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秋大化七百弄走访报告
受OFS公益助学组织及学生资助人的委托,来自河北的牛牛圈,河南的不说假话,湖南的katrina,上海的木木何夕,广州的茜草科,深圳的缄嘉(队长)等六位志愿者对广西省河池市大化瑶族自治县七百弄乡的助学情况进行了走访,现将走访访情况报告如下:
一、走访任务
1、对受助学生及待受助学生家庭情况进行家访;
2、对已受助学生发放助学金:
3、在七百弄实验学校初中部发放黄健名先生奖学金。
二、走访时间
2010年9月18日至24日(因中秋节学校放假,实际结束于21日)
三、走访过程
我们有五位志愿者于9月17日先期到达南宁市,进行准备工作。按照OFS要求,我们将每位资助者的地址及资助人姓名书写在信封上并粘贴了邮票以便学生回信(但据说并没有几个资助者收到过资助学生的信件),然后给孩子们购买了一些糖果。
9月18日上午我们在大化县城银行取出了资助款项,下午两点全部志愿者到达七百弄乡。在和实验学校的班副校长取得了联系后,我们按照资助名单及资助金额(小学生200元,初中生500元,高中生800元)装入学生回信的信封里,晚上到学校与走访向导——老师们见面,安排第二天工作。
七百弄乡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峰丛基座相连,山峰密集呈四面环围状,中间深凹如锅底,人们三三两两的聚集在“锅底”居住,于是便形成了弄。七百弄没有一条河,没有一口井,吃水靠老天,用水靠蓄积,由于极度的缺土缺水,人们在石头缝隙间“抠”土种玉米。
9月19日上午九点后(有些老师调课后上完第一节)全体队员分三组出发。由于七百弄的特殊地形,我们常常是要先摩托化行军到沟边,然后下车步行到山底。按照OFS要求,一个队员家访询问,一个队员拍照。当地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人们很少与外界交往,所走访的家庭甚至许多家连电视机都没有,所以普通话基本听不懂,需要随行老师翻译。所走访的家庭,近的需要走上十几钟,远的要走上一个多小时,对于这些家庭,有一个共同点,孩子多,大多是四个,有的六个,我们在家庭财产一栏基本上写的是“家徒四壁”(并且还漏风漏雨)。晚上大家到学校给孩子们照相,填写学生信息及孩子自述(感觉许多孩子并不知道写什么好,只是当做一项作业应付了事)。
9月20日,由于中秋节学校要放假,队长缄嘉和木木何夕去羌墟助学点发放助学金及走访,其它队员仍在七百弄走访。
9月21日,由七百弄实验学校班副校长利用课间发放了黄健名先生奖学金。
至此,由于中秋节放假,大化走访提前结束。
四、问题与思考
(一)、救助形式
我们走访的家庭基本上除了房子(我不知道是该叫房子还是草屋)真的是一无所有,我们现在的小学生每年200元资助对这个家庭来说只是杯水车薪,我们一直在讨论,这200元能用在孩子身上吗(况且现在国家对山区孩子每天发放有助学补助)?走访的老师也说,其实我们应当把钱用在学习好的孩子身上,也就是他们觉得发放奖学金会更有意义。另外,学校及老师对受助学生的走访的态度只是配合,并不是很积极,对于家远的学生则强调很远,去不了,并且,校长也明确告诉我们,中秋节放假老师们都要回家,不能走访。我们在七百弄有二百多个走访对象,但最后完成的不到一半,对于很大一部分待资助学生来说,他们还需要下次的走访后才能落实到助学款。
我想,应当对那些家庭贫困而又学习优异的学生加大资助和奖励力度。比如,我们走访的一个高三学生,在当地重点高中重点班排到了第二名(他父亲身体不好,只能依靠母亲一个月卖两次血凑生活费),对于这样学生,我们能不能给他在考上大学或考入重点高中时给予第一学期启动经费,我们能不能在资助的基础上多设立一些品学兼优奖、品德奖、单项奖、进步奖等等。
(二)、品德教育
在助学款的发放过程中,我们基本上没听到家长一句感谢的话(也很少有孩子说声谢谢),当然,对于资助人来说,也许本来就没打算要什么感谢,可是,我很在乎。
我常想,只有心怀感恩之心的人才会回报社会。既然我们选择了去帮助这些孩子,我们就应当在精神层面上进一步跟进。OFS要和资助学校加强联系,不要简单地局限于发放资助款,要加强孩子们的感恩教育。还应想法鼓励孩子给资助人通信(队员Katrina说,她有个朋友在资助一个孩子的两三年过程中始终没收到孩子的一封信,后来停止了资助),带队老师也说,他们也不知道他们的班级里面谁在享受资助,如果他们知道了,他们也会加强督促。
(三)、内部管理
接触OFS也就一个多月,按说应当没有发言权,不过,针对这次走访出现的问题,我觉得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1、资料管理
队员木木何夕一人资助了三个学生,第一个已经缀学一年,但他却仍在打资助款,第二个资料上显示的是去年高一,我们在大化的所有高中翻了个遍也没找到该生,后来在大化民中找到了她的一个老乡,才知道她是初二学生。在本次走访中,类似问题发现较多。另外,我们在调查走访及助学款发放的过程中也发现,有些学生的学校、年级、甚至户口本上的本人姓名,家长姓名对不上。
