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5212阅读
  • 35回复

想和大家讨论的2个问题,关于走访志愿者和学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20 发表于: 2010-09-30
我们捐助的目的是尽可能让孩子们有获得完成接受基本教育的机会,即助学,非解困救难。为达此目的可以说已经勉为其难。对于其他救助,凭我们的力量远远不能完成。我们目前工作应该围绕团队的宗旨展开为好。

记得有个申请慈善基金的电视节目,其中有一个盲人学校两次进入最后评审都未获成功,因为这个学校的一切全靠创办人(花甲老人)一人之力而存在,而一旦老人不能支撑,学校将不复存在。

可见,团队、规则、服务,健全而有效是我们生存的基础。
1条评分
admin 金钱 +50 2010-09-30

只看该作者 21 发表于: 2010-09-30
关于第二个问题,我想还是应该从助学的宗旨出发,只要孩子愿意上学并需要捐助就要帮他们实现愿望,至于成绩真不应该是捐助的标准,这需要我们和孩子们讲清楚。我们应该是捐助所有需要帮助的学生而不是仅仅捐助好学生。

那些备受压力的孩子除了觉得考不好对不起捐助人外,更恐惧的应该是怕被捐助人放弃。

我们应该给孩子们鼓励和关怀而决不该是压力,他们的压力已经够大了。要知道,年龄大的孩子们是需要一个精神导师的。

我对中国目前的中学教育唯分数论深恶痛绝,深恶痛绝!!!
1条评分
admin 威望 +50 2010-09-30

只看该作者 22 发表于: 2010-10-02
不论哪个问题都需要后续能不断更近,真正从心理上给那些孩子鼓励支持帮助。
学会理性冷静的思考并取舍!
只看该作者 23 发表于: 2010-10-02
顶11楼,其实我们做的也许改变不了一个孩子的一生但是,可以让他不在没有文化,尽我们所能的帮助他,不求回报
阳光总在风雨后~
只看该作者 24 发表于: 2010-10-12
其实我就觉的  其实就学习问题  不仅那些孩子有压力 其实生活在我们周围的一些在校学生也是有很大的压力
其实这些就要看我们怎么去正确的引导他们  要多给他们一些鼓励
每天微笑多一点

只看该作者 25 发表于: 2011-05-13
和被帮助的孩子通信时不要总把重点放在“学习”上,其实引导他们学会做人更重要不是吗:)
Look forward, there is a way

只看该作者 26 发表于: 2011-05-14
引用第0楼我是沙子于2010-09-28 16:30发表的 想和大家讨论的2个问题,关于走访志愿者和学生 :
这次通道走访,有两个事情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想和大家讨论讨论:
一是,这次在通道走访见到一些家长,了解他们家中曾发生的灾难性事件,面对哭泣的孩子、母亲们,面对她们经受的苦难,这对走访志愿者而言,也是一个情感和心理的深度考验。我承认对我有一些冲击,我想我应该不是唯一感受到冲击的人。对于走访的志愿者,我们OFS后续有能提供哪些支持呢?
二是,在和学生交流时,仅仅我就听到了好几位学生说,最害怕最恐惧的事情就是成绩不好,那样对不起资助人,觉得一切都完了。有几位说到这儿,潸然泪下。这样的精神压力,往往又容易导致考试发挥失常,造成恶性循环。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我们是否给了受助的学生太多的压力,特别是已经进入初中和高中的学生,她们往往已经非常明白事理。
.......


        昨晚打电话回家,我老娘批评了我,说我给孩子压力,不然被资助的孩子不会考不好试就写信给我,她怕我把孩子逼疯……我当时就被她逼疯了:太后,您不是看了孩子写给我的信么,人家心理素质好着呢,只是倾诉;而且您老人家抽空看下我写的回信就不会说我给孩子压力了……我妈思考了下说:别逼人家。我觉得我妈在逼我……
                                  ——以上内容摘自见证群我的诉苦

