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2366阅读
  • 0回复

[走访报告]2014年12月甘肃通渭走访手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5-01-04
201412月甘肃通渭走访手记

走访地区: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榜罗镇、第三铺乡等其它乡镇
走访目的:做实地家访,核实学生家庭及学习情况
走访人:土雪辰吉儿、王努力高兴、秋雨、颖儿等
走访时间:20141215——20141217
走访学生:60(由走访人分组完成)
撰写人:秋雨

再一次踏上走访之路,相较第一次,没有前期长时间的准备,15日下午五点多看到消息,买上晚点八点多的票出发,真有一种说走就走的感觉。
回来这些天后,再想那几天的走访历程,似乎很清晰,但却不知从何下笔。
火车在零下十几度的天气中跑了近两小时终于有了暖气,经过一夜的飞驰,天刚亮就到达了兰州。
走访的其他小伙伴早在15日晚就到达了兰州,下了火车,跟着火车上遇见的一帅哥一路狂奔去打车。七点多正是早高峰,这是中国几乎每个稍大一点的城市都逃不过的命运——堵车,没办法,只能先上一辆车,再慢慢的向目的地移动,必须跨过黄河,才能离我的目的地和小伙伴们近一点。
由于我的加入,一辆车好像有些太挤了,王总临时又安排了一辆车。
从兰州出发到通渭,差不多走了三个多小时,窗外几乎没有绿色的植物,一片枯黄,典型的黄土高原风景。
吃过午饭,才开始真正的走访行程。
从通渭县城到第三铺乡中学,车程不长,但是已经是盘山的路了,稍开快点就会有晕车的迹象。
按照学生不同的家庭地址,我们分成了几个小组,开始了正式的走访工作。
乡村的公路都只是用挖机挖出了路的雏形,城市SUV那么高的底盘也会时不时的被刮。和我们一起的小帅哥司机都会忍不住的叫出一句“呀...
沿途和带领我们走访的老师聊了聊,老师说这里几乎没有额外的收入,除了我们眼前一块块荒凉的地能够种种土豆,玉米之外。全家人一年的收入全从这并不肥沃的地里面出来,着实不易。
谈话间,到了我们要走访的其中一个孩子家附近,老师下车去问详细地址,孩子的婶婶领着我们找到了家里,可惜的是家里没有人,说是农闲时节,都趁着地里粮食收了,到外面去打工,挣点过年的钱,以及孩子们来年的学费。
孩子家里的房子是典型的北方自建房,很大的院子,院外整齐的落着几个大草堆。遗憾的是没办进入房子里面去看看,也没有和家长有交流接触,仅仅只能从院门口看看。不过,我很喜欢这种宽敞的感觉,心情觉得很放松,没有了钢筋水泥的压抑。



因为时间紧张,对于父母外出务工不在家的孩子家里,我们也只能通过邻居做一个简单的了解,就匆匆的赶往一下家。几乎全是盘山路,并且是高低不平的,汽车驶过全是漫天黄沙,颠的我闭上眼睛完全不想说话。只是在老师说某某同学的家快到了的时候,我睁开眼睛,机械的下车。神奇的是,只要我离开车两分钟,整个人又精神了!
下车,拍学生申请资料,见到家长说明来意,跟家长聊聊,了解家里人口,收入,等等其它基本情况,拍下家庭基本陈设等等。一个一个的终于在汽车的颠簸中完成了走访。当天的最后一家,沿途一直问,好容易正好一骑摩托的乡村医生经过,跟着他,直接将我们带到了孩子家门口。孩子妈妈已经到了门口,和她打招呼,妈妈听不懂普通话,只能由老师翻译。我也没办法听懂她说的话。
妈妈招呼我们进房子里面。走进去,昏暗的灯光下,坐着一位老人和一个看起来不大的小男孩。见到我们进来,奶奶忙起身,孩子也认出了和我们一起的老师,连忙让座。只是,他站起来的姿势有些牵强。问过之后才知道,腿被开水烫伤了。打量了一下四周,这和我们之前走访过的家里都不一样,房子的整体面积很小,因为有炕,有炉子,还摆了一台小电视机,显得很拥挤。当然,其他有些家庭可能房子摆件更多,但是面积够大,所以一样的宽敞。照理说在这个传统的北方乡村,房子才是乡亲们一辈子的依靠,但是,由于家庭负担实在太重,这所由纯泥土建起来的房子也只能是这样了。家里六个孩子,前四个全部是女儿,在传统的重男轻女的观念下,妈妈又生下了第五胎,一对双胞胎男孩儿。但这就更加重了这个家庭的负担,因为其中一个男孩儿患有癫痫。刚刚进屋子看见的就是他,腿也是由于发病时被开水烫伤的。没有办法,只能休学在家。其他几个孩子,除了大姐已经出嫁之外,也都还在上学。
由于已经是晚饭时间,妈妈和奶奶还很热情的留我们吃饭,乡亲的纯朴让我特别感动。走出屋子,天色渐暗,只留下妈妈和奶奶在寒风中送别的影子。。。
        

