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010阅读
  • 3回复

静悄悄的革命-创造活动、合作、反思的综合学习新课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2-08-19
2 ]W"sT[  
副标题: 创造活动、合作、反思的综合学习新课程 aVsA5t\zi  
作者: [日] 佐藤学 }? j>V  
译者: 李季湄 3NRxf8  
出版社: 长春出版社 `|@#~  
出版年: 2003-1 " '/:Tp)  
页数: 181 DtkY;Yl  
定价: 15.00元 ~^jdiy5  
装帧: 平装 s6Ox!)&  
ISBN: 9787806644829 @*Sge LeL  
%H OMX{~}#  
uJ ;7]  
内容简介 · · · · · · mv9k_7<  
  实践新课程教学参考。本书是通过和事物对话、和他人对话、和自身对话的活动过程,创造一种活动性的、合作性的、反思性的学习。 j. UQLi&`  
r_/=iYYJ  
目录 ······ ? ->:,I=<~  
译者序作者序(中文版) pGEYke NU  
前言——改变教学的教师们 vpR^G`/  
Ⅰ教室里的风景——向创造性学习迈进 ]l\'1-/  
一、教室里的风景——关于“主体性”神话 "J:~Aa%_  
二、产生主体性假象的温床——教学中的形式主义 *((wp4b  
三、以“应对”为中心的学习和教学——超越“主体性”神话 gx+bKGB`  
四、“应对”的教师的身体和言语——倾听学生的发言 v_-S#(  
五、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千方百计地促进交往 v,z s dr"d  
六、每个学生相互作用——交响乐团式的教学 <X9  T}g  
七、创造相互学习的教室——息息相通 {.c(S w}Eo  
U(#)[S,  
Ⅱ 改变教学——学校改变 g}HB |$P7  
一、为了让学校从内部开始变化 h&Thq52R  
二、相互开放教室——改革的第一步 |tL57Wu93  
三、校内教研活动的三个原则 >'IFr9&3  
四、学校组织的简化——为了能让教研活动成为核心 bH+x `]{A  
五、召开公开研讨会 $B6CLWB  
六、学校向社区开放——校外人士参与学习的挑战 34S|[PX d  
g=w,*68vuy  
Ⅲ 设计课程 h!# (.P  
一、什么是课程? u;1/.`NPB  
二、以“学的课程”为中心 Pp-\#WJ  
三、“综合学习”为什么会混乱? g D&/ k  
四、综合学习和学科学习 $50rj  
五、综合学习诞生的时候 Cw`8[)=}o  
六、综合学习的乐趣 0].x8{~o  
七、创造综合学习的教师 l !VPk"s  
八、公民教育和学习“学习”方法 "JI FF_  
九、没有正确答案的学习 D5]4(]k&  
十、从现实出发进行学习 EX^}#|e*h  
十一、虚假的“自主性、主体性” Q(@/,%EF  
十二、从“勉强”到“学习”的转换 WXz'H),R  
十三、在活动中的合作学习 vd>K=! J  
十四、组织合作的探究 [KrWL;[1 <  
十五、通过对话深化学习 IH qY/j  
十六、校本课程建设 _ 4:@+{  
十七、从综合学习到课程的创造 27mGX\T  
十八、向学习共同体的学校发展 2uonT,W  
{z)&=v@  
Ⅳ 学校改革的挑战——中小学的实践 x:'M\c7  
一、培育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关系 ;{1J{-EA  
二、向学校的未来挑战 mEi+Tj zp  
三、迈向相互探究、创造、表现的共同体 u 6&<Bv  
四、由对话创造出的学校文化 jIY    
五、“学习共同体”的实验学校结束语 C9l5zb~D  
BQYj"Wi  
e.pm`%5bO  
作者简介 · · · · · · gq9D#B  