    关于楼主说的第二点,我也是深有感触。孩子们很有忧患意识,唯恐自己不能用最直观的成果报答好心人。就像我资助的一位坚强的姑娘一样,一直是成绩最好的,这一次考试失利,写信给我,表壮志、说担忧,寄到我家被我妈先行拆阅了,我老妈就以为我很在乎孩子的分数,认为给孩子压力太大,把我使劲批评了一通。这说明,很多人还是很懂孩子的心,被批评了但是很欣慰。
    关于助学,我在白云这告诉各村小把需要资助的贫困生资料报送上来时特别强调两个条件:有求学欲望、家境困难。我还特意跟办公室主任说:不考虑学习成绩。结果这厮乱传话,所有村小都报的家境不是很困难的尖子生,我第一次收到资料去村小核实时,肺差点气炸。请校长和相关任课老师切记把握住“有求学欲望、家境困难”这两个前提,其他不考虑。拿着后来补充来的资料,跟孩子们交谈时,心里一阵一阵的疼,孩子们已经很懂事了,又渴望让老师知道自己需要帮助,又极力想掩饰窘迫争取到更多自信的资本。很是心疼。
天很小,其实很有缘;天很蓝,其实很精彩。
只看该作者 27 发表于: 2011-05-14
“好好学习”是空洞的,如果受资助的孩子是在为资助人而不是为自己学习,那他/她的学习也就失去意义了。

还有走访的人到底指望从这些孩子嘴里听到什么?吃饭,做工,钱,学习,玩,睡觉,这几乎就是他们的全部了。他们当然会表示有压力,难道他们会告诉你们说:“我们很随便的,爱学不学,你们爱资助不资助”?

走访者和资助者和孩子们能交流什么?我不知道。但是如果一个爱画画的孩子能跟你谈梵高毕加索,爱音乐的孩子能跟你谈肖邦巴赫,爱文学的孩子能跟你讨论梨花诗派和底层文学,爱物理的孩子能跟你讨论量子力学、电弱统一、希格斯粒子,或者爱天文的孩子能跟你谈论夏季大三角秋季飞马四边形春季大弧线,或者关心时局的能跟你讨论利比亚或者本拉登的死活,那他们离成功也不远了。

可惜他们不能,你们也不能。
他们不需要这些,你们也没能力让他们需要这些。

所以,走访者不要把自己听到的看到的东西太当回事。那个世界原本就是这样,走访者和孩子的关系就是一面之缘,你们相遇,交谈,分离,仅此而已,无需过多评价;资助者和孩子的关系也很难超过一个金钱的概念,你给孩子钱,让他不丢失学习的机会,他们能学多少或者想学多少,不是你能轻易掌握的,你可以去稍微左右一下他价值观,但是你对你资助的孩子的价值观到底需要多少改变,不是一个随随便便的走访者能够评价和判断定性的。

资助者不是教育家,没有谁规定资助者需要做除了钱以外的事情。如果你要做,我也不会拦你。但是我要引用当地支教老师的一句话:“孔夫子弟子三千,大教育家一个,教成人的也没几个。”
[ 此贴被emptyset在2011-05-14 12:57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28 发表于: 2011-05-14
楼上,偏激。
物竞天择,并非是悲观地逐波随流或者乐观地放任自流。
孔夫子的亮点不在教出了多少所谓的“人”,而是思想的传递。
好,打住,不多说了。
天很小,其实很有缘;天很蓝,其实很精彩。

只看该作者 29 发表于: 2011-05-14
原则上不资助初中以下的学生,因为让他们上学是政府职能,我们不能跟公务员抢着干活。即使他们不干或者不好好干。
高中开始资助,愿意学习的,有能力承担基本费用的,才是我们该资助的。我们不能大包大揽,恨不得“收购”一个孩子的三年时光。
到了高中,孩子应该懂点事了。一年(甚至一学期)资助完毕,一看成绩一团糟,或者要这要那,或者音讯皆无,立刻停止下一年度的资助。
牢记一点,我们的钱不是风刮来的,慈善是有原则的。
邀月会友友无算
以诗杀人人不知

只看该作者 30 发表于: 2011-05-14
这个问题不光是当地学生的问题,而是所有现在学生的问题,所以我们的工作是不能纠结的去做现在的重点,而是平稳的做好现在的所有

只看该作者 31 发表于: 2011-05-14
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事做最好。
微笑着面对人生!

