的生活必须要有终极目标,并且“我竭尽一切智能把人类的荣冠争夺,倘若不行,我还成了什么?” V"B/4v>  
浮士德这么问自己,语气里充满了不确定和茫然,而靡非斯陀却只给了他一个模糊不清的回答: [^W +^3V   
“你是什么,到头来还是什么: BS ]:w(}[  
你是什么,永远还是什么。” A/{!w"G  
浮士德开始了他的冒险之旅… 9Y@ eXP  
=WHI/|&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8-04-16
————爱情之悲 +z:>Nl  
整个19世纪,“葛丽卿悲剧”一直被视为这部作品的核心,人们一直觉得这是个伟大的爱情故事,然而一再品味之后不难发现,这段爱情之中,自始至终以爱情为目的的只有葛丽卿一人,于浮士德,这只是他的冒险之旅上一段稀松平常但又从此让他耿耿于怀的一段爱情,他只是一个过客。 +prUa u*  
葛丽卿始终是作为一个悲剧人物出现的,她太善良了,善良到让人觉得不真实,然而这样一个不真实的人物却有一段真实的感情,令每个读者动容。在遇到葛丽卿之前,浮士德象许多进入中年的男女一样,觉得自己已经垂垂老矣。但在魔鬼的帮助下,他变年轻了,且活力十足容光焕发。此外,他的社会地位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之前他除了名誉一无所有,但现在,他有钱,有华丽的马车、服饰,可以自由放弃学术生活,且去尝试他曾经未曾经历过的事情。他成了一个看起来光鲜亮丽且高贵的上流人士。葛丽卿——那个成为浮士德第一个性交的对象,继而成为他第一个情人,最后成为他第一个牺牲品的年轻姑娘。——首先是作为浮士德已离开并丧失了世界的最美丽的象征 ,深深的打动了他。他被她那儿童般的天真无邪,小镇居民的朴实无华以及基督徒特有的谦逊给迷住了。 n/x((d%"E  
在一个场景中,浮士德在葛丽卿的房间里徘徊,准备秘密地留给她一件礼物。那是一个寒酸但却整洁的房间,位于一户穷人的小屋之中,浮士德抚摸着家具,将房间赞为“圣地”,将小屋誉为“天国”,将他坐的扶手椅赞为“家长的宝座”。 0X4)=sJP  
“这周围笼罩着一片宁静,整齐与满足的气氛; Y`#6MhFT7  
这小屋之中显得多么幸福! c2Exga_  
这清贫之中露出何等丰盈!” =XK}eQ_d  
浮士德那种窥阴性质的抒情,对我们造成的不快几乎是难以容忍的,因为我们知道——尽管浮士德在这种时刻不可能像我们那样也知道——他对葛丽卿房间深表敬意的言行乃是对它的一种图谋的一部分,是必然会将它摧毁的一个过程的第一步 。当然他这样并没有任何恶意:因为只有扰乱他那平静的王国,他才能赢得她的爱或表示他自己的爱。另一方面,假如她如浮士德想象的那样乐意呆在家中,那么他也无法破坏她的世界。而实质上,葛丽卿已经厌烦待在自己的房间里,就像浮士德厌烦待在自己书房里一样,这恰是他们俩所相似之处,也是他们故事展开并发展的一个关键之处。 "vg.{  
浮士德和靡非斯陀通过葛丽卿的邻居与她获得接触,且一发不可收拾的进展。直至他们的关系成为众所周知,葛丽卿成了别人口中的妓女,因而有了她的哥哥瓦伦亭与浮士德的决斗,自然,浮士德赢了然后离开。此时更为戏剧的是,当葛丽卿在教堂内忏悔时,曾经拯救过浮士德的钟声在她听来却像是丧钟,他感到一切都向她压过来: #kh:GAp]  
“这风琴的声音,快要使我窒息, gVe]?Jva`  
这唱歌的声音,快要把我的心儿搅碎。” ! ,{zDMA  
她发出惊叫,在精神错乱的妄想中跌倒在地。这个可怕的场面被作者用表现主义的手法刻画了他的极其黑暗和僵化,构成了对整个哥特式世界的一个特别严厉的判断。然而审判的结局也出现了:葛丽卿的母亲死了,再之后她怀孕了,而此时,她孤身一人,之后她的宝宝死了,她最终被判了死刑,即将被处死。此时的浮士德还在远方与别的女人狂欢,就在这当头,浮士德看到了葛丽卿在监狱中的幻象,看到了她的痛不欲生,他突然愤怒,向靡非斯陀大声吼叫,然后命令他必须将葛丽卿救出来。靡非斯陀带他进到葛丽卿所在的监狱,一开始葛丽卿不认识他了,她把他当作刽子手,以一种疯狂而可怕的恰当姿势奉献出自己的身体来接受最后的打击。浮士德发誓爱她,要她跟自己逃跑:只要她跨出门槛,就自由了。她感动,却不愿走。她说他的拥抱没有热情,他并非真心爱她。她的话说出了部分真理:虽然浮士德不想让她死,但也不想与她一起生活了。 I9Uj3cL\  
葛丽卿没有走,被处死了。 *l;S"}b*,_  