  佐藤学(Manabu sato),1951年生,教育学博士(东京大学)。历任三重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东京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东京大学大学院教育学研究科教授,现任东京大学大学院教育学研究科科长、学部长。同时,他也是美国教育科学院外国院士、日本学术会议会员、日本教育学会会长、日本教育哲学学会常务理事、日本教育方法学会常务理事、日本课程学会常务理事、日本教师教育学会常务理事、日本教育史学会理事、文部科学省学术审议会专业委员、东京大学出版会理事。佐藤学教授著述丰硕。主要著作有:《美国课程改造史研究——单元学习的创造》(1990)、《学习,其死亡与再生》(1995)、《教育方法学》(1996)、《课程论评——走向公共性的重建》(1996)、《教师这一难题——走向反思性实践》(1997)、《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1999)、《教育方法》(1999)、《教育时评(1997—1999)》(1999)、《教育改革设计》(1999)、《改变教学,学校改变》(2000)、《“学习”再考》(2O01)等。其中《课程论评——走向公共性的重建》和《教师这一难题——走向反思性实践》的主要内容已结集成中译本《课程与教师》(钟启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出版,《改变教学,学校改变》的中译本《静悄悄的革命》(李季湄译,长春出版社,2003)也已出版。   c)H (w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2-08-19
李 泉 f:$LVpXS-  
    在正在进行的日本教育的改革中,佐藤学博士注意到,重视学生的 “需要、愿望、态度”的“新学力观”提倡之后,学生自主地设定课题、主动探索、自己解决问题的“自我学习”形式等均被树立为理想的教学形态。他认为这是一种将学生的“主体性”绝对化的倾向。原因很简单,教学是由“学生”、“教师”、“教材”、“学习环境”四个要素构成的,所谓“主体性”神话却是将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与教材以及学习环境等割裂开来,让教育成为仅仅针对学生的需要、愿望、态度等学生自身的性格取向来进行的神话,成为把学习理想化为只由学生内部的“主体性”来实现的神话。 VAkZ@ u3'~  
    这一切,让我们感到无比熟悉。 5rG&Z5  
    课堂上,我想没有教师和家长不希望学生们能积极举手,踊跃发言。自己的小孩上课发言不积极,很多家长还会因此而苦恼。热闹的课堂一度成为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的象征。尽管这种学习表面上看起来非常活跃,但这种学习的质量并不高,积极举手发言的学生往往错过的东西会更多。佐藤学博士认为,这种表面的热闹正是产生主体性假象的温床,它使教育被表面化,陷入了浅薄与贫乏。 !'uLV#YEZ  
    让我产生困惑的一个现象是,为什么我们的许多小学课堂总是“闹哄哄”的,而初中、高中的教室则是“静悄悄”的?为什么在小学课堂上积极举手、发言过剩的学生,到了初中、高中就变得表情麻木、拒绝发言?这就是佐藤学博士所说的主体性假象的标志之一。如果在幼儿园、小学时代过分强加以虚假的主体性的话,到了初中、高中后,学生就会尽全力去反抗小学时代被驯服出来的虚假主体性,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初中、高中的课堂上拒绝发言,常常面无表情地坐在教室里的情况。这种“主体性”的神话是不可能实现学生的自由成长的。 $* )??uU  
    不能不承认,作为教师在追求虚假主体性的意识深处,有着与学习活动或内容无关的、想轻松方便地控制课堂、维持秩序的欲望。应该说,那些对枯燥无味的或者无意义的课题表现消极、毫无兴趣的学生不仅是自然的,也是健康的,对这些学生的表现教师应该视之为理所当然,并首先有必要来一番认真的自我反思。 'qD5  
    学习,一般认为是能动的行为,佐藤学博士强调,在能动的行为之前还有倾听这一被动的行为。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的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性”来实现的行为。与发言热闹的课堂相比,教学中应该追求的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课堂。否则,有效的发言这一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如果我们希望在课堂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其鼓励他们发言,不如培养他们倾听的能力。 Be"Swz(n  
