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 2007-01-04 16:17:49 S"H2 7
vEJbA
(9dl(QSd
%EB/b
]c'A%:f<
□口述 薛宝琨(南开大学教授) cbTm'}R(G
□采访 本报记者 夏榆 Y76gJ[yjn
Gk6iIK
2006年年末马季的突然去世,使相声再次成为传媒的焦点话题。本报请来三位相声有缘人,他们的话题是相声的兴衰起伏、相声的江湖恩怨…… 5=ryDrx
;:NJCu G
薛宝琨是1961年认识侯宝林的。 ]t"Ss_,
当时他是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学生,毕业分配到中央广播事业局,在中央广播电台做编辑。薛宝琨很早就喜欢听侯宝林的相声,北大毕业做论文也是关于相声语言的研究,就在去广播事业局报到之前,薛宝琨听说广播文工团说唱团缺少创作员,结果他没有到文艺部报到,而是到说唱团当了创作员。 S)@j6(HC4
去广播说唱团报到的当天晚上,侯宝林正在演相声。薛宝琨就躲在侧幕边上看。侯宝林演的是他拿手段子《戏剧杂谈》,第一次在侧幕间看到侯宝林的时候,薛宝琨非常激动,其时,侯宝林已是中国“新相声”的代表人物、全国政协委员。刚出大学校门的薛宝琨对侯宝林满心仰慕和尊敬。演出结束,薛宝琨被人引荐给侯宝林。 oUlVI*~ND
侯宝林为人很热情,非常有风度。但是他的一句话刺激了薛宝琨,侯宝林说:“别看你是北大的高材生,你干这行还得从头学。”薛宝琨自此跟着侯宝林,几乎所有的演出都跟着,天南海北不管多远都去。侯宝林有演出,薛宝琨就为他提道具,演出开始就躲在侧幕看。 E7hY8#G
薛宝琨因研究侯宝林被评为副教授,又因研究相声晋升为国内惟一的相声学教授,现为中国曲艺研究会副会长、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教授。他著有《侯宝林和他的相声艺术》等15本共300余万字的著作,是侯宝林研究的权威。 |yPu!pfl
在舞台的侧幕,他目睹了一代相声艺术大师的表演风采,也见证了相声艺术的兴衰。 Cw&KVw*
"^GGac.
最初相声场子里没女人 .Z *'d
旧社会所有的艺术行当里,曲艺是最低的。 WH^%:4
戏曲演员比如梅兰芳先生、马连良先生,要比侯先生他们高。侯先生跟我讲,人家瞧不起曲艺,尤其瞧不起相声。一个京剧的三流演员要过生日唱堂会的话,找一帮艺人到他家去演出,你得乖乖地去。曲艺界的大王比如刘保全———曲艺界唱大鼓的第一把手,他过生日要请一个三流的京剧演员到他家里去,都不会有人去。曲艺里面,尤其瞧不起的就是相声,相声很长时间是不允许进入剧场的。 utV_
W&
1940年代相声才开始进入剧场,1940年代以前,相声在什么地方呢?撂地摊儿,就是在马路边儿上,或者在平民聚集的场所,比如天桥,那是三不管地界儿,穷人聚会的地方,那里有块地儿,搁几条板凳,叫做风来吹,雨来散,刮风减半,下雨全无。看天气吃饭,风一吹,就没有人了,大家就饿着,雨来了,大家就散,刮风减半,一刮风的时候,人就很少了。那时候说相声的零打钱,演一段,拿个钵子讨钱,跟人说好话,说自轻自贱的话来羞辱自己,讨好观众,说相声的人在社会上地位很低。相声表演内容也很不堪,经常是胡说八道,生理的、伦理的,爸爸儿子、肚脐以下三寸的地方,就在这儿来回转悠。就是靠这个哗众,吸引人,实际上是下层人民宣泄压抑的一个场所, o`-msz
