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2503阅读
  • 0回复

读书推荐: 爱的觉醒(Z)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7-10-18
作者:克里希那穆提 9K8f ##3  
@ P=eu3  
<9S?wju4W'  
U/B1/96lJ  
S"iQQV{)Z  
推荐理由: z:aT5D  
s68EzFS  
I [J0r  
  真相是永远的No.1。 o%Lk6QA$  
  拥抱真相,接受真我。 S!GjCog^J  
  智慧源自与真相没有距离。 bT@7&  
  …… qO<'_7TN[  
  以上的句子,我常常用到我的文章中,也常常和人说起,就像是我的信条一样。 dJ#. m  
  但说真的,我有时会没自信,拥抱了真相,真的就OK了吗? R0y@#}JH  
  我本来还持有另一个观点:理解就是最好的治疗,理解了,改变自然就会发生。然而,无数的读者不断问我,请问怎样才能改变,问的人太多了,我逐渐对自己这个观点不自信起来,于是,在上一期的“健康·心理”专栏中,我弄出了一个成长的三部曲——“理解、接受和改变”。 eXaa'bTx  
  感谢印度哲人克里希那穆提的《爱的觉醒》,这本书令我彻底相信,真相的确最有价值,拥抱真相的那一刹那——也即理解——的确就是最好的治疗。这本书还带给我许多其他方面的启发,读书中,我几次忍不住掉泪,但这是喜悦的泪水,也怀着庆幸——原来听从自己的感觉而走的路,是对的。 j${:Y$VmE  
  虽然这本书还没读完,但我已可以断言,截止到今天,没有哪本书对我的启发比这本书更大了。 <:u)C;  
TA}z3!-y*  
H7e/6t<x  
#zcp!WE.OI  
放下一切念头,方能看到真相 .,K?(O4AY  
  在书中,克氏屡屡讲到,最重要的是通过你自己的冥想,看到真相,而真相就是爱,看到真相即是智慧。 W?"Z>tgp  
  并且,真相一定不是思考的结果,而是当你放下头脑中的一切时,你与世界的自然相遇。 xw5E!]~D  
  放下头脑中的一切,这被称为空寂。当你做到这一点时,冥想自然会来,你会自然与世界相遇,爱与智慧自然会降临。 N b(f  
  冥想这个词很容易被理解为一种主动努力的结果,也很容易被理解成一种神秘状态,这都是误解,所以描绘这种状态的更好的词汇是“空寂”。 G6zFCgFJ^y  
  对于许多人而言,空寂这个词也令人难以理解,它简单,但那种境界我们的心似乎无法捕捉,那它可换成另一个相对好理解的词——单纯。 Dk|<&uVV  
  关于单纯,我写过一篇小文《论单纯》,描绘了这一境界: lHpo/ R :  
  单纯是心性的纯净,单纯的人有一颗晶莹剔透的水晶心。 =*q:R9V  
  因这水晶心,世事和万物无所遁形。 HRx% m1H  
:\*hAV1i  
O,_2dj d  
\<VwGbzFi  
  譬如,我们总以为,要想看穿一个人,一定有办法,一定要努力,掌握了一些技巧甚至巫术,就可以轻松看懂一个人了。然而,技巧最多的人,在识人这一点一定不如一颗单纯的心,有一颗单纯的心的人不需努力,就可在一瞬间看到另一个人的真相。 t Ib?23K0  
  并且,单纯的人也不能努力,如果一努力,他就失去了单纯,于是看到的就是自己的妄念,而不是另一个人的真实存在了。 _c|>m4+X  
  空寂也罢,单纯也罢,冥想也罢,这些词描绘的那个境界都不易达到,因为要达到这个境界,就要放下一切念头。 U/M(4H3>H  
  以色列哲学家马丁·布伯也描绘过这个境界,他说,真相是“相遇”,即我的本真与你的本真“相遇”了,这时就有最大的爱和最多的智慧。他把这种关系称为“我与你”的关系,但要建立这个关系,必须达到一点——“不带任何预期和目的”。 j\nnx8`7  
  所以,克里希那穆提在他的书中不断强调:放下! a$MMp=p  
  放下什么?放下自我。但更具体一点,又是什么,马丁·布伯所说的预期和目的又是什么? 3:a}<^DuCS  
  反相!也即真相的反面。 rG"}CX`]:  
>qn@E?Uf  
VwoCR q*  
P Z-|W  
外在的优秀,或令我们更自卑 lX`)Avqa  
  预期和目的总是这样的逻辑:真相太痛苦,你逃避,并几乎一定要逃到相反的方向上去。所以,预期和目的几乎必然令你离真相越来越远。 Uq/(xh,t5  
  譬如,心理学家阿德勒写了《自卑与超越》一书,他认为,对优秀的追求源自自卑。也因这一点,一些心理医生乃至大师甚至担忧,假若自卑得以疗愈了,追求优秀的动力是否就消失了? j>M 'nQ,;d  