    要形成互相倾听的课堂,教师首先要自始至终地专心听取学生的发言并做出敏感的对应。这样,学生才会养成仔细倾听别人讲话的习惯,课堂上才会形成互相倾听、互相交换意见的关系。当学生被来自教师和同学的言语唤起什么的时候,让这种被唤起的东西结晶为自己的言语,让自己的这些言语和教材中的内容、和其他同学的言语相互碰撞,才能产生动态的学习过程。这时的学生就不再处于单纯的“主体性”地位,而被还原为“被动的能动性——应对”状态。在与教材内容、教师言语和同学言语的应对中,体现自己的“能动性”,这才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中心状态。 u{%gB&nC  
    佐藤学博士称这场正在进行的教育改革为“静悄悄的革命”。他深刻地指出,这场教育改革“是从一个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根植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作为“付诸行动的研究者”,佐藤学博士走访了日本各地的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和养护学校,观摩了数不清的课堂,还观察了美国大约200所学校的近千个课堂。这种走访活动他已经坚持了快20年。他把自己融入到教师和学生中,作为教室中与大家共同生活的一员。他说,如果没能与教室中的一个个学生和教师共鸣的话,真实而生动的观察是不可能的。所以,他所阐述的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师生互动观,以及对教学中的形式主义等症结的批判,轻易就引起教育者的强烈共鸣。 !eb} jL  
    佐藤学博士说:“这场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就绝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效果。 ” (《静悄悄的革命》[日]佐藤学著,长春出版社出版) Uh.XL=wY  
$HjKELoJ<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2-08-19
一、本书及作者简介 EJqzh i5  
[~&C6pR  
本书是日本东京大学佐藤学教授的另一力作,由李季湄老师翻译,长春出版社2003年出版。本书以创造活动、合作、反思的综合学习课程为主线,结合课堂实践揭示这种课程形态为实践提供了新的理论生长点,从而引发课堂和学校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RB]K?  
5 `:+NwXS2  
二、倾听的课堂 F  8*e  
_ED,DM  
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教师往往想让学生多多发言,但实际上,仔细地倾听每个学生的发言,在此基础上开展指导,远远比前者更重要。要创设一个每个学生都能安心发言的教室环境的话,必须对各种不同的意见十分敏感地倾听,建立起相互倾听的关系来,否则这一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我的思考:在我的课堂上,我希望他们多多发言,但是事与愿违,有时会沉默、自问自答、或是迁怒于他们,后来读了《教学勇气》之后,我知道“只要我们稍微给自己内心声音一些注意与尊重,它就会以一种更温柔的方式回应,使我们参与到赋予生命活力的灵魂对话中。”,我也试着去努力了,心平静了,但是我发现我没有努力在营造一种倾听与回应的氛围,对暗暗支持你的声音没有很敏感地肯定它,在这方面,我要好好努力!) $`q8-+ {  
;K[ G]8  