2、循序渐进
大家都有一腔热情来帮助孩子,来资助孩子,对于七百弄而言,确实有太多的孩子在等待着我们的资助。本次走访名单有二百多个学生,可是,我们只完成了不到一半,并且在走访过程中,又发现了很多需要资助的孩子,对于要不要再增加资助孩子的问题上我们发生了激烈争论,我们一方面矛盾于这么多孩子需要我们的帮助,一方面我们又矛盾于管理上的混乱,如果资助人知道这种情况,无疑对他们将是个沉重打击,对于我们OFS,也将会是很大的负面影响。
我们最后形成一致结论,在七百弄,在现有待助学生没完成走访以前,不要再增加新的资助名单。
3、制度建设
OFS是一个年轻的民间公益组织,他热情四溢而又胸怀天下,但是,做为一个组织,他必须有一个个完整的管理制度,这是健全壮大的前题。
(1)与学校合作,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
在学校设立奖学金、助学金时要有学校的配合,我们在发放时助学款时,就遇到有辍学学生来领奖励金,并且还有老师在旁边做证,因为在前期走访时我们已经了解到,所以才没有误发,虽然只是个别现象,但却很令人失望。我们能不能让学校也承担一些义务,把奖学金、助学金发放与义务挂上钩。比如,学生资料及时更新,学生资料的真实性保证(只少不是人为的错误)、学生的德育教育等等。比如,我们这次因为中秋放假而导致提前结束,也是因学校支持不够有很大关系。
另外,在每次走访过程中,我们都要依靠当地老师来做向导,他们要骑摩托载我们,还要陪着走很远的山路,对我们这些志愿者来说,这只是偶尔的一次,但对于他们很多人来说,一年都要跑上两次,并且据说还都是义务。在这次走访中,一个老师的摩托轮胎补扎破换胎,一个老师摩托后视镜摔坏,我们志愿者可以凭热情来工作,可是,对于常年帮助我们的这些老师,我们能要求些什么,又能为他们做些什么?
(2)志愿者管理
对于志愿者,大家都是义务,如果再提出一些要求是有点过分,但是,当志愿者在完成一项任务时,一定要有制度来约束,这样,也能让志愿者在接受任务时有心理准备。队长在分配任务时,可以根据队员的个体情况把任务细化,力争把每项任务都完成的圆满。
在走访中,应当形成一个走访制度,那些学生家庭需要多少年走访一次,那些学生只需要学校走访即可,如果没目的的走访,一是有些家庭会出现次次都要走访,而一些远点的家庭,却又每次都无法到达,这样容易带来人力资源的浪费,并且对受助家庭而言,过于频繁的走访会不会对家长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
(3)财务管理
在发放奖学金、助学金时,只是有联系人告诉我们该怎么处理,需要什么照片,什么资料等,但却没有一个文字的东西来告诉我们,对于名字对不上,家长对不上,学生升高职学校(国家有每年1500元生活补助)等问题却又不知该如何处理。
(四)、加大宣传
可以说我是个比较低调的人,可是,当我被OFS批准走访后,我却逢人就说,但我知道,我说的并不是我有多高尚,我只是想让认识我的人,我能见到的人,都知道有这么一个组织,有这么一群人,他们为了贫困山区的孩子在做自己能做的事,我也希望有更多的人来融入到我们的OFS中去。我在单位讲,在去南宁的火车上讲,在去大化的班车上讲,可我失望了,除了我们这群志愿者,没人知道OFS。甚至在七百弄,只是有人知道有那么一群人在帮助孩子们,但没人知道OFS,没有人知道自由天空。
在我的观念中,做好事不留名才是真正仁人君子。可是,做为一个公益组织,我们只有把他做大做强做好,才能让更多的人加入,也才能让更多的孩子受益。
在走访的路上,我希望可以有宣传OFS的画页来宣传公益助学。在走访期间,我希望我们能穿着统一的OFS公益衫(因为只有一个号,我们只有三名队员可以穿),在学校发放奖学金、助学金,我希望有显著的OFS徽标、横幅。
走访后记:
(1)、曾经疑惑,小学生的一年二百元能否用在孩子的学习成长上?孩子有国家生活补助,这些钱会不会被家长用在贴补家用上了,违背我们助学的初衷。直到有一天,在街上走,有一个老太太推一个三轮车上坡,两个系着红领巾的孩子在后面帮她推,我恍然大悟,没这两个孩子,她照样也能上这个坡,但有了这两个孩子,却多了分人间温馨,七百弄的那些孩子即使没有我们的捐助,他们也会象爬坡的老太太一样过坎翻坡,但我们的捐助如同那两个红领巾的小手,力虽弱而情无限,何乐而不为?
(2)、这次走访,我深深地感动于我们这群志愿者,除牛牛圈我俩之外,他们都是八0后,但他们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热情,他们对工作的一丝不苟,他们对OFS长远运行的关注、责任和爱护,却远远在我之上,无时无刻不打动于我。当然,对于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他们愤世嫉俗,急迫焦躁,可是,在那激愤的表情下,我看到的却是颗颗红红的心。
再见了,七百弄,再见了,我亲爱的弟弟妹妹。