原来在相声场子演出的时候,没有女观众。有一位老太太去看相声,他们里面有一位相声演员就把老太太劝走了,上别处去吧,老太太说我想听相声,您别听这个,我们这儿不说人话,老太太说,你们不许说人话吗? =T7.~W
说黄的,说荤的,说带性刺激的东西,不光是相声演员,连四大名旦在演出时也穿得很暴露,胳膊抹上白粉,一个很有名的京剧演员,上台的时候从嘴里拿出两个假牙来,用这个找噱头,演员穿旗袍,烫头发,露大腿,叫作色艺双全,不光要有艺术,还要有声色。那时候开始有女演员、女艺人出现,在这以前还都是男艺人多。所有的艺术样式都这样,曲艺也是这样。艺术竞争很激烈,大家口袋里拿不出钱,今天挣了活儿,明天不知情况怎么样,艺术肯定往下来。相声演员就不光演相声了,去演幕表戏了,像现在的小品。什么叫幕表戏,就是我给你一个提纲,今天你们俩演戏,你们俩是夫妻关系,在台上你一定要把他弄死,什么词,什么情节我不管,这两个人去商量,商量还有什么台词,全靠即兴发挥,就像现在的消费文化一样。那时的相声是什么状态呢?就是低级下流的段子非常多,黄色的段子大概不下100段,规矩人不许听相声,谁家孩子去,回家就挨一顿打,听相声是学坏的开始。 w``U=sfmV
x[e<} 8'$(
侯宝林走红以后穿西装 ]D\D~!R
侯宝林先生让相声从下三滥的状态,回到一个正常的状态。 _H@DLhH|=
侯宝林是在天津走红的。在1940年以前可以说是默默无闻,几乎到了走投无路,1940年以前,侯宝林去过沈阳,到那儿也被冷落,回到北京依然被冷落,然后就跟郭启儒搭伴儿,1940年两人就到天津,到天津当天就叫响了。演出到最好程度是,相声只能唱到倒二,不能压轴,不是最后一个,是倒数第二个。他演到了大轴的地位,就是最后截底,从他那儿开始,相声可以在最后一个。我们现在的欣赏习惯也是,最后一个是最好的。那叫大轴。然后他的包银就上来了,薪俸、工资就拿到大轴的钱,他认为拿到大轴的包银,不仅生活提高了,也给相声露了脸。到了1943、1944年就拿到大轴了。他在天津红到什么程度?他白天和晚上要有两家剧场,晚上还要跑五家电台说相声。那时候,他已经可以跟那些很有名的艺人同台演出了,唱梅花大鼓的金万昌、唱京韵大鼓的刘保全,就是他同台的名角。 tKXI
k9e
相声演员在过去都剃光头,穿大褂,走在街上穿的都是布衣,侯宝林红了以后就穿西装,留分头,用现在的话就很时尚,同行人看见他就说:哟,侯先生怎么着。天津人说话,哟,你人了,人了就是你出人头地的意思。侯宝林先生说,我人了怎么样,我难道就不应该做人吗? qIT@g"%}t
1950年,侯宝林参加了相声改革小组,这个小组有党的文艺工作者、有著名的语言学家,也有像老舍这样的平民作家。老舍也给侯宝林他们写段子,他们的段子也让老舍去听。适逢建国初期,相声艺人的状态都很灰暗,对前途没有信心,他们认为相声这套玩意,骗得了旧社会,骗不了新社会,赶紧趁着年轻力壮去改行。侯宝林认为共产党不会取消相声,是相声不争气,所以一定要改,首先改的就是相声里面污秽的语言、下流的内容。 RZTiw^
侯宝林成为“新相声”的代表,他的《婚姻与迷信》、《买佛龛》、《衣冠害人道》,以新社会新人的视角回看旧的时代,他以善良和温暖的幽默讽刺旧时代的荒诞。 7@W>E;go
CpTjJXb
马季用相声打麻雀
1$h,m63)
到1950年代末和1960年初,马季开始跟随侯宝林先生去中南海给毛主席演出。 Xsa].