倾听这一行为,是让学习成为学习的最重要的行为。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擅长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人)是不可能学得好的。学习,一般认为这是能动的行为,但不应忘记的是,在能动的行为之前,还有倾听这一被动的行为。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性”来实现的行为。 - VK 6Fq  
At5:X*vD  
——摘自《静悄悄的革命》,第71页 NwQexYm1_  
8?qEv,W  
如果我们希望在课堂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言语表现能力的话,那么与其鼓励他们发言,不如培养其倾听的能力。这看起来好像离得远些,其实却是一条捷径。在教室里,倾听的能力培养起来之后,课堂的言语表现才会变得丰富起来,而不是相反。 RG(m:N  
%(4G[R[  
——摘自《静悄悄的革命》,第27页 ucm 3'j  
EZvB#cuL-  
在日常交谈中,有一类人是不为大家所喜欢的,就是无论你在讲什么,他都没听进去,而只顾自唠叨,你会觉得索然无味,暗自祈求这无聊的对话赶紧结束。这是因为,对话的前提是学会倾听。如果你有过这种经历,就不难理解课堂中究竟发生了什么。从小我们就被鼓励要积极发言,发言要大声清楚,通常还有各种各样的手势来丰富和活跃课堂,于是乎,教师的声音,学生的声音,形形色色的手势还见缝插针,把课堂塞得满满当当的,然而没有倾听的“对话”只不过是不入耳的喧嚣。我们的学生常常在没有听清教师的话语后就急急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只要发言就要鼓励”的信条下,肤浅变得堂皇。发言结束后学生如释重负,对于别人的发言充耳不闻。没有倾听,对话变得缺乏深度,思维变得龟裂而不流淌,根本不能汇成集体智慧的海洋。小学阶段的闹哄哄到了初高中阶段后变成了表情麻木,沉默不语,而美国的情况却相反,这也从一个侧面揭示出我们原先的对话是没有倾听、急于表现的“虚假”对话。不仅学生需要倾听,倾听对于教师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我们经常在听学生发言时,心不在焉地想着“下一步该怎么办”,于是便希望学生的回答和自己的考虑是一致的,当回答有一点偏差时只需一点点粉饰,而出现异向的回答时,教师会从容请他再作思考,请其他同学回答。佐藤学认为,在对话过程中,竭力以自己的身体语言和情感去与学生的身体动作和起伏的情感共振。能在有这样的教师的教室里学习的学生是非常幸福的。他提出要创建一个润泽的课堂,润泽是相对于“干巴巴”的教室而言,干巴巴的教室里教师与学生都是紧张的,润泽表示了那种安心的、无拘无束的、轻柔滋润肌肤的感觉。每个人的呼吸都是这种均匀、柔和,大家互相倾听,真诚地交流,轻声模糊的发言也是被允许的,因为它反映了一个思维正在延续的过程,事实上,真正的创造性的发言往往都是轻声模糊的,如果强迫学生大声地喊出自己的意见,或用手势在对错之间站队都隐含着撕裂他们思维的危险,在“润泽”的气氛中,即使耸耸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每个人的存在都得到大家自觉地尊重,而不会为无话找话而紧张地中断自己的思维。 |7IlYy&:  
1$,t:/'-4  
三、打开教室的大门 Zf~ [4Eeb  
1FfdW>ay*  
一般的校内教研活动都是事前花几个小时的时间来讨论,事后却只用短短30分钟议论一下就结束了。事先之所以花那么多时间据说是为了避免事后被说这说那。这种防御性姿态,以及观摩者对授课教师评头论足、一味指责别人缺点的研讨方式,都必须改变。研讨教学问题的目的绝不是对授课情况的好坏进行评价,因为对上课好坏的议论只会彼此伤害。研讨的焦点应针对授课中的“困难”和“乐趣”所在,大家共同来分享,以达到教研的目的。因此,互相讨论这节课哪里有意思,哪里比较困难,学生有哪些表现,并通过相互交谈让学生学习时的具体样子重新浮现出来,这样的教学研讨才是每位教师所期待的。 _=0;5OrK1X  
<:#O*Y{  
——摘自《静悄悄的革命》,第67页 ^{<x*/nK  
TmS;ybsG  