浮士德由于悲伤和内疚而病倒。在一个凄凉的日子,一个空旷的地方,他面对靡非斯陀,由于葛丽卿的死而对他哭喊“这是一个什么世界,竟然能够发生这样的事?”在这种时刻,甚至诗歌也死了,歌德用僵硬、疙里疙瘩的散文来勾画这个场景。靡非斯陀最初的反应是简洁而残酷的:“如果你无法忍受,为什么你与我们交往?你想要飞,但你又头晕目眩。”撒旦老祖在这里揭示了一个真理,人的成长是要付出代价的:任何想要成长的人都必须付出代价,而且相当的高,你不一定能够承担。随后他说了一句似乎是安慰,但有揭示了更多的话:“她不算是第一个这样的女人。”假如浮士德这么继续下去,那么像葛丽卿一样的牺牲者肯定不是唯一的了。然而葛丽卿的死,相对于浮士德未完成的野心和梦想来说又是微不足道的。 ~9xkiu5~  
于是他又开始了他新的闯荡和尝试…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8-04-16
————梦想实现的悲剧 5gII|8>rQ  
对歌德《浮士德》大多数解释和改编都限于作品的第一部,在葛丽卿受到谴责并为此赎罪之后,人们对他的探索便减弱了。 Qc)i?Z'6  
意料之外的是,在此之后,浮士德的故事又再次达到高潮,且出现了他的第三个变形或者用较现代的话来说叫第三个分裂人格。在第二步的伊始,浮士德一个人在草地上做梦,然后他把自己的生活投入到了另一个人的生活当中,学习怎样去爱,怎样去建设和破坏。他把自己的生存视野从私人生活扩展到了公众生活,从亲密关系扩展到了积极行动,从情感交融扩展到了组织人群。他不仅努力去改变自己的生活,而且努力去改变其他每一个人的生活。 TLp2a<Iy  
然而在他和靡非斯陀遨游完了所有的历史和神话,无止境地探索了各种经验的可能性之后,他发现自己到了穷途末路,甚至觉得还不如故事刚开始时那样具有活力。而撒旦老祖靡非斯陀比他还要情绪低落,因为他似乎用光了诱惑,使尽了手段,但并未达到他想要的结果。 V.*y_=i8t  
当浮士德偶然看到汹涌澎湃的大海时,他开始兴奋,然后恼怒于靡非斯陀的回答,开始思考,“你为何要让事物继续不变地按其原有的方式运行呢?”他这样反驳撒旦老祖,让他无言以对。浮士德开始展开他新的设想,我们因此又看到了他的活力,不过这次他换了方式,不再是梦想或者幻想等虚无的东西,而是具体的规划,改造大地和海洋的运作计划。此时,撒旦老祖茫然了,哑口无言了,唯有这次他没有再冷嘲热讽。在刚开始时靡非斯陀曾设想有一辆快速马车,作为人在世界上运动的典型方式,而现在他的门生已经超越了他,浮士德想要运动世界本身。 K~2sX>l  
这次为浮士德牺牲的人,远不止一个了。他的方式近乎野蛮而残酷,他要求他的工程速度近于疯狂而野蛮,那个一直冷眼旁观的老妇人用了浮士德曾经可能无法想象的字眼: e9 @{[  
“白天工人们纷纷闹嚷, [ZC\8tP`V  
尖锄铁铲挥动繁忙; 4c95G^dZ  
到夜晚四处星火群集, ;']u}Nh  
第二天便筑就一道长堤。 X d o\DQn  
不知道牺牲了多少人命, 6)*B%$?x  
深夜里响遍了惨痛呻吟; |cP:1CRzi  
炽热的火流向海边通过, l U8pX$  
清早看,便出现一条运河。 I>JE\## ^n  
他不信上帝,贪得无厌…” y.}{KQ"a*  
这一切在老妇人眼里就像奇迹一般令人难以置信,然而浮士德还不满足: B :S8{  
“尽可能用各种方法征募一批又一批的工人, sW'_K.z  
宽猛相济、恩威并行, dP(.l}O  
给以报酬,引诱而强逼!” JN4gH4ez)  
他已经视若无睹,甚至毫不同情。他迷醉于自己对人们所拥有的这种新的权力,用马克思的话来说,那是一种统治劳动力的权力。他终于为自己的头脑找到了一个要达到的目的: JqZt1um  
“我想做的事,要赶紧去完成; T/2k2r4PD  
主人的话才具有真正的力量! f6yj\qq]  
为完成这浩大的工程, WcoA)we  
要靠成千上万只手服从一个伟人!” 1#%H!GKvTU  
如果说之前是教堂的钟声换回了他的生命,那么现在铁球的声音给他注入了新的活力。工程的完工让他感到自豪且容光焕发。但与此同时他发现了一小块瑕疵,那个老妇人和她老伴以及他们的小木屋和教堂,就在浮士德所造的大堤的外围,让他看着刺眼想着心堵,他愤怒了。他要那小木屋和教堂消失,他要开始新的建设。他让靡非斯陀和他的手下去解决问题,但却不关心这魔鬼会用什么样的手段去解决。于是撒旦老祖用了他惯用的伎俩,直接将小屋连人一起烧毁,干脆且残忍。浮士德在得知此事后,再次震惊和愤怒,如他对葛丽卿之死的感觉。他抗议说,他并未让他采取暴力行为,他始终以为他能清白的创造一个新世界。 很明显,他不过是在自欺欺人,他还没准备好为自己的野心承担责任,或者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潜在的“恶”品质。在此,浮士德生命中的讽刺性达到了顶点。 aL*MCgb'  