马季1956年正式进入中国广播说唱团,成为一名专业相声演员。当时的领导确定侯宝林、刘宝瑞、郭启儒、郭全宝等当马季的老师。其中侯宝林为责任老师,几位名师教一个,侯宝林形容当时的马季是“千顷地,一棵苗”。到中南海给毛主席演的都是些小段子,让老人家休息,一高兴就完。演过《画像》、《跳大神》、《黑斑病》,一起给毛主席演。开始大家都还紧张,他的秘书说毛主席不需要你们教育,你们就演个好玩,让老人家开心。演出的时候毛主席就那么细细地听,听完以后,站起来,跟侯宝林和马季一一握手。 r9?Mw06Wc5
毛主席说了一句令马季永生难忘的话:“还是下去好。” Iu=(qU
马季去世,大家认为马季是新相声的代表人物,但是歌颂不是他发明的。 jmG~Un M
马季原来是新华书店的售货员,1956年参加全国会演的时候,就被侯宝林和当时的团长白凤先生看中,然后调过来。马季他过去很喜欢相声,泡相场,对相声很熟悉,虽然他没有向侯宝林他们老一辈拜过师,他没有科班的训练,而且那时候也不可能教你传统的东西,而他自己又是共产党员,时代又这么召唤他,我想马季写新相声,写歌颂相声,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他性格的必然,马季在这个期间写了一些歌颂相声,《登山英雄赞》、《登山小八路》、《找舅舅》。至于那些相声现在还有没有美学价值,那是见仁见智。 dSHDWu&
歌颂相声为什么会起来,一是大家从感情上说觉得旧的不好,新的好,特别是艺人,他们都感激新社会,他一定要歌颂,按他们的话就是时代的要求。相声演员和别的艺术领域的艺术家一起,紧跟时代潮流,比如打麻雀。1958年的时候,毛泽东号召除“四害”,麻雀是“四害”之一,那时候我在北大念书,我们每个人都拿一个洗脸盆出来,就在院儿里敲,麻雀不敢落,好多麻雀心脏破裂掉下来。1958年以后的新相声和其他所有的文艺样式一样,助长了社会的浮夸风。 N"ST@/j.A
相声的传统功能———讽刺被消解,讽刺遇到了困难。1958年大跃进的时候,大家认为共产主义就要到了,每个人都在检讨自己的保守思想,晚自习的时候,食堂的人把门推开,送冰激凌,白吃,食堂吃饭的时候,花生米随便吃不要钱,新华书店无人售书,不几天书就都被偷光了。
El8,,E
歌颂相声就是这时候出现的,歌颂相声的第一人是东北一个艺名叫作小立本的演员,他写了一个叫作《社会主义好》的段子,这个段子几乎没有什么故事和情节,完全运用快板的语言,开始说什么机什么机,这个机那个机,这些机都是生产用的,最后为了抖包袱,就是苏联花布布拉吉,大家也笑,笑那种快捷的节奏和轻松的感情。还有《人民公社好》,人民公社好,就是好就是好就是好,相声已经完全没有艺术可言了。相声用来歌颂没有错,扩大相声反映生活的功能,但是问题是怎么样歌颂,这个歌颂的背景是什么,相声后来的歌颂变成了假大空,变成了说假话说大话说空话,变成了对现实的粉饰。 2D5StCF$O
从1961到1966年,相声在这段时间的发展还比较正常,但到“文革”就整个断掉了。江青不喜欢相声,认为是耍贫嘴,但是这期间也有相声,比如马季的《友谊颂》,还是能听到。 ^U/O!GK
不光是相声有歌颂,所有的艺术都在歌颂,郭沫若带头歌颂,《十三陵畅想曲》那就是歌颂共产主义快到了。老舍先生留下来的《茶馆》,是建国10周年的作品,但是老舍先生的《茶馆》为什么流传至今,因为它真实,不管歌颂还是讽刺,只要真实,就不会失去艺术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