曾经和几位在我看来极为出色的老师交谈过,在交谈中他们的眼中流传飞扬着智慧的神采,然而一旦当我提出是否可以听课时,谈话尴尬地戛然而止,神采即刻收敛,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警惕,接下来通常都是婉转的谢绝。在佐藤学教授看来,要让学校转变,至少需要三年。第一年,在学校里建立起教师间公开授课情况的校内教研体制,即每个教师都要保证一年一次的公开授课;第二年,提高研讨会的质量,以授课方式和教研活动为中心,重新建构学校的内部组织、机构;第三年,以学生和教师有目共睹的转变为依据,把新的授课方式和课程设置正式固定下来。为什么教师们都一丝不让地死按住门把呢?主要原因在于我们的研讨往往是集中在评价课的好坏上,加上评课人又带着各自的标准和立场,这使得教师们陷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的恐慌之中。授课教师徨徨走进研讨室,感觉不啻于一场宣判会,谁都不喜欢被人评头论足,指手划脚。这也解释了教师为什么会花很多的精力很多的时间去准备一节公开课,他们所认为的公开课的价值也在于精心的准备使授课水平有了提高,很少人会提及事后的研讨会带来什么实质性的收益,研讨在他们看来尤同句点式的评价,无论听者还是讲者都注意“好坏”的简单评价,除此之外,研讨会充斥的便是一些无聊的空话和套话。实际上,如果想真正触及一节课的丰富性、特殊性,并且对教师的反思有所帮助,让整个研讨会充满意义和乐趣,首先我们就该抱着无论从每堂课我们都能学习到什么的想法,把原先放在教室后面的凳子向前移,移到学生中间,这样才不至于只看得到教师的“表现”,被头脑中的条条框框,比如:教师的板书如何、条理是否清楚等等束缚住自己的眼睛,对课堂发生的一切丰富多彩的事都置若罔闻。如果能做到这样,就不会到研讨时把那些填空式的评价说完以后,就无话可说了,才有可能就课堂的实际情况做活泼的交流,分享和谈论课堂上的乐趣和困难。这样的研讨才是让人期待的,并进一步地形成同事间真正的互相交流和合作,而不是互相猜疑、各自为政、互相排斥。教师从研讨会上获得乐趣和收益,就不会再对公开课感到惧怕,甚至会要求开放日常的课堂。 )tQG5.to  
>`rK=?12<  
四、综合实践活动的误区 X1*6qd+E  
f'/@h Na3  
综合学习产生混乱的原因还在于认识上的错误,即把综合学习理解为通过“经验(体验)”进行学习,而把学科学习理解为通过“知识(技能)”而进行的学习,这种两分法的错误理解导致了认识上的错误。如果按照上述理解,那么,综合学习就陷入到活动主义与体验主义中,而学科学习就陷入到知识主义与技能主义中了。为避免混乱,必须先要确认一点,那就是,不管是综合学习还是学科学习,都要实现学习的课程,这一点上它们是相同的。 ; n2|pC^  
x?Wt\<|h!  
——摘自《静悄悄的革命》,第104-105页 UN`F|~@v  
.K![<e Z  
佐藤学所说的综合学习也就是我们所知道的综合实践活动,应该说,综合实践活动是本次新课程改革最具创新同时也最具争议的。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理解往往过于表面,这直接影响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一些学校把综合实践活动课扭变成传授课,在课堂中完成了海洋生物的“探索”,一些学校认为是兴趣活动课的翻版,一些学校认为综合实践活动是日常紧张学习的放松操,让学生出去走走,参观参观。要加深综合实践活动的认识,首先必须认识综合实践活动与分科学习的区别,综合实践活动不是一种孩子气的蹦蹦跳跳,恰相反,它是一种更为深刻的学习。佐藤学认为综合实践活动和分科学习的区别在于组织方式的不同,综合学习是以现实的“主题”为核心,把“知识”和“经验”组织成单元的学习,而分科学习是以“内容”为核心,把“知识”和“经验”组织成单元。分科学习的初衷是分门别类地清晰呈现知识,使知识能深入、累加地传授给学生,以实现夸美纽斯所设想的“百科全书”式人物的理想。然而,现实却不是分门别类地,问题总是以复杂的、丰富的方式整体地呈现。学生面对真实问题的手足无措是不难预料的,所以综合实践活动是意识到分科课程这种缺失后的新的课程形态。此外,当面对一个真实问题时,人往往会调动自己所有的能量去全身心地投入,这种深入的探索的精神也是宝贵的。所以,综合实践活动带给我们的惊喜不仅在于它带来了一种新的课程形态,还在于这种课程形态带给我们的冲击,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习表现为一种与客体对话,与他人对话,与自我对话的活动,这带来我们对课堂教学的立体审视,课堂也是这三种实践的活动,将扁平、单一的课堂变得生动、丰富起来。也只有这样,我们学生才会拿出面对丰富生活的兴趣,调动所有的情感、兴趣、知识、智慧投入学习之中。