  这个问题暂且不论,起码我们可以看到另一点:即便极其优秀了,但内心深处的自卑仍然无法消除,甚至丝毫都未减少。 n>\BPiz  
  例如,一些人,一旦成为名人,在钱权名利上具有了相当的优势,他们反而变得更自卑,对童年时的伙伴,对贫苦家庭,对悲惨童年等一切人生的缺憾变得更加敏感,外在条件的优秀并未令他真正自信,反而令他更为自卑。 $7a Rf'  
  对这样的人,我曾建议,必须单独对内在的自卑做工作,但我不知道该怎么做工作,而克氏给出了答案:承认自卑,因为自卑就是真相。 Nh41o0  
  自卑必然是有这样的原因——童年获得的爱太少。那么,围绕着这个事实,当事人势必会有很多感受,如悲伤、愤怒、嫉妒等。这些感受,就是真相,他不必做别的事情,只须拥抱真相就够了。 *?gn@ 4Ly  
  所谓别的事情,几乎必然意味着执著于反相,如刻意追求外在的优秀,或刻意自欺欺人地说,我不惨,我一点都不惨,我幸福极了,简直是世界上最幸福最快乐的人。 J-fU,*Bk  
  越执著于反相,对真相就越惧怕。你不断逃避真相,你的预期和目的越来越多越来越重,它们都是为了满足你自欺欺人的需要的。但真相就在你心中,你根本无法逃避。于是,你的心越来越分裂,各种心理问题因此而生。 E~zLhJTUL'  
  但是,一旦拥抱了真相,承认自己的惨,并接受悲伤或其他自然情感,你会立即获得解脱,并因而获得巨大的力量。 #kX=$Bzk  
  我在《最纯的悲伤帮你告别悲惨往事》中写过这样的故事:Z的童年无比凄惨,她小学四年级时想自杀,先是回顾了自己的许多人生悲剧,然后忍不住悲伤,开始肆无忌惮地痛哭,但哭到最悲伤时,内心里一个声音跳出来说,你是很惨,但你还可以做很多事。 Dd*T5A?  
  这个声音拯救了她,她放弃了自杀念头,性格出现了巨大改变,而命运也因而改变。 '?Q [.{<  
  这就是真相的价值,悲惨童年是事实,她的悲伤是真相。以前,她执著于反相,亲人给她的爱太少,她试图攫取其他一切人的爱,并对别人不喜欢她极其敏感。结果,不管她在反相上做多少工作,如努力讨好别人,都不会令她得救,别人都有点讨厌她,因为她对爱与认可过于贪婪,她的预期和目的太强,并且,她越执著于反相,对真相就越敏感,于是不管别人对她多好,她很容易忽略,而对消极信息无比敏感。 @ -JD`2z  
  但一旦她接受了真相,不再和真相较劲,她就得救了。 )\uy 0+b  
  Z的故事,过程简单,但结果神奇,我每次和心理学界的同行讲起她的故事,我们都会说,这个女孩是“例外”。 ^Y xqJy  
  然而,克里希那穆提的书让我开始相信,这是必然,任何一个人能像她一样去全然拥抱一下自己的人生真相,都会收到一些不可思议的结果。 WjGv%^?  
bK%go  
~?aq=T  
 !+IxPn  
理解既是开始也是结束 <W vuW6  
  说一些小的故事吧。前不久,有两个晚上,我忽然间又有些怕黑,还有些神经质的担忧,但又说不清这个担忧是什么。第三个晚上,我忽然间明白——这不是思考的结果,而只是自然而然出现的信息——怕黑的情绪是怎么回事,我的担忧是什么。于是,怕黑的情绪立即消失了。 +*g[hRw[  
  对此,克里希那穆提说:“我们对自己头脑里的活动往往是缺乏觉察的,不过你一旦毫无拣择地觉察到其中的活动,凭着那份觉知和留意,就能将喋喋不休的妄念止息下来。试试看,你会发现这其实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5/mW:G,&  
  这的确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所以,大前天,一个女子问我,同事要给她举行一次盛大的欢送会,她特别担心自己会哭,她怎样才能控制住自己不要哭得太失控。 +I2P{7  
  我建议她说,你对自己说,我就是想哭,做足了准备,要大哭一次,这样就可以了。她说,好,她试试。 TUZ-4{kV"  
  那么,可以预料,她不会哭得失去控制,因为她不再执著于反相。 8&VwAo  
  有些人,我们称之为嫉妒狂,因为他们吃醋到可怕的地步,譬如邱兴华,因怀疑妻子被别人摸了一下而一口气杀了9人。然而,嫉妒狂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认为自己不嫉妒,最严重的,譬如邱兴华这样的人,对于自己的嫉妒情绪,似乎没有一点觉知。 )^)VyI`O  
  也就是说,嫉妒就是他们的真相,但他们一直执著于反相,根本不承认自己嫉妒。假若他们想改变自己,克里希那穆提的建议是:“觉察到自己在嫉妒,便是从嫉妒中解脱了出来。” 0At??Z py  