只看该作者 32 发表于: 2011-05-14
其实呢。。真的该淡定~

当是刚刚了解到我们OFS的时候就给我自己的生活很大的冲击,但是凡是都不要用悲观的角度想,因为这样的冲击我学会感恩,变得积极,对于内部志愿者们来说,其实可以多多的搞地方聚会~少的三五人,多的几十人,之间聊一聊很多问题和积郁都会散去的,人跟人是要互相依靠才能活下去的啊

至于孩子们,有这样的压力和担忧,我的第一反应是欣慰的~我不求资助的孩子做全校第一,他甚至可以是个差生,只要他坐在教室里其实已经足够了。当时间把人磨练的越来越事故的时候才发现,人是不能不读书的,就算以前怨,以前不努力,但还是庆幸,至少不会后悔,自己连书都没有读完。这点上可以由资助的流程上,提倡给孩子们写信来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可以让志愿者们给予一定的安慰,也可以让指教志愿者在平时做一定的疏导。只要有提倡这一方面的中心理念,我觉得,没有什么问题会是“问题”的~~
偶是晓鱼哦~~~~
原来的那个鱼哦~~~

只看该作者 33 发表于: 2011-05-14
关于第二个问题,我认为:资助学生只要能读上书,受到基本的教育就行了,不必苛求他们考试一定要怎么样怎么样的,这也让违反我们帮助他们学习的初衷

只看该作者 34 发表于: 2011-05-14
同意楼上观点!!!
我想说。资助与被资助这个行动本身是很好的,没有错。
孩子们得到了宝贵的读书机会,资助者付出了他们的帮助和爱心。就单纯的行为来看,两者都有受益。
这样,很好。如此不就可以了。。

至于关于孩子对于成绩上的压力,虽然确实是个问题。但我们没必要杞人忧天,夸大事实的负面效果。如果以成绩为标尺,或者把成绩作为孩子们和资助人联系时的主要话题,自然是会对孩子们心理造成压力。这样也似乎违背了我们资助孩子们的目的性。
其实关于这一点,资助人的信件内容其实是很重要的引导工具,我们完全可以和孩子们谈论生活,谈论学校,谈论同学或者最近发生的一些有趣的事。而不要把重点过多或者主要放在学习成绩上。
对于孩子来说,定时报告他们的学习成绩也许是对资助人表达感激的最佳方式。因为成绩不好羞于与资助人联系,产生负担。这样的事实也说明孩子们是多么单纯,多么有责任心,也多么脆弱。

个人建议,(一)应该把这个问题尽可能的传达给各位资助人,并对资助行为的意义性做适当引导。同时进行一些调查,包括对于日常与孩子们交流内容和情况。当然,这是任重道远的,还需OFS团队经过进一步交流讨论才可。
(二)走访人员在走访过程中,与孩子们的交流时间毕竟较短,获取的信息和真相也很有限。首先不要听风就是雨,夸大问题。另外,走访人员的工作重点应该努力找重放在调查需要资助的孩子以及收集纠正孩子资料上面,对于成绩的考察真的应该逐渐放宽放松。同时,在活动中可以增加辅助对于心理压力过重的问题孩子的引导。让走访工作更加多样性和功能性。因为走访团队是真正第一时间与孩子们进行直面交流的人群,这样的影响力是不容忽视的。OFS也应该充分地利用这个资源优势。
(三)关于孩子们心理压力这点,也是因人而异的。每个孩子的情况,心理素质都是有差异的,不能以点概全。有条件,可以适当组织心理辅助活动,或者组织资助者亲历走访,与孩子们当面交流。或许能解决一定问题。(不过此类活动较为庞大繁琐,实施起来有一定难度。个人想法,仅供参考。)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只看该作者 35 发表于: 2011-05-15
引用第28楼钢七连于2011-05-14 13:58发表的  :
楼上,偏激。
物竞天择,并非是悲观地逐波随流或者乐观地放任自流。
孔夫子的亮点不在教出了多少所谓的“人”,而是思想的传递。
好,打住,不多说了。



不跟看不懂我说话的人谈偏激。
孔夫子不悲观,我同样不悲观。
但在你看来,孔夫子是偏激的。
孔夫子会对那些听不懂他说话的人感到悲观。正如我会对你感到悲观一样。
毕竟我的思想在你身上是没法传递的,因为你看不懂。

正如 如月凉子 所说,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事情做就可以了。可是大多数的大人们清楚自己喜欢什么吗?你们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了吗?你们还记得童年的梦想么?我不敢苟同。那些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的大人们,你们有能力给孩子提供什么样的引导呢?除了“好好学习”以外的?

资助者能给钱,这是好事,已经做得很好了,不必再杞人忧天。剩下的东西,交给“孔夫子”和他的门徒们去做吧。
[ 此贴被emptyset在2011-05-15 14:43重新编辑 ]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