应该说,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理念的生长点,其中蕴含了课堂教学改革的丰富意义,提供了一个契机。需要指出的是,在实践中,一些教师也尝试将综合实践活动的理念运用于学科学习中,但是认为就是把课堂弄得热热闹闹,缺乏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内涵理解”,这也就是新课改课堂被人指责为“活动课”的原因所在。目前综合实践活动难以实施的重要原因被认为是教师缺乏开发、指导综合实践活动的素质,实际上,一来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毕竟是新生事物,对于新生事物我们总该允许一些探索的时间,二来是因为我们的教师从小所受的教育也表现出了后遗症,佐藤学说,他甚至觉得,这种素质与其说是存在于那些学生时代就一直优秀的教师中,还不如说是存在于那些学生时代不爱学习,而在大学阶段或进入社会后才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大开眼界、不断进步的教师中。综合实践活动能否成功取决于教师自己能否和学生一起愉快地学习,这一点比什么都重要。他还指出,许多教师为活动主题苦恼的原因在于他们都只在学校中生活,也不在社会中生活。当你留心生活,就会发现丰富的生活向你展现的课题比比皆是。 /'|'3J]HP  
jF}z v  
五、学习共同体 j!r 4p,  
4}{S8fGk%  
学校是一个个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地方,“公立”学校是“我的学校”,同时也是“大家的学校”。每次访问小千谷小学时,我总是感到,要在学校生活中实现这一理所当然的事需要学生、教师、家长、教育委员会、市民的真心诚意的共同参与。如果学校失去了这些热心于教育和学习的人们,那么,它即使能够招收和训练学生,也只不过是一个不能发挥任何创造能力的机构而已。……一进小千谷小学,迎面扑来的是学生的声音:“欢迎到我的学校来!”听到学生喊:“请来我们的教室啊!”真是比什么都高兴。学生的心情是真诚的、坦率的。 3[Pa~]yS  
>V~q`htth  
——摘自《静悄悄的革命》,第144-145页 Qy ; M:q  
U\S%Jq*  
何谓学习共同体,首先,从学校内部的关系来看,学校本身就是一个共同体。这一点恐怕不难理解,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之间互相影响、互相激励,指向共同的愿景,促进整个共同体文化。然而学习共同体还有另外一层涵义,就是从学校内外的关系来看,学校内外结成共同体。这一点长期以来没有被充分认识到,无论家长、教师和学生都认为象牙塔是圈地而出的,当铁门在哐铛一声关上后,里面的世界和外面的世界隔离了。学校里威严的教师、整齐的桌椅及一筐的规则都无时无刻不在提醒学生,这是一个不同于外面的世界的地方,比如许多教师在训斥学生都习惯于一句口头禅“你以为这是在你家啊!”里面的生活是经过抽象、纯化和提炼的。然而我们都知道学校是在社会文化的土壤中生成出来的。学校应该是师生一起学习、休息和交流的场所。佐藤学教授认为我们必须从这个朴素的观念出发重建学校理想。我们希望的学校是贯通生活、劳动、游戏,使儿童得以学习成长的场所。学校通过同日常生活及其周边社会的关系的沟通,成为引发儿童学习成长的自然力量,同时,也是为儿童的成长提供丰富准备的场所。所以,佐藤学认为我们应该努力去拆除籓篱,沟通学校内外,在书中他着重提到要将家长引入学校。在小千谷学校里,家长可以在设定的观摩教学时间里到自己孩子所在的班级听课,然后再到自己感兴趣的其他教室听课,最后与教师一起交流教育的状况,此外,家长还可以作为嘉宾来教室成为教师的助手或亲自上课。尽管实施时的确有诸多的困难,比如家长要克服以自己的孩子为中心,教师需要有充分的自信心,但小千谷的成功无疑告诉我们这不只是存在于书本的童话。 OHnHSb'?\  
%N )o* H&  