  要做到空寂,方法是放下,就是放下自我,因为自我中藏着太多虚妄。我那两天神经质的怕黑就是虚妄,Z对获得别人的爱与认可的渴求也是虚妄,明明嫉妒成性却认为自己不嫉妒,这也是虚妄。 @ 6i^wC  
  并且,虚妄总是自我的虚妄。所以,要想破掉虚妄也很简单,就是觉察。克里希那穆提说,你不需要做其他的工作,你只要觉察就可以了,“对整个意识内容进行毫不扭曲而又了了分明的观察,便是冥想的开始及结尾。第一步即是最后一步。” 5JI+42S \  
  由此,我也想对大家说,不必再问我该怎么改变,理解就是改变,理解既是开始也是结束。只有当理解没有产生,当我们还执著于反相时,所谓的办法才有一点效果,但它们的效果常是让你远离令你痛苦的真相。 T}P| uP  
  破掉了自我的虚妄,一颗心的杂质就会越来越少,最终就会臻于单纯,而一颗单纯的心不需要努力,就可以看到真相。 kT UQ8U  
"Q+'lA[}  
j2#Vdw|j  
1z ~;c|  
你不必离开生活去苦修 T}2a~  
  在哪里才能破掉自我的虚妄? G`w,$:,  
  空寂的状态那么美,真相那么重要。于是,人们容易以为,必须用一些神奇的办法才能做到这一点,譬如打坐、闭关、苦修、念咒,还有一些另类的,如匍匐在某个权威或某个信念脚下,奉献于他或它,为之散尽家财,甚至为之牺牲生命,等等。 ']f]:X;6 w  
  克里希那穆提反对这些做法,他认为这些也都是虚妄,并明确宣称,答案不在山洞里,不在药物中,不在任何神奇的地方,而就在你的生活中。你的生活是你一切重要体验的来源,你的生活也势必是你的自我的养料,那么,你要破掉自我的虚妄,你要拥抱真相,又怎么可以去到别处呢? g 4d 5G=y  
  所以,克里希那穆提说: \ +v_6F  
  真理就在你的当下,它不在遥远的异国里,它就在你的眼前。真理就在你的所作所为之中。你不需要去剃度或做一些人类早已做过的蠢事,因为真理就在你的眼前。 [kFX>G4  
  …… ~SJOynSz,  
  我们都渴望经验神秘的事物,却看不到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因为我们并不爱自己的生活。 /w!b2KwV  
3OFv_<6  
p&_a kQj  
E[LXZ h  
  并且,他还特别强调说,不要追随任何人,更不要追随任何组织,“组织化的宗教其实是在做生意,我们会接受它是因为我们的生活实在太空虚了,但所有的人为组织,不论是有形的或无形的,都跟实相扯不上任何关系。” v>g1\y Iw  
  给真相盖上一座大厦,真理就不见了 m0F-[k3)  
  最重要的是点亮你的自性之光,你每多一个觉察自我的时刻,你的自性之光就更亮了一些。这一点,即便克里希那穆提也不能帮到你,他只能对你说,你觉察了自我,你的自性之光就更亮了一点,但要做到这一点,你只有自己去觉察你的自我,包括真相和反相,没有任何人能替代你做这个工作。 `R8~H7{I6  
  并且,在做这个工作时,理性、头脑和思考没有意义,感觉是唯一的路。 uGJeQ  
  关于权威,我想,许多权威都在做这样的事:他发现了一点真相,而后他或他的追随者就围绕着这一点真相,盖起了一个华丽的、迷宫式的大厦,并用温柔的或粗暴的种种手法,诱惑或胁迫他人相信,这座华丽的大厦,就是真理。 "[H9)aAj7  
  一旦我们信了他们,并膜拜这个大厦,就连那一顶点的真相也远离了,于是我们对外在的人或组织越虔诚,我们对反相的东西就越执著,我们的自我也就越虚妄,而智慧和灵性就离我们越远。 K;-:C9@  
  想拥有智慧和灵性,我赞同克里希那穆提这本书的路:回到生活中来,先来觉察你在这个生活中的自我。 ~m uVQ  
  所谓的灵修,尽管有许多神奇的词汇、神奇的方法和神奇的结果,但它其实一点都不神奇,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走这条路,并且每个人都可以从中获益。可能正是因为这一点,克里希那穆提的书,尽管有点晦涩,但却在全世界的范围内都成了畅销书。 Q=gVxS  
  我只读了克氏的《爱的觉醒》,读这本书的感觉真好,书里的文字,宛如没有一点杂质的清泉,汩汩地流入我内心深处。从没有哪本书给我这种感觉,以前不管多有名的书,读的时候,感觉多少都有杂质,一些被奉为经典的书,杂质之多,令我极其抗拒。 [_qBp:_j?s  
  现在我确信,我的感觉是有道理的,这些书的确有杂质,而其中许多都在干这样的事——构建一个富丽堂皇的大厦,诱惑或胁迫你匍匐在它脚下。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