回来的路上,晕车的症状好像减轻了一些,和老师聊聊天,很快就到了第三铺乡中学。
坐在暖和的屋子里,等着其他访友们的归来。
近七点,天已经全黑了。颖儿的那一组突然说有些状况。一孩子家在山顶,由于前些天下过雪,在零下的气温下几乎没有化,路又太窄,我们一起从兰州过来的车上不去,走路又太费时了,只能先回到学校。但是,孩子家必须还得去,换了学校一辆车身窄一点的车,顶着极寒,颖儿又踏上了走访之路。
近九点,大家终于都归队了。拖着疲惫的身躯又回到县城。那一刻,觉得什么也比不上床和被子亲。
十六日的行程安排特别满,八点吃过早餐,就匆匆踏上了行程。一样的分组。
我和辰吉儿分一组走访榜罗镇。拿着学生资料,我们都说这是一个学霸之乡。成绩好,字也写的好。书法之乡果然是名不虚传啊!
从通渭县城到榜罗镇约一个多小时的车程中,辰吉儿从上车几乎就没有说过话,颠簸的山路以及因为赶时间开的超开的车,让我也觉得特别难受。好在终于到了一座山顶,到了我们的第一个目的地。
进到校长的办公室,一股墨香味扑面而来。房间很窄,进门左手边就是一张大书桌,上面笔墨纸砚齐全,还有部分写好的字帖。环顾四周,全是书法作品。细问之,才知原来都是校长自己写的。
在这个快节奏时代,几乎都很少拿笔了,现在的小孩子都是IPAD不离身,可是,在这里,还能够见到这么有中国气息的味道,真心觉得赞。
午饭前走访了学校附近的几个孩子。午饭后,就得去另外一个更远的乡了。
在学校老师的带领下,向毛店出发了。
沿途走访,到达毛店学校已经是下午快三点了。同行的老师介绍说,这个学校是这方圆环境最好的学校了,建议一定要进去看看。在校门外,就能看见伸出墙外的长的粗壮的树枝。进到里面,花坛,大树,确实让人觉得很舒服的布局。
没有过多停留,又匆匆的上路了。因为是另外一个乡了,对这边没有那么熟悉,同行的老师还特地叫上了毛店学校的老校长陪我们一起。
车行走在山谷中,其实没有路,就是平坦的河谷。因为冬天,水几乎全结冰了,但是很不厚实,车轮压过去,能听见冰碎的声音。就这样跌撞着走完了河谷中的几家。
剩下的两家是在翻了几座山头之后到达的。
一个是在山顶,离主干道有一定的距离,只能弃车步行。下车问了几户人家,因为没有家长的名字,大家好像都不清楚。老校长提议直接去山顶的小学,学校老师肯定对孩子了解,知道家在哪儿。
到达时孩子们正在上课。说上课其实也只是坐在教室里面唱歌。这所学校就只有两个老师,其中女老师是民办的,男老师是一直坚守在这所学校的。
缺腿的桌子,纯泥土的操场,水泥做的乒乓球台,看上去歪歪快要倒了的厕所,还有最亮眼的高高飘扬在山顶的国旗。。。这就是一所学校。
      
孩子们挤在一间教室,走过去一看,生了一个炉子,窗户上面的玻璃已经有一个角不知去向了。孩子们唱完一首歌,可能是看见我走过去了,都害羞的用冻的通红的手捂住小嘴巴看着我笑。我说,你们不用管我,继续唱你们的,有些孩子笑的更厉害了,其中一个小男孩,看了看我,大声的起了一首歌:我们的祖国是花园,1 ,2 。瞬间,教室又充满了暖暖的歌声。多年前,我也是唱着这首歌长大的!

在老师的办公室,见到了锦旗,奖牌,老师说,虽然学校条件不怎样,但是我们一样的希望把孩子们教的有出息。现在再看那些照片,那个小男孩儿,还有在寒风中飘扬的国旗,以及坚守岗位的老师,酸酸的,暖暖的。。。
在老师的带领下,顺利的找到了孩子的家。爸爸妈妈都在家,院子里面还养了好多只鸡,看上去都肥嘟嘟的,更惊喜的是居然还养了有两匹驴子。妈妈介绍说是农闲时可帮乡村驼东西挣点零花钱。这也是我们走访了这么多家,唯一见到还养有家禽的家庭。


当天最后走访的一家是在另一个山头。路几乎不叫公路,仅仅只是把平常走的路拓宽了一些,我们的车过不去,完全只能靠步行。
一直往前走,正和校长说要找人问问的时候,遇见了以前甄家小学(就是山顶那所小学)退休的老校长,说明来意,校长直接领我们到了孩子的家。
往回走,要节约时间,只能步行下山,同我们一起来的车已经返程在山下等我们。老校长一直送我们走了有近一半的下山路程。途中,听着三位老师聊着,虽然我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但从他们不时的开怀大笑,猜测应该是聊过去有趣的事情,突然觉得好感动,这是不是就是他乡遇故知呀!在我们的坚持下,老校长才决定停下来送别的脚步,但是还是远远的在半山腰上看着我们。
一路上,几乎是小跑着往山下走的。快到山脚时,接到了辰吉儿打来的电话,但是只是说了两句,就断了。山中的信号伤不起呀!特别是联通的!
花了近四十分钟时间,终于看到了车,此时身体已经彻底的不听使唤了,几乎是爬着上车的。还是回到了毛店中学。在学校食堂吃着热饭,喝着热汤。一天的奔波终于要告一段落了!
从毛店回通渭的路上,我已经彻底的放松了,一觉醒来,已经到达了县城。而其它队友,已经早早的回到了县城。终于,通渭的工作就要告一段落了!
流水账一样的记录下了两天的行程。写下上面这些历程的时间,感觉又走了一遍通渭。对这一块黄土地的复杂情感没有办法用一两个词语概括起来。寒冷,贫瘠,还是闭塞我希望那都只停留在我们过去的记忆中。未来,在孩子的们努力下,在这块有着浓郁书乡气息的黄土地上,相信一定可以让这块黄土地闪闪发光!发出金子般的光!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