佐藤学教授称日本正在进行的教育改革为“静悄悄的革命”,他认为,“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个教室里萌发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性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其实,我们目前经历的这场课程改革也是如此,教师是这场革命的中坚力量,只有我们都能重新审视自己的生命和教学,“革命”才有胜利的可能。课程改革进行到现在,不可否认的是,我们面临着太多的困扰,但是在和一些教师和学生的交谈中让我们坚信脚下的路是正确,这场革命最终将会是一个双赢,即使我们的教师和学生都会变得更有活力,愈加热爱他们的生活,意识到这点,我们的脚步更加坚定和沉着,在我们的耳边回荡着佐藤先生的箴言“这场教育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决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 L2ePWctq}  
<j1l&H|ux,  
六、本文作者简介 DbSl}N;  
'8~cf  
刘徽,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博士生(上海200062) NN5V|# P}  
!O$*/7  
七、本书背景资料 _]E ~ci}  
$)| l#'r  
佐藤学1951年出生。日本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学研究科教授、教育学博士。作为“付诸行动的研究者”走访了全日本各地的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和养护学校,与教师共同尝试从内部对各类学习班和学校进行改革。在学习班中他推进实现“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在学校里他推进构建教师之间互教互学的“合作性同事”(collegiality)的关系;在学校和社区的联系方面推进由监护人参与授课的“参与学习”实践。他提出了未来学校的形象——“学习的共同体”,从内部推进对学校进行的改革。 Hfer\+RX  
#8;|_RU  
译者李季湄说:“我粗粗一读就产生了把它翻译出来的冲动,因为我被日本教师们的敬业精神、被佐藤学先生的研究态度所感动;被日本同行所碰到的与我们共同的实际问题及他们认真、朴实、讲究实效的教研活动和教学实践所吸引;被书中深入浅出地阐述的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师生互动观等所启迪;被作者对教学中的形式主义的鞭辟入里的批判所震动。” w>I>9O}(`  
7Dy\-9:v  
李季湄曾经向实验区的老师们建议:“读一读佐藤学先生的著作吧,肯定你们会受益匪浅的。”佐藤学先生的平易、深刻、务实给他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他们获得了和译者同样的感受。 o/I<)sa  
{ .KCK_ d  
佐藤学先生在为本书中文版所写的序中将现在正在进行的这场教育改革称之为“静悄悄的革命”。他极其深刻地指出:这场“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这场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就决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 E-,74B&H  
u>;#.N/  
在我国,这场“静悄悄的革命”也正在进行中。作为教育理论工作者或者第一线的校长、教师该怎样投入这场革命呢? 4!lbwqo  
oRM EC7!A0  
作为教育理论工作者,我们能强烈地感受到来自佐藤学先生的挑战。作为日本名牌大学名教授的佐藤学先生“一直在积极地推进这一‘静悄悄的革命',他“每周去各地的学校访问,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养护学校等,看过数不清的教室,在各个教室里观摩,近20年来一直如此”。因而他发现:“没有哪一个教室和其他教室飘溢着完全相同的气息,或有着完全相同的问题。他与校长、教师们一起研讨改革中的问题,“丢开一切抽象的语言”,并从与一线校长、教师的密切接触中,使自己的“研究和实践获得了有力的支撑”。他把自己融入到学校的教师和学生中,“与教室里的学生和教师同呼吸”。他说:“在想观察什么之前,先把自己作为教室中与大家共同生活的一员。如果我没能与教室中的一个个学生和教师共鸣的话,那么,真实而生动的观察是不可能的。” &]~z-0`$!  
@+",f]  
看到这里,作为教师,我们禁不住问自己:我们该怎样做教授?该怎样做教育研究? m{={a5GD  
.vRLK  
本书对许多教育实例的剖析和论述对我国现行的教育改革,对一线的校长、教师来说也是颇有启示的。教育这一事业的人性魅力何在?怎样把学校变成“学习的共同体”?怎样创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怎样的教师是优秀的教师?怎样的教育实践是优秀的实践?怎样去“倾听”学生、“理解”学生?学校如何实际而有效地帮助教师成长……本书关于这些问题的许多观点和案例都如此让人感到耳目一新,发人深省!尽管读者一打开书之后就能读到佐藤学先生的许多精辟之言,但我还是禁不住要在这里先“引”为快——在教室里,与对物对人的冷漠做斗争的实践,应成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的中心课题。 &J|3uY,'j  
GE$spx  
让教室里的学习成为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尊重,每个学生都能放心地打开自己的心扉,每个学生的差异都得到关注的学习。 ok5 {c  
6y)xMX  
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 Xu#\CYk  
a/+ts bw  
要创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的话,既不是追求“自学自习”,也不是让教室解体为零零散散的个体。 _>HX Q6Hw  
qF6YH  
学校应成为“学习共同体”,在教室中要实现“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在传统的“阶梯型”课程之外创造“登山型”课程。 b2 ~~ !C  
bo&!oY#  
当综合学习中创造出的学习与学科学习的改革结合起来时,综合学习实践就有可能导致教育课程的整体改革。反过来说,综合学习不管开展得多么好,但如果不能推动学科学习的改革的话,则可以说课程改革就没有成果。日常的学科学习的改革才是中心课题。 = PldXw0  
g~d}?B\<@  
小林老师决心从一年做一次法国大菜的教师,变成每日三餐过问柴米油盐并能做出美味菜肴的教师;他决心把那种期待学生会发生戏剧性变化的教学转变为不间断的可持续培育学生的教学。 zypZ3g{vz  
J'.:l}g!1  
加纳校长自己亲自扛着录像机,一一记录每个教师的教学,倾听教师们的烦恼,坚持与处于教学中心地位的教师们相互学习。若干年轻教师响应了校长的建议,率先开放了自己的教学,在学校内形成了专业的合作的“合作性同事”(collegiality)的关系。 woZ'T  
9vL`|`Vau  
以学校为基础的课程建设就是所有教师都进行公开教学、相互交流、相互评价学习经验的创造性的、合作的活动过程。 {+f@7^/i.  
 W|=?-  
在教室里并不存在“大家”,存在的只是有自己名字和容貌的一个一个的学生。即使在以教室中的全体学生为对象讲话时,也必须从心底里意识到,存在的是与每个学生个体的关系。教师和学生在同一视线上相互交换目光的关系是教育的基本。 Ty%4#9``0  
<\x/Y$jm0n  
日本学校正在试图摆脱支配其教育一个世纪以上的划一性与效率化,以综合学习为舞台开展“静悄悄的革命”。日本的教师也正在边体验改革过程中的各种混乱状况,边摸索着新的学习方式。这一切与我国的现实状况是何其相似!课程改革是很艰苦、很繁难的,然而“改变教学、改变学校的条件决不是遥不可及的,使其实现的条件乃存在于所有的教室中。存在于所有的学校中”。因此,衷心希望本书能推动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别是推动综合实践活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新课程的健康实施。衷心希望本书能有助于我国的教育工作者进一步看清那些应该做的、可能做的和必须做的事情,积极地投入到这一“静悄悄的革命”中去。 p#.B Fy  
/vP h_1  
“跨越国界相互学习”,这是佐藤学先生的希望,也是译者翻译此书的希望。 Ygn"7  
F#_7mC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2-08-20
因地制宜、取长补短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