在杀死那对老人的同时,他实际上也宣判了自己的死刑。一旦他清除了他们以及世界的全部痕迹,他就在也无事可做了。于是他站在自己一手创造起来的浩大工程前高喊:你真美啊。停留下来吧!”然后,他倒下了,靡非斯陀的目的达到了。 XzSl"UPYH  
“过去了!这是一句蠢话, :r ~iFP*  
为什么说过去? ZS wuEX  
过去和全无,完全是一样东西! *~shvtq  
永恒的造化何用于我们? oA@M =  
不过是把创造之物又向虚无投去。 ?upd  
事情过去了!这是什么意味? Y0krFhL'x0  
这等于从来未曾有过, i{TPf1OY`M  
又似乎有,翻来覆去兜着圈子, M2p|&Z%  
我所爱的却是永恒的空虚。” U5TkgHN{y  
ygj%VG  
+_$s9`@]6  
VevG 64o  
尾声:高尚者的胜利 ]u!s-=3s  
最终,浮士德的灵魂并未被撒旦老祖收入囊中,正是如故事开头说的“除了作恶外什么都不想”才能最终站在上帝的一边,而他做到了。他的灵魂被一群小天使从撒旦老祖的眼皮底下抢到天堂,他获得重生。 C ?>d$G8  
追求自我认识的现代男女很可能始于歌德,他在《浮士德》中向我们展示了人类的第一个发展悲剧,这是一个美人想要遭遇的悲剧,但又是每个人都继续在上演的悲剧。假如《浮士德》是一种批判,那么它也是一种挑战——对我们的世界来说更甚于对歌德的世界:浮士德未完成的建设工地虽然生气勃勃,但也摇摇晃晃,在它只上万名大家必须保持警觉并且建立起我们自己的生活。 2uN3:_w  
天使与撒旦老祖周旋抢走浮士德时唱了一首歌,或许可以用来结尾。 Z37Dv ;&ZD  
非汝之所属, yP"}(!~m  
慎勿与相遇; +6$+] u]  
扰乱心灵者, A{J?I:  
不可徒忍受! 8s2y!pn7Q  
横暴之袭来, [?|yQ x  
奋力而抗拒。 ZD'mwj+K  
惟有爱人者, n44 T4q  
爱能引导之!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8-04-16
PS  当然在第二步中也穿插了一段爱情,且用了较大篇幅的文字来描写,但相较于第一部中的葛丽卿,他与海伦之间的爱情却更显得荒诞和不着边际。众所周知,海伦,曾经引起特洛伊大战的罪魁祸首。但浮士德在一场幻象中对她一见钟情,且一发不可收拾。靡非斯陀带他去寻找海伦,在古典的瓦卜吉之夜,他的感情陷入狂热。当然最终他和海伦之间结合,且有一子,但这个儿子英年早逝,如何死的,我至今未读懂...,然后海伦也随之而去,她说“生命和爱情的联系已经断绝”,于是化作尘埃而去。相较于葛丽卿,海伦的死并非为浮士德,因此他无内疚可言。 ^gx~{9`RR  
我们可以发现,浮士德几乎经历了我们常人所必经历的两次爱情,如我们所说,一次她爱他,但他不爱她;另一次他爱她,但她不爱他。但于他而言,什么样的爱情都不重要,因为他发现了更重要的事情。因此在第二部中这段不算是爱情,只能算是他在成长路中一次小小的羁绊,翻过去,又是光明一片~~ FCEmg0qdjD  
L H_H yP_  
d3q.i5']G  
正文over~~~~~ ,)*[Xa_n  
jQm~F` z  
],0I`!\  
B-]bhA4|:  
参考资料《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浮士德》 i"iy 0 ?  
L-E?1qhP>  
前者作者为马歇尔.伯曼  后者众所周知 歌德 I*Dj@f`  
窃以为引用马歇尔老先生太多原话,所以不敢说是原创,8过,花费了很多心血。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8-04-16
学习了~~~
LOVE IS GOING ON~~
ooo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8-04-19
孤独行者
简单  快乐  自在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8-06-09
“我是否定一切的精神, HxW/t7Z(  
原本合理; { ixKc  
一切事物有成就终归有毁, cy!P!t,@  
所以倒不如